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3934

【导言】此例“《众数和中位数》教案【热选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设计【第一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河北省定兴县天宫寺中学――赵绘苗 教学内容: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   数和众数,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初步   体会题目在不同情境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师生合作,探讨交流,经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理解,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差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除了平均数外,有时我们还用“中位数”和“众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观察与思考 1、某中学由6名师生组成一个排球队,他们的年龄分别为15岁、15岁、16岁、24岁、40岁、52岁。 问题:①这6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②用平均数作为他们年龄的代表值好吗? 2、学校召开运动会,班长统计了全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结果如下 鞋的号码(cm) 25 26 人数(名) 2 6 12 4 这24个号码数据,出现最多的是哪个? 以上两个铺垫,师引出: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上例1中、6名师生年龄的中位数是20,众数是15 2中、24名男生运动鞋号码数的中位数和众数都是26 3、合作交流,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4、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分小组完成,老师可以个别指导,学生讨论评价的合理性。 三、做一做 某公司销售部统计了14名销售人员6月份销售某种商品的数量,结果如下表 6月份销售量/件 1500 1360 500 460 400 人数/名 1 1 5 4 3 问题:⑴分别求出6月份销售量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⑵请你帮助该公司销售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月销售定额。 要求:⑴由学生独立完成,⑵分组讨论,根据合理性,确定销售定额。 四、小结: 师生共同完成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 五、课堂练习1、某市区一周空气质量报告中某污染指数的数据是:31  35  31  34  30  32  31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31  31 B、34  31 C、34  35 D、31  32  2、某校初三(1)班一组女生体重数据统计如下表: 体重(Kg) 40 42 44 46 51 人数(人) 1 0 3 2 1 该组女生体重的平均数是 众数是  中位数是  六、作业 教材93页第3题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一、前置准备 1、数据2、3、4、的平均数是  。 2、对于数据2、2、3、4、5、2、10的平均数是 。 二、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三、例:10名评委给某歌手的演唱打分如下:(单位:分)                     问题:⑴平均分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应得平均分是  。 ⑶你认为用哪个分数作为这名歌手的最后成绩比较合理?

众数与中位数【第二篇】

众数与中位数 - 初中数学第三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2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WWW.〉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2

销售量(单位:双)

中位数众数教学反思【第三篇】

这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到学生的参与性很强,乐于与同伴交流、探索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不可一味的否定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千万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可强加给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第四篇】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2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