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回声》教学设计(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73677

【导言】此例“《回声》教学设计(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回声》的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乃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

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回声》的教案【第二篇】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并能用对唱的形式来表现。

2、体验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音乐图谱、小司机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音乐游戏中巩固节奏练习。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做小司机,开车子去郊游吧。(音乐律动入场)

2、做小司机开心吗?你开什么车?(节奏练习)

二、听一听(播放PPT)

价值分析:在理解什么是回声的基础上,通过钢琴的不用演绎,让幼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回声的奥秘,初步感知音乐的强弱。

1、给大山唱歌的时候你会怎么唱呢?(大声唱)

小结:我们对着大山要大声的唱,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叫放声歌唱。

2、播放PPT——这么美的山谷,不知道山那边住着谁呢?让我来问问它吧。

“喂”——“喂”;

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你唱什么,他也唱什么,先传过去的声音强,再传回来的声音弱。

“你是谁?”——“你是谁?”

“请你快来”——“请你快来”

“来唱歌”——“来唱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老师:这是什么声音?回音是怎么样的?

小结:回音就是你唱什么,大山也唱什么,你的声音强,大山的声音弱。

3、我们来听听钢琴是怎么表现的。( so mi sao mi do do do do do do)

4、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回声。

5、对大山说的话是那个符号?回声又是那个符号表示?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要学用回声的方法唱一唱动物的。事情。

三、唱一唱

价值分析: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培养幼儿对回声的兴趣,让幼儿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回声的含义。同时能更好的表现回)(声。

1、先一起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对大山唱的第一句歌词,叉叉是什么意思?还有谁呀?(拍手一起念)

2、第二张图谱你们看的懂吗?这些树可能会表示些什么呢?(森林)

3、第三张图谱谁来说说看会说了了什么呢?

4、歌词我们已经会念了,接下来,我们要来学唱这句歌词。(从低到高)

5、找一个好朋友,自己商量,谁是对着大山唱歌,谁是学回声。

《回声》的教案【第三篇】

一、概述

《回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的1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三年下学期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资源,揭开回声的奥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回声》是1篇知识童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指导读书、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形象,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练习说话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让学生获得有关“回声”的自然常识,还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整堂课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科学童话《回声》。板书课题:回声。

2、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想看看吗?(出示图片桥的倒影)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师:这么美的景色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打开书读一读

预设:找出比喻句,课文中把什么比做大月亮?

4、指导朗读(指读、范读、齐读)

二、研读感悟

1、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他是怎么做的?

预设: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3、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青蛙为什么奇怪?它是怎样问妈妈的?

预设:理解“奇怪”“极了”“奇怪极了”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理解小青蛙的心情。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理解“回声”。

师: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课文的话来回答。(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教学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填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做实验演示:在装水的玻容器投入石子,学生观察水波的变化。做动作理解:荡。

4.用上动词“带、跳、捡、扔、激、碰、荡”说话。

充分利用文本,加强对动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青蛙妈妈做这个实验和回声有什么关系呢?她是怎么说的呢,读一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预设:为什么青蛙妈妈说他们像?

3.做练习(出示妈妈的话)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哪像?青蛙妈妈的话该怎么读呢?引导读好、读懂青蛙妈妈的话。(读出耐心、亲切语气)自己读——范读——指名读

4、师:青蛙妈妈讲的话大家读明白了吗?(学生交流)

5、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朗读,讲解练习,初步了解回声这种自然现象,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6、师:回声的话该怎么读,知道了吗?(“回声”的朗读声音延长”)请每个同学再去读读第2小节,画出写回声的话,然后读一读。

进行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回声的话。指名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

创设童话朗读情景,让每个学生演演小青蛙和“回声”,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使课堂充满情趣

7、过渡:小朋友读得真好。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这只看不见的小青蛙是——(学生齐答)“回声”。小青蛙呢,听了妈妈的话也明白了。她是怎么表现的呢?

(1)读好第5小节小青蛙的话。(出示句子: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蹦”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跳”)“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换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一跳老高、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词语的积累靠教师的有意识指导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

(2)创设情景。小青蛙明白了这是回声,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呱地叫个不停。每个同学来做一做回声好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2、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回声的科学原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回声。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31课的生字,还会认吗?(重点识记“游”和“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小诗,也是一个谜语,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来。

她躲在峡谷里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

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回声?

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请打开书翻到148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里的回声是谁在哪里发现的?

(三)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1、请看图:美不美?师述图意,生指图。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禁不住呱呱地唱起歌来。唱着唱着,它发现了什么?(自读第二段,思考。)

3、指名回答。

4、指名分角色读2段。

5 、小青蛙觉得怎么样?请把“奇怪极了”打上点。谁来学着小青蛙奇怪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6、小结,师生合作读1——3段,读出美感和趣味。

课文1、2、3自然段写小青蛙在美丽的桥洞底下发现了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青蛙妈妈是怎样让小青蛙弄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朗读,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小青蛙的天真可爱。)

(四)读悟4自然段。

1、看图,妈妈把它带到岸边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圆圈画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水面变化的句子。

2、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圈圈(   )(   ),(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2、小青蛙观察可仔细啦!他发现了什么?(板书:声波  河岸)

3、指名读,其余学生做动作;起立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是这样吗?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水面的变化。

①练习说话。

说说你看看到了什么?老师的动作与青蛙妈妈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学着课文第四段,把老师刚才的动作说一说?(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小结。瞧,小朋友们和作者一样,都会准确用词啦!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五)读悟5、6自然段。

1、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读五自然段,仔细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1、2学生读。在他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填空,看课件听蛙叫声及其回声。

青蛙叫的声音的(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回来。

4、你能把声音的波纹表示出来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引导学生明白回声形成的条件。)

5、同学们真聪明!不光读懂了课文,自己还能把回声的科学道理表示出来。看看小青蛙呢,他弄明白没有?(指导读有关句子,读出高兴的语气。)

6、现在明白了吧?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小青蛙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7、学到这里,你想夸夸谁呢?

8、总结: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虚心请教,留心观察,开动脑筋,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的!我们来分角色读4、5自然段。(指名;师、男女生分角色;)

9、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多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齐读第六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水面波纹变化和充分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回声”。这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又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夸奖,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受到人文熏陶。)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拓展课外。

1、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那你们听到过回声吗?谁来说一说。(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回声的知识呢?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会观察,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73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