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案【最新4篇】
【导言】此例“《示儿》教案【最新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示儿》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收集的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中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通过古乐与图画的熏染以及陆游其他诗句的映照,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分裂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而愤概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人的情感上,反复呤诵诗句并能熟读成诵。
4、通过对陆游多首诗的渗透学习,了解诗人一生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跨越时空,走进南宋那段历史,并借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字节的感受。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陆游的资料,用一两句话进行简单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资料交流,全面了解陆游形象
结合课前收集的陆游资料,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预设情况;多产作家、文武双全、感情丰富、爱国诗人
二、解题激趣,导入新课
理解诗题“示儿”的意思,激起学生学习陆游绝笔诗、了解陆游丰富情感时世界的兴趣。
三、读通古诗,疏通诗意,感知诗人情怀
1、学生自由练读诗句。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用自己常用的古诗理解方式尝试疏通诗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抽学生交流诗剧意思。
5、理解诗意后齐读古诗。
四呤颂诗句,品味诗境,感悟诗人的情怀
《一》感悟陆游的“临终之悲”
1、黑板上勾画出北宋版图,标出汴梁、临安,画出黄河,通过南宋相关资料,理解并朗诵再现陆游因“九州不同”、自己的毕生的梦想和追求未实现而生的悲伤之情。
2、利用《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与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苦难图景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联系陆游的相关的诗句想象,感受并朗读再现理由因人民疾苦而生的悲痛之情。
3、推出陆游的诗作《关山月》
《关山月》节选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了解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苟且偷安,感悟并朗诵再现陆游因当朝统治者不思祖国统一而生的愤概之情。
(二)品味陆游的“悲中有望”
1、讨论:陆游的临终遗嘱表达了他盼望的是什么?
2、从陆游的体会这种盼望他从小就有了。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这是青少年的作品)
“一闻战鼓意气生,有能为国平燕赵“ (这是他82岁的作品)以及9300多首诗中大部分表达自己的抗金情怀来体会这是他毕生的梦想和追求。
从《示儿》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着更是他临终前唯一的期望。
3、探究最后一句诗句中“无”的读音,深入体会并朗诵再现陆游对“九州同”的渴望之情。
五、回顾板书,总结提升,借助诗作表达的浓浓爱国之情,借助后人对他的高度的评价,全面凸显诗人的“忧国忧民”形象。
六、熟读成颂,配乐背诵积累。
板书设计
悲 悲 悲 (不见)
示儿
(陆游) 九州同 (画北宋版图)
望 望 望 (见)
《示儿》【第二篇】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期待
开课前,低沉悲伤的乐曲已经在教室里响起,同时,投影出示了一幅图:夜晚,一间茅草屋内。昏黄暗淡的烛光下,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神情忧伤的老人艰难地靠在床上。地上,跪着一位泪流满面的年轻人。
学生听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但脸上写满了疑问。
我问:“看了图,听了音乐,你们有什么要问老师吗?”
学生a:“课件的背景音乐听起来令人悲伤,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泪流满面跪在地上,一个奄奄一息地半在躺在床上,他们为什么如此悲伤?”
学生b:“画面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他们在说些什么?”
肯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后,我和着悲伤的乐曲用低沉的声音讲述了画面上的故事:
这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反思: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气氛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控方式,引导学生由某一特定的情景转移并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体会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教师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调节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教师、学生、文本三要素就会协调、融合。
在这个开课过程中,教师事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音乐、图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辅以生动的语言,动情地叙述故事。音乐、图片、教师讲的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场”,引导学生沉浸在教材所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眼前似乎浮现了陆游临终前交待遗嘱的那一幕,对《示儿》这首诗的内容也多了几分期待。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利用期待,延伸阅读
《示儿》教学即将结束。
一学生好奇地问:“老师,我想知道南宋朝廷的军队最终有没有收复中原失地?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他们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所期待的——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阅读文本材料,学习效果肯定不错。
我顺势投影出示宋末林景熙的几句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然后告诉孩子们,用心去读这几句诗,答案就在其中。
于是,学生为了寻求答案,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补充内容。片刻后,他们纷纷举起手,兴奋地叫嚷着,看来发现不小。
生a:我认为国家是统一了,但不是陆游一生所期待那种统一。“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说明陆游的后世子孙不知道该怎样把“统一”的消息告诉他,他们肯定有难言的苦衷。
生b:我也认为国家最终统一了,但人民并没有欢呼雀跃,而是有一些悲伤。我们知道,借景抒情,“青山一发愁蒙蒙”,远望青山,而“愁蒙蒙”,可见作者心里很郁闷,很忧愁。
生c:我同意他们俩的观点。老师您看这句“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跟《示儿》的内容有着紧密联系,是作者读完陆游的作品后写的,也是对陆游期待的回答。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陆游一生没有看到南宋军队统一全国,他的后世子孙是见到了国家的统一,但那是蒙古大军占领了中原大地、最终完成的统一。后世子孙该如何告诉他这样的统一呢? “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这句问得好呀!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国家的统一,对陆游、林景熙以及南宋人民来说这是无法言表的悲事、憾事。
让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之情再一次朗读陆游的《示儿》。
反思:
有些课文,常常会涉及到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的知识,他们对这些问题怀有强烈的期待,并往往有自己猜测及答案。案例2中,学生对“陆游的心愿到底有没有实现”的产生了询问,教师在他们强烈的期待与多元的“猜测”中补充宋末林景熙的诗作,拓展阅读新的文本。这是一次重新理解《示儿》、走近陆游的机会,也是学生独立接触相关文本,提高阅读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阅读期待,敏锐捕捉、巧妙引导,适时出示补充阅读材料,我们的课堂会萌生出更多难以预料的精彩瞬间。
《示儿》教学案例及反思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这是一个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反思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目的;读与写的结合,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主要的手段。教学中开课的故事、图画内容以及文本本身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必要而实用的素材。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奠定了相当的创作情绪,他们既被陆游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又为其壮志未酬而唏嘘不已。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和“写作情绪”,教师又启发他们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情况、事件经过等方面着手思考、表达,从而把文本学习与小练笔有效结合,把“读”与“写”有效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愤、悱”都具备以后,启发、鼓励学生一吐为快,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示儿》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 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 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
吟诵古诗 , 通过自主学习 ,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像诗歌民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
一、温故知新 , 明确目标;
1. 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
过渡语 : 对于陆游,大家并不陌生,他 85 岁临逝世前夕,作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也是最感人的诗,这是他名垂千百的遗嘱。我们今天学习他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 ( 板书课题 : 示 儿)
2. 提问:我们在以前学习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
引导学生回答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等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 读题质疑 : ①说说 " 示 " 的意思 ; ( 告诉、告知 ) ②问 :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 : 谁告诉儿子 ? 告诉什么给儿子 ? 为什么告诉儿子 ?
2. 了解背景
3. 引导自学。
(1) 低声自由吟诵。
(2) 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 教师点拨,课件出示 :
元:通 " 原 " 本来 , 只。定:平定、收复。同 : 统一。王师 : 皇上的军队。九州 : 全中国。 无 : 匆 , 不要。
乃 : 你的。 翁 :父亲。
(4) 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5) 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了解诗的大意。 ( 6) 思考 : 读了《示 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 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板书 : 渴望收一失地盼望祖国统一(7) 学生质疑。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 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三、再现 画面 .吟诵玩味
1. 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 学生闭目想像 : 陆游病危,日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 ②学生边渎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 , 边听边想眩 , 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 :我病的很重 , 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 , 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 , 金兵强盗为非作歹 , 滥杀无辜 , 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堵军 , 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问了 .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 , 看不到祖国统我死不眩目哇 !
②先听老师范读 , 再点名读 , 最后用自己喜玫的方式读 .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2. 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 学生自由渎 , 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 ④看屏幕上老 ; 即选出的较好图画 , 听录音机期读诗歌 : ⑤全班齐读 , 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应热情。 ( 板书 : 爱国 )
3. 背。在前熟读的基础上试背。
四、练习延伸 , 落实目标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2. 用诗填空。
中国台湾小朋友 :
中秋节好吗 ? 昨天傍晚 , 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 , 夕阳斜照在湖面 , 多美呀 ! 此时此境 , 我想起了自居易的两句诗
( ) 。夜晚 , 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 , 我在上床辗转反侧 , 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 ( ) 。
今天是中秋节 , 家家户户团团锦饮 .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 , 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 ( ) 。香港、澳门回到
了祖国怀抱 , 可你们远离祖国母亲 , 我们多么盼望你早日回到祖留妈妈身边 ! 这里 , 我只好用陆游的一 -首诗 ( 卜来表
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 : 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回国的 , 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
3 再有感情的读陆游的诗《示儿》_ 。
《示儿》【第四篇】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 (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