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电子版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8958

【导言】此例“电子版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篇】

叶圣淘先生说过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要想把整堂课“导”好“导”活,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一是要求学案的编写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二是教师要会“导”要把握住导学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议、以问题承载知识,当堂训练、及时达标”的预期目的。鉴于以上对 “学案导学”的认识及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笔者的一点思考。

一、关于导学案必备特点

(1)问题引领是导学案的关键。一份好的学案应是充满了问题与质疑,这也是教师 “导”的重要手段,以做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引发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只有引发了思考才能最大限度的训练思维。

(4)典型例题是导学案的着力点。例题给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知识、考查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的主要途径和思想方法。

(5)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反馈点、补救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反馈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缺失之处,并给出相应的补救方法。

二、关于学案的编写

1、学案编写的原则。学案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从学生如何“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案反映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节以及学习活动过程。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切合实际的原则:每个导学案的编写,均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来编写,怎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怎样编写,容量和难度都要适合于学生的实际,容量过大或难度超出学生实际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来编写导学案。

(2)课时化原则:以课时为单位编写学案。这样便于确定课时内容,控制知识点的个数(题目数量),以一节课自主完成80%左右为宜;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化原则:问题是课堂思维的主旋律,只有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4)引导参与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5)学法指导原则: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6)分层次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做到循序渐进。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7)方向性原则:高一、高二年级要注意对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高三复习要注意对照考试说明,细化知识点考点、解析考重点难点,阐释易错易混点、精选高考真题模拟题,力争既体现高考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

2、学案编写的内容。以高二一轮复习为例,每个课时学案包括考纲要求、考点、基础知识、基础训练、典题互议、练习检测(当堂训练)、学后反思等要点。各要点有机结合,各有侧重,具体如下:

(1)考纲要求和考点:根据《考试说明》指出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及考试要求,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仔细品读,目的使学生明确复习重点,把握复习方向。

(2)基础知识: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表式的5-6个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目的引导学生认真重读课本,回顾基础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3)基础训练:一般4个小题,充分体现“基础性”,主要是源于课本的变式题,或体现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基本题”,先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讨论辩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回顾基本方法,完善认知结构。

(4)典题互议:一般3-4个例题,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3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及改编题),每道例题题后设解题反思环节,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探究,使学生学会入手分析,探求解题思路,规范解答过程,把握规律和技巧,总结思想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学后反思:要求学生在每节学完之后,从知识、方法、易错易混等方面自我总结,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3.学案编写的流程。

(1)主备准备阶段:备课组长在学期初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并确定主备人,主备人明确了备课内容后,每人要充分研究考试大纲、教学要求、教学用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编写学案的准备,确定本节课详细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知识考查方式。根据现代教学理念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形成初案。

(2)集体备课阶段:主备人先说课,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及确立的依据,突破重难点的策略,课堂活动的准备,师生互动的方法,课堂例题和练习题的设计及理论依据,教学方法,手段等。然后全组人员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统一认识,同时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确立一个最优的教学思路,由主备人进行整理,形成一个优秀的导学案。确定后的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可以共享,共享“导学案”必须体现有个性化修改的二次备课。

三、关于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用 :导学案在前一天晚自习发给学生 ,通过学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及新旧知识的联系 ,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地、 主动地、 科学地发现、 探索、 获取新知识 ,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整理、 学会迁移、 学会探索、 学会总结 ,解决如何去获取新知识的问题 ,在预习中进行学法指导;最后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理解、不会的地方,并积极的与人交流,进行学习小组间的讨论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2.课堂用:课堂上通过基础知识与训练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遇到的疑问、根据设问导读和教学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也应该有教师的点拨与精讲点拨与释疑,这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重点点拨与评析。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疑难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

3.课后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对学案上反映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导和讲解,还要指导学生日后还要经常回忆、 整理、 充实、 再现知识 ,学案能很好完成上述问题。 将若干学案集中起来 ,就是一份很好的复习材料 ,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 ,便于学生复习 ,温故知新。

总结,“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正如一个姗姗学步的孩子的学步车,它既新奇又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当然“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不断的开发它、完善它甚至创造性的使用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二篇】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际“做中学”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适应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展了课程改革,以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开展教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美国提出了“听,会忘记(you see,you forget);看,能记住(you hear,you remember);做,才能学会(you do,you learn)”的口号。法国更是大力推进儿童在做中学习方案的实施。“做中学”的核心有四个方面:

(1) 强调教师引导儿童主动探索,亲历发现―提出假设―动手操作―记录信息―得出结果―表达与交流的过程。(2) 强调为儿童的终生学习、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即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3) 采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拥有自信,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发展。(4) 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这一举措,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培养的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重视的是教学的策略和过程。

国内“做中学”的背景:

基于国外成功的经验,我国的教育界、科学界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了解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总结我国中、小、幼科学教育已取得的成就、丰富经验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吸收和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共同倡导、发起和推动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改革实验,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校的科学教育背景:

我校自2002年开始,就围绕省级课题《在科学教育中 对学生问题能力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学教育活动,特别是“奇思妙想”校本课程的研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敢于问、勇于想、善于做、乐于创的科学素养。2009年,集学生7年智慧结晶的《放飞想象的翅膀》由《科学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年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成果二等奖”。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教育与新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步伐,我校及时转变科技教育的模式,抓住机遇,既促进原有的教育资源与“做中学”的有效整合,又可以提升我校科技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而提出了这一课题。

2. 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亲历探究科学奥妙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归纳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科学个性,从而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3.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我们的科学教育从原先的《常识》,变为《自然》,再进化到《科学》。期间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多次理念更新。从上到下,对科学教育的认识不可谓不清晰;对科学教育的改革不可谓不重视;对科学教育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

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在真正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去体验科学的的乐趣和魅力,充分激起学生参与科学的兴趣和活力,使“做中学”项目的实施成为一条充满希望的捷径。

二、 课题的概念界定

做中学:“做中学“就是要让儿童有机会充分亲历探究科学奥妙的过程,使他《山草香·》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归纳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设计:就是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自主设计一些适合小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教学案例,使他们在“做中学”活动中能力所能及地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他们乐于观察、实验的兴趣。

实践教学成效:是指自主设计研发的教学案例是否适合小学生探究科学的特点,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中是否达到了“做中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针对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又是如何进行改进、补充和完善的?最终取得了什么效果,产生了什么教学效应?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案例的设计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科学、做科学”。

2.在“动手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方法,学会用眼、用耳、用鼻、用嘴、用手去亲历认识物体的过程,逐步掌握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

3. 充分动员社区、家庭和校外志愿者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为儿童学习科学、更为儿童科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4. 案例的研发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科学探究能力。

5. 让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6.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四、 课题研究的内容

1. 研究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科学观察的方法及科学活动案例。如:如何引导学生用眼看,看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用鼻嗅?用嘴尝?用耳听?用手摸?

2. 研究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科学认识物体的活动案例。如:通过什么途径,从哪些方面去认识一个物体。如何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大小、软硬、轻重、表面、透明度、味道等方面去初步认识一些身边的物体。

3. 研究如何结合低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动手能力,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玩一玩、探一探等活动形式,把儿童的手和脑有机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有趣的“动手做”活动中,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

4. 研究“对比法”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并设计相应的活动案例,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不同物体的不同特征。

5. 通过“月主题科技活动”,研究适合中高年级学生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

五、 研究的思路、过程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内容,本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分析学校现状,调查适合“做中学”教学模式的现有教学资源,制定配备教学设备的计划并积极实施。

2.学习有关“做中学”的理论及我国的研究现状。

3. 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成员,讨论研究方案。

4. 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根据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设计教学案例,整理教学案例、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完成案例的筛选、修订和重组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 学生在“做中学”中动手和动脑能力的评价与调查。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整理和发表教学案例。

3. 申请结题。

六、 预期研究成果

七、 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 我校在市教科所、县教科室等单位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在“十五”期间开展了“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研究”,顺利通过省课题组专家验收结题。我校已对科学教育研究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和方法。科技特色“奇思妙想”校本课程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在省校本课程建设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在“首届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2. 研究人员条件:课题组负责人葛成照抓学校管理工作很有特色,教学理论丰富,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发表教学管理论文10多篇。特别注重学校特色教学研究,始终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具有较强的协调各部门、各研究人员与教师的能力。课题主持人戴勤章是县教研室教研员,负责主抓全县的“做中学”课题研究工作。徐正文是连云港市名师,在科技教育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多项科技成果在省及全国获奖。

3. 硬件条件:教学科研经费到位,舍得投入。有较好的科技教育活动场所――一栋科技楼中分设多媒体网络活动室、仪器室、科技室、实验室、展览室、活动室等。

4. 我校已开通互联网,教师可轻松上网查阅资料。

教案范例范文【第三篇】

一、 高中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与课标的完成

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程序性、人文性、实用性、叙述性等知识类型的教学。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包含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我认为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个体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两大类。与“必修二”“必修三”一样,“必修一”同样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因为自然地理当中的概念,规律与原理等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学生调用这些地理知识解答新问题,这种知识迁移应用的技能属于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适合案例教学的方法。所以,“必修一”中的知识和“必修二 ”“必修三”一样同样适合案例教学。

所有学习都需兼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将贯穿于所有地理教学模块中。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养成,随着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的教学进程而逐渐增强,在“必修三”教学中得到了最为具体的实施和最大限度的发挥。诸如此类价值观养成教育的人文性知识同样可用同样可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根据以上对地理知识类型与教学目标的分析,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的适用性是广泛的,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可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个个必修模块中相应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案例教学对于目标完成是最适合的,统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案例教学中的实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地理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师所使用案例都是教材中提供的案例和自身开发的乡土案例。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如果采用教材的案例,所提到素材陌生造成的离疏会使学生新知识构建 的难度增加。这样,教师需要花费时间来解释案例的背景知识而降低了教学的课堂效率。

而乡土案例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及拉近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但乡土案例代表性和典型性不足。此外,由于案例教学目标的开放性,靠单独一个案例达成教学目标 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高中地理案例的选取“组群”的方式,即将教材案例及其他案例组合成“案例群”,使案例更能相得益彰,共同构建成更好的引导性材料。几个案例之间为平行关系,所要表达的地理原理相同 ,以这种方式组群的案例可成为并列式案群。例如,“必修一”中“热力环流”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呈现多个小尺度热力环流个案,“城乡热力环流”“山谷风”“海陆凤”等。这些个案都能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属于并列式案例群。可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这些个案的形成与机制,从单个个案分析中归纳共性知识,从而把握不热力环流原理的核心。这种自然地理的教学如能采用案例教学比一般教学方法更能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

1、教师结合教材,对案例的材料提出问题

对所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所要研究的原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紧扣主题。课前布置下去,所有学生广泛的查阅材料,解决完成。上课分组讨论 ,找学生发表见解,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总结规律。

2、对案例规律的应用

依据案例的规律 ,提出新的背景材料,设计新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对原理的应用和理解巩固。

总之,学生的学习是教学研究的起点,案例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世界的基础上发现知识,其最终的目的也是更好的把握世界 。这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习,与新课标理念吻合。因此,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效果决不能仅从知识获得的角度来衡量,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有多大的帮助才是教学效果的本质。

以上从案例教学范围,案例教学与新课标完成,案例的选择和案例教学的过程,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案例教学,希望对广大地理一线教师有所启发。 (上接第85页) 企业则有学校所期待的真实项目和丰富的案例资源,多样的设备设施和真实的职场氛围。因此两方互有所需,各有所长,找到两者间的结合点形成利益共同体,自然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是双方互签校企合作协议,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及要求。二是双方由专人对接管理,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及健全的评估反馈系统,例如实习岗位要求、生产计划目标、操作安全预案、准员工职业纪律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校企合作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

(三)建立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引入企业文化和标准。企业的精神理念(MI)行为活动(BI)、视觉符号(VI)三者要通过适宜的文化活动传达给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只有让校企文化彼此互融,才能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

(四)奖励激励机制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如企业设立助学、奖学金、策划赛事冠名赞助等活动营造校园职场氛围,有效提升企业形象及社会影响力。

目前北京旅游品市场的发展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已得到充足的发展,金字塔型的格局已经慢慢呈现,市场竞争也慢慢演变成创意创新思想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旅游品设计专业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教之路,这个平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把学研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办好,管理示范突显其重要性。只有科学、先进、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优良运行机制是学研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良性运转的必要保证。这正是研究此课题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11)

教学设计及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英语教案设计;访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42-01

Penny Ur’s(2000)在其著作《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的第5章15节“教案设计”中提出设计问题的标准(例如问题明确,易于理解,学生知道需要何种答案等)和课堂效果的标准(例如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等)。Jack C. Richards(1994)提出设计活动的标准(例如保证学生有最大参与),并分析了互动式教学的教案设计。Frank L. Borchardt(2004)建议在教案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Angelo, A. & K. Cross(1993)介绍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技术。Hedge(2002)则指出了课堂活动设计评估的目的。在我国,舒白梅(2005)强调教案设计中互动问题的设定及效果。王蔷(2006)介绍了在交际教学和任务教学理念的原则和基础上进行教案设计。夏纪梅(2002)认为现代意义的和富有创意的教案应当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而是多媒体化,音像图文并举,课内课外连接,教师学生合作;不再只由注释、例句、答案组成,还应包括多种形式的活动、任务、项目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教案设计进行许多研究,然而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高校,且偏重教学方法,少有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希望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提供参考,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出教案设计的发展方向。

调查在湖北某独立学院展开。该学院在校学生一万多,但英语教师只有60余人。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大学英语成为很困难的教学任务。为了解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如何设计教案,以及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因素,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对30位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五组访谈。每组六位教师,时间约一小时。首先对访谈过程录音,然后将录音转成文稿,最后整理文稿以便分析比较受访教师的回答。

由访谈的数据分析得知,所有受访教师都设计教案,但对设计原则有各自的看法,谈及11个原则:目标导向、启发式、简明、多样性、选择序列、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灵活性、流畅关联、适应性和深思熟虑。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三个因素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英语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差异。这里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差异。首先,他们由第三批院校录取,很多学生的英语不好,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其次,他们缺乏英语学习的技巧,大多数学生被动学习英语,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决心。第三,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差,习惯依赖教师,一旦失去监督管理,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热衷于有趣的课堂活动而对单纯的知识讲解少有兴趣。第四,学生们敏感、关注自我形象,在课堂上表达英语的信心较弱。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多媒体教学,都是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案设计的评价标准和依据。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拥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敬岗敬业,由“教死书”转变为“教活人”,与学生一同进步。

参考文献:

[1]Angelo. A. & K. Cross.,Classroom Assessment Techniques: A Handbook for College Teachers (2nd Ed.)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3.

[2]Frank L, Borchardt. The Meaning of Multimedia: Working with, not against Technology [J]. CELEA Journal, 2004, 3: 35-36.

[3]Hedge, 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Jack C, Richards. Interchange 1 Video Activity B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Ur,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教案范例范文【第五篇】

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应用背景、适用对象、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这些方面的特点使得它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方法存在于教学方法体系之中,也决定了和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突出事物的特性。下面就与案例教学关系比较紧密的几种教学模式、方法和案例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以求能更好地把握案例教学的内涵,科学地加以运用。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比较分析

在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定义。学者郑金州认为: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张永军、靳玉乐二位学者认为: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美国学者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案例”、“情境”、“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构成方面,而它们又与举例教学、讨论法、范例教学、情境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把案例教学与这几种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把案例教学的内涵给突显出来,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加以把握。

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

举例教学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举出特定例子来说明、解释、证明观点、原理或规律,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领悟教学内容的目的。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运用例子来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但是举例教学中的例子往往内容方面容量少,运用方面随意性大,且由教师来操作控制,主要是作为印证观点的一种手段来发挥其作用的。而案例教学中的例子,例子就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主要围绕例子来进行组织,例子是经过精心选择、编写和设计好的。教师要通过例子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展开讨论等活动。

这样看来,如果从运用范围的大小角度来看,举例教学如果是一场“战斗”的话,那么案例教学就是一场“战争”。而从操作实施角度而言,按照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对教学方法的分类,举例教学则隶属于提示型的教学方法,具有接受学习的典型特征。而案例教学则兼具有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自主性人格。

2.案例教学与讨论法

讨论法是我国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中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师生活动方式的角度来看,讨论法与案例教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作为“一般”的讨论法,其作用在于通过师生间、主要是学生间言语的对话、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来形成对一定问题的认识,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真实具体的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之精神、探讨之勇气、合作之态度,形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自主人格。具体到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讨论法可演化成多种具体的形式,作为“特殊”的案例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是对讨论法的具体运用与丰富。

案例教学对讨论法的具体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内容详细、包含具体情境问题的案例,为讨论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维和言论的空间。第二,主要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案例教学,使讨论具有了更多策略性、智慧性的色彩。第三,案例教学开放式、全程式的讨论形式,使学生有了更多、更广泛的交流、探讨机会。

3.案例教学与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又称为“示范方式教学”,是源于德国的一种教学流派,它是指借助于精选材料中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范例教学主张“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从教学思想来看,范例教学与案例教学都强调通过例子的教学来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批判、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二者都体现了“苏格拉底式教学”的思想,但它们在例子的操作层面却有着具体的差异。其一,例子内容方面的差异。范例教学所采用的例子具有“基础性”、“基本性”的特征,即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和基本学科规律,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而案例教学中的例子,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本质上是关注解释现实生活的经验。换个角度讲,范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掌握范畴性的知识及其内部逻辑结构,而案例教学主张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来寻求更多不确定性的、多样的答案。其二,例子操作方式上的差异。由于范例教学重在逐步显示教材的逻辑关系,所以其例子呈现有着较为严格的步骤程序,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主体性发挥相结合,而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应以生动的事例、真实的故事展开,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质疑权威的自我表现。

4.案例教学与情境教学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案例教学产生的时间较早。美国的哈佛法学院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运用案例教学来开展职前培训,后来商业、医学、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领域也逐渐把案例教学运用于各自的教学与培训之中。所以说,案例教学的产生直接缘于服务职业实践的需要,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思维策略及技能、技巧的培养。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观意义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发展是近20多年的事情。建构主义教学观非常重视“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它指在具体情境中形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以及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模式,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情境教学模式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的心理学基础,服务于促成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了解、认识世界的方式的构建。

由此看来,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有着不同的产生背景,但这并不影响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具体、真实的案例为中心的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是情境教学科学性原理的有力解释和证明,而具有“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和“问题中心”等特征的情境教学则为案例教学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借鉴和支持。

二、对案例教学特点的再认识

在比较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进一步的认识,以避免把它理解为几种教学方法拼凑起来的拼盘,或者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简单的手段。如果仅从技术角度而言,任何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可能是简单的,但如果把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教育目的等因素考虑进去,则任何好的教学方法则可能都是困难的方法。所以,在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必须以一种更全面、更现实的视角去审视它,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去利用它、发展它。

1.基于民主性讨论基础上的案例教学

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骨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从感觉上看,与讲授法相比,讨论总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完全由讨论这种方式来承担的时候。正如讲授法,运用不好是满堂灌,而运用好了则是启发性教学一样,在案例教学中,讨论效果也存在一个两面性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消极、被动、控制式的讨论,一方面可能是热烈的、言为心声的民主性的讨论。

讨论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民主,讨论和民主,由于二者相同的目的,即为了培育和促进人类发展,使得二者不可分割。从这个意义来看,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技能技巧的案例教学蕴涵着民主意识的培植。民主性的讨论,意味者学生能够踊跃表现,敢于直抒胸臆,对不同意的观点既能进行激情的、理性的批判,同时又能对持不同意见者以一种友好、合作的态度相处,而所有这些表现都依赖于一个自由、宽松、创新的文化背景。民主性讨论的实现单是依靠在组织上的认真准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排除实施民主式讨论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存在于思想、观念、文化方面,具体来说,包括内敛、含蓄的文化性格,中庸、保守的民族传统,专制压服的制度规范等等。

教学方法的产生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如果在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去考虑文化方面的差异,盲目照抄照搬,肯定会失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要用自身的文化对引进的方法进行改造,又要用引进的方法来促成我们自身文化的改造。然而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前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在引进后就变了味道、不再那么有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营造一种促进民主性讨论的文化氛围是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必备条个件。

2.基于真实情境基础上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之所以是案例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有着具体、真实、鲜活的情境构成的案例,案例中所展现的情境是案例教学的“血肉”。正因为如此,案例不是简单的,否则案例教学就可能简化为举例教学,它也不是纯知识性的,否则案例教学就可能蜕化为传统的控制式的满堂灌教学。最重要的,案例中呈现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真实意味着案例材料必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实际存在、发生的事件的切实反映。一个案例,就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方式,向人们展示包含着典型行为、思想、感情的内在的故事。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可能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体验,引发他们剖析、探讨案例的激情,使他们通过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发展、丰富个人的认知结构和策略体系,从而最终达成自身体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共识。这也正是以生活化、体验化、个性化为特征的现代教学观的主张所在。

如果案例是建立在纯粹虚构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内容如何丰富,情节如何玄妙,讨论视角如何多样,可一旦放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就会显出它的虚无与浅薄,于学生感觉只能是隔膜、怀疑、甚至是厌恶。所以,很难希望借助虚构的材料来实现案例与学生心灵的契合,促进学生养成真诚、现实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与生活态度。

在案例的编写、设计的具体过程中,如何去把握案例真实性仍然存有一定分歧,但真实是案例的核心属性这一点是肯定的。

3.基于严密程序基础上的案例教学

从教学观念上讲,案例教学是开放的,是向现实生活的开放,向学生头脑、心灵的开放,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是随意的、松散的,无须进行组织设计的。恰恰相反,为了确保案例的真实,赢得讨论的成功,案例教学建立起了一整套特定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讨论前师生的准备、课堂中讨论的组织、教学的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和活动,使得案例教学有着自身运用的范围与限度。拿案例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来说,案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是仅用少数个别的事例作为课程的点缀,而是根本上要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案例课程体系。这样看来,有些学科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有些则不适合。这也就是说案例教学是有它的适用性的,虽是一种好方法,却不是随意就可以拿来用的。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 张永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 [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李建刚.现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6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67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