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物理《加速度》教案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9917

【导言】此例“物理《加速度》教案实用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加速度教案范文1

1概论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高中物理必修内容的重点实验之一,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但由于器材条件及实验原理本身等各方面原因,做好该实验并不容易。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改进该实验的文章发表,教师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新设计。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主要有以下3种设计方案。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使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实验的设计思路就是围绕两个关系来拟定的,即质量一定时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力一定时探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2设计方案一

第1种设计方案是现行教材上通用的方案,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原理

通过适当调节带滑轮的长木板的倾斜度,平衡掉小车的摩擦力,当M和m做加速运动时,可以得到:

当M?m时,可近似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F等于mg。

设计思路

(1)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m(即拉力)的大小,测出相应的a,探究a与F的关系;

(2)保持m不变,改变M的大小,测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探究a与M的关系。

本设计实验装置简单,实验操作也简单,主要是实验的原理容易理解,易被学生所接受。考虑到高一学生知识水平,一般把所挂重物的重力mg当作小车所受拉力来处理,但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系统误差。这也是这个实验设计方案中唯一的缺点,但也是很重要或者说是致命的问题。为了减少系统误差,左边悬挂的物体质量的可调整范围很小,测量的数据只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在实际的学生实验中,存在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双重影响,这样实验的效果和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

笔者认为,这个实验还是有改进方法的,既然已经知道有系统误差,不妨沿着这个思路,想办法把系统带来的误差加以避免。

3设计方案二

第2种设计方案是教材课后的习题和材料上出现的,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取质量相同的小车(保持M不变),放在光滑的平面上,小车的前端分别栓上细绳,绳子的一端跨过定滑轮,各挂一个小盘,盘里分别放着数量不同的砝码。小车的后端各系上一根细绳,一起用夹子夹住。打开夹子,让两个小车在不同的拉力作用下,同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上夹子,让两个小车同时停下来。改变盘子里所放砝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由位移公式x=1/2at2可知,两小车的运动时间相同,故位移x和加速度a成正比。实验中只要测量位移x和砝码的质量(即F大小),获得位移x和拉力F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加速度a和拉力F之间的关系。然后在小车中放上不同的砝码(改变M),在小盘中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保持F大小不变),就可以获得在拉力F大小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a和小车的质量(M)之间的关系。

方案二实验装置简单明了,实验中测量数据也较方便,但是在实验原理中有个转换,就是由位移和力的关系转换成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另外,这个实验也是用重力来代替拉力的大小,因而也有系统误差。

4设计方案三

第3种设计方案是一名中学教师设计的,并申请了专利。

如图3所示,研究斜面上滑动的滑块,当滑块在斜面上下滑时,滑块受到的合力为:

如图4所示,设BD边所在位置是滑块沿斜面匀速下滑时斜面的位置,则有:

也就是:μ=tanβ

斜面长度为AB=L,倾角为θ,则有:

改进后装置设计思路如图5,原理如图6所示。

(1)当质量不变,研究力和加速度的关系时,可以保持AB(如1 m)不变,分别放入3块直角垫块(边长分别为4 cm×6 cm×10 cm、8 cm×12 cm×10 cm、14 cm×16 cm×10 cm)。改变AD的数值,用直尺测量出其数值,就可以得到成倍增加的合外力。

(2)当力不变,研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时,可让同一块直角垫块4左右移动,竖直高度AD的数值保持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只要同时移动直角垫块4,改变AB的数值,保证Mg/AB不变,就可以得到恒定的外力。

5小结

方案三从实验效果上看应该是最好的。该实验设计由于不存在课本实验中实验原理不完善的系统误差,测量的数据范围大,加速度的数值大,偶然误差很小。改变直角垫块的边长就可以改变合外力的大小,改变小车的质量,只要同时移动直角垫块4,改变AB的数值,保证Mg/AB不变,就可以得到恒定的外力。

加速度课堂教学设计2

《加速度》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各种速度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明确加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明确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改变的方向一致,是矢量。明确加速度跟速度,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学生探究实验等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复习速度的定义式,物理意义等内容,再由 生活常见的一些未解决的简单实用的问题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录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1.定义:物体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 用a表示

定义式:a=∆V/∆t 单位:m/s2 2.加速度是矢量

加速度方向与速度的改变量相一致。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3.例题

4.从v-t图象看加速度 总结:v-t图象的斜率k=∆V/∆t=a 教学反思: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通过生活实例,经典例题,简易图形等化抽象为具体进行突破难点。

加速度教案范文3

关键词:隐喻;类比;中学物理;妙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98

所谓的隐喻与类比就是通过一件事物去形象地理解另一件事物,通过这类方法可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真实的教学案例。

案例1: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中,关于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向学生强调了合力与分力具有等效替代作用基础上,打了个比方,教师晚自修值班,临时有事,委托另一教师代岗,那么就值班这件事来说,前一教师与后一教师是等效可替代的,前一个下岗后一个上岗,合力与分力一样,在力的分解时,用分力来等效替代合力,分力上岗,合力下岗,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学生在一笑中马上领会。

案例2:在必修一第二章匀速运动教学中,选择题常会出现这样的选项:加速度减小,而物体的速度仍然增大,许多学生往往视之为错项,当你问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减速,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a与v同向时加速a与v反向时减速,但当你解释a与v同向时,虽然a减小,v仍增大,进而再追加一句这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学生虽表面上接受,但心里还是很嘀咕:怎么是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过不了多久,再出现同样的题目,他照样按照自己原有的某种理解方式判断失误,后来我把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a与v同向)类比为每月到银行存钱的数目(加速度)逐步减小,帐户里的钱总数(速度)在增加,把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a与v反向)类比为每月到银行取钱的数目(加速度)逐步增大,帐户里的钱总数(速度)在减小,学生心领神会。

案例3:在恒定电流教学中碰到串联电阻分压并联电阻分流时,教师起先必需带动学生推导出分压公式与分流公式,如下图

图1的分压公式为U1=■UU2=■U

图2 的分流公式I1=■II2=■I

笔者对分流公式作了以下类比,好比一大群人面对一条阳光大道、一条羊肠小道时,因阳光大道阻碍少,走的人(分流的人)多,羊肠小道因阻碍大,选择走的人(分流的人)少,学生很容易记住电阻大的支路分到的电流少,电阻小的支路分到的电流大,对利用分压公式在进行解题说明时,笔者又比作几个人合伙做生意赚到钱按投资比例分配,若R1=484欧姆,R2=121欧姆,则R1∶R2=4∶1,总电压U比作赚到的钱,相当于把“钱”总数分成5份(4+1),R1占到4份,R2占到1份,所以R1分到电压为■U,R2分到的电压为■U,若再串联一个电阻R3,如图为

则比例为R1∶R2∶R3,相当于总数分成(R1+ R2+R3)份,电阻R1占到R1份,则UR1=■U,UR2=■U,UR3=■U,这种分压思想便很容易在学生脑中建立,一旦形成,不但对于学生计算起到简化作用,而且在后续电压表的改装及扩程学习中可起到很好作用,甚至在电路的动态分析中照样可起到简化快速作用。

这种隐喻类比思想在研究解决双星系统中行星距离中心点也起到很好效果,如图所示,两颗靠得很近的天体称为双星,它们以两者连线上某点为圆心作匀速圆周运动,这样就不至于由于万有引力而吸引在一起,设两双星质量分别为m和M,两星间距为L,在相互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绕它们连线上某点O转动,问它们的轨道半径r1、r2之比是否为它们的质量之反比,及r1、r2分别为多少。解题过程如下:■=Mω2r1■=Mω2r2 Mω2r1=Mω2r2 Mr1=Mr2 ■=■,再问r1=?r2=?学生可不会很快得出答案,只要教师再点拨类比“投资比例分配”思想,因r1∶r2=m∶M,又r1+r2=L,相当于把L分成(m+M)份,所以r1分到■L,r2分到■L。以后类似的计算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案例4: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利用纸带求物体速度及加速度时,教师常会介绍逐差法求a,如x5-x1 =4aT2,学生会反应不过来,这时教师类比,按顺序指了班中八个学生,假如第二个学生比第一个多二元钱,第三个比第二个多二元钱,依次如下,问学生第三个比第一个多几倍二元钱,第四个比第一个呢,第五个比第一个呢,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再反过来问X5比X1多几倍aT2,学生欣然得出答案4 aT2,再提示以后看下标,下标5减去下标1等于4。

案例5:在热学教学中常会碰到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微量估算,例如这类题:已知铜的密度为×103kg/m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多少?也就是由宏观量求微观量的质量、体积、直径、个数等,中间联系的桥梁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思路是很单一的,但是许多学生竟然特别害怕这类题目,很是让人惊讶,作为物理教师的笔者在感叹这类学生思维能力的如此缺憾之余,不得不另辟蹊径。笔者让高中生先做小学题:一箱苹果总质量为M,总体积为V,苹果个数为n个,则每个苹果的质量,所占的体积分别多少?然后再问知道一摩尔质量一摩尔体积,而一摩尔分子个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NA=×1023/mol,则每个分子所占的体积、质量为多少?其别强调一摩尔相当于一箱,摩尔体积相当于一箱总体积,摩尔质量相当于一箱总质量,一个分子相当于一个苹果,引导学生进行这种简单的思维转移与类比,非常有效,并激发了学生信心:什么问题啊――一箱苹果问题。后来学生就把此类问题叫做“一箱苹果”。

又如油膜法测分子直径问题时就一个公式:d=V/S,而学生也总是这会儿记对了一会儿又记成d=S/V,上课时用类比法,如右图:

桶内水体积为V,水桶底面积为S,则这桶水高度为多少?所有学生都知道h=v/s,再紧接着问现在把一滴体积为V的油酸尽可能在水面上扩散形成单分子层油膜,油膜面积为S,则这层油膜厚度也应该为h=v/s,这个厚度h=油膜直径d,学生一般都会听懂,而且记得住

案例6:在学生对物体静止状态是平衡状态与物体瞬时速度为零是否为平衡状态,如小球上升到最高点速度为零,学生总认为速度为零即静止状态为平衡状态,这时候教师采用隐喻教学,最高点速度为零为“曾经拥有”,静止为天长地久,学生会心地笑……

案例7:在变压器教学时,我们会得出输入电压决定输出电压,而输入电流、输入功率却取决于输出电流、输出功率。学生很难接收。笔者打了个比喻,输入电压决定输出电压比作计划经济:供给多少(输入电压)决定消费多少(输出电压),输入电流、输入功率取决于输出电流、输出功率比作市场经济:需求多少(输出功率、输出电流)决定供给多少(输入功率、输入电流)。

案例8:电磁场教学中有以下三对符号:×、・; 、; 、 ,第三对为正负电荷不容易搞错,第一对与第二对符号则容易搞错,第一对表示磁场进出,第二对表示电流进出,为了让学生快速准确记住,采用类比隐喻记忆,电流往往用带绝缘塑料皮的导线传输,所以用带圆圈的点、叉表示,则另一对不带圆圈的点、叉表示磁场。而且用古人射箭比喻来记忆进出,当箭射出离你而去,你看到的应是箭尾:羽毛叉叉(××),就用“ד表示进去,当箭向你射来,你看到的是箭头点点(・・),就用“・”表示出来。

案例9: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教学中,凡是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问题,教师可举例生活中大量不可逆现象,如果再引用一专家学者:“微观过程可逆,宏观过程不可逆”的现象做出的比喻:一条黑狗身上生满跳蚤,一条黄狗是干净的,两条狗站在一起,跳蚤可以从黑狗身上跳到黄狗身上,可以从黄狗身上跳回黑狗身上,也可以再从黑狗身上跳到黄狗身上,跳蚤跳来跳去相当于微观过程是可逆的;但最后无论是黑狗还是黄狗都不可能是干净的,即从宏观上看,跳蚤从黄狗身上完全跳回黑狗身上,使黄狗重新干净这一宏观过程的逆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则效果更佳。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829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