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汇聚(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汇聚(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答案【第一篇】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个性化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扣紧人物的言行神态去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2、探究法:学生讨论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有什么性格特征。
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一)分析小说怎样通过个性化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些描写在课文中最精彩?
1、分析: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找出这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
生甲: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菲利普的语句。
永不变更的话——语言描写
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置买别墅——行动描写
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神态、行动描写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态、语言描写
他……是那么神色张皇——神态描写
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神态、语言描写
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神态、语言描写
生乙: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菲利普太太的语句。
夸于勒:“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骂于勒:“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讨饭的”“流氓”——语言描写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神态、语言描写
我看出她在哆嗦……“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神态、语言描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神态描写
让儿子去付款,夫妇俩回避——语言描写
师:加以点拨,明确以上语句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除了人物个性化描写,小说还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
生:对比手法。从夸到骂,从盼到躲,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3、讨论:对比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例:闰土的形象塑造。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突出闰土所受的经济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毒害。学生还可举以下例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的对比;杜小康经受暴风雨考验前后心理的对比。
4、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从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各种表现,说说分别体现出他们什么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妇是 的人,因为 。
明确:他们是自私、虚荣、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菲利普太太相对于丈夫,更为精细、刻薄、泼辣。
(二)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1、为什么菲利普夫妇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他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2、当真遇见时,为什么反而不认,要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根本原因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总结: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作者运用一系列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生动地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
3、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关系?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作家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反应社会现状。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内延伸。
开放性问题探究:如果你们是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对待于勒?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推选同学来发言。无论接纳于勒还是躲避于勒,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四、课后作业
1、展开想象翅膀,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如果故事情节发展成:
a.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会怎样?
b.我们全家在船上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
c.于勒没有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等到了他……
2、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第二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六课
南环中学 罗晓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1篇。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 布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1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教学自我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以其精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个人认为拓展训练及作业 布置的有关题目,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阅读《变色龙》也较好的体现了教材与教材的衔接,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第三篇】
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⑴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⑵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1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栈桥褴褛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
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1、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2、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1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第四篇】
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1.读课文。
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思考,同时,几个问题又暗示了阅读本文的重点。
2.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三个人)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归拢起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做了较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后面理解本文“谁是主人公”的问题做了铺垫。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最终使学生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提出来,供备课时参考。
(l)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动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说明:学生不必这样答,只要回答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就行了。
3.归纳概括。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请学生将4个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答,用一段话表述清楚。
说明:这个环节,是将前面分点、分角度的讨论进行综合整理。学生理解本篇课文,从听读开始,是整体感知;分成4个问题讨论,是化整为点,深入理解;现在综合起4个答题内容,将对课文的理解又回到整体上去,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能起到训练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请班里一两位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回答。
(二)重点阅读,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在前面基本理解了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下面重点阅读菲利普夫妇一家在船上巧遇于勒情节里的片断。
1.读课文“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作者利用人物语言和神态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听读时,注意这一点。
2.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各自找出的例子,说明人物的语言或神态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说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四作点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时的作用(也包括神态、动作描写)。具体内容参见《教师指导用书》,此略。
(三)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最终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说明: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小说主人公的研讨,目的是进一步从全文出发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写作特点。这个讨论不必占用过多时间,也不必一定统一答案,允许学生将于勒视为主人公,因为也有这样的观点。
(四)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
1.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说明:这个练习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也易激发其兴趣,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选说得好的三四位同学,在全班说。条件允许也可以直接在班上说。
以上两个练习,酌情任选一个。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5位同学分别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船长、于勒。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布置作业
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