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故宫博物院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故宫博物院教案1
中哥两国政府签署文化财产协定
5月9日下午,在国家主席和来访的哥伦比亚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卡尔德龙的见证下,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与哥伦比亚外交部长玛丽亚·安赫拉·奥尔古因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哥《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协定》。此前,中国已与秘鲁、印度、意大利、菲律宾,希腊、智利、委内瑞拉,美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埃及、蒙古和墨西哥等14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的双边协定。
展览
“仿复制海外遗珍漆器精品展”在京举办
4月11日,“2012中华漆艺发展年”系列活动之一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仿复制海外遗珍漆器精品展”在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总部揭幕,58件套收藏于海外博物馆的漆器精品的精美仿复制品展现了一部尽善尽美的中华漆器发展史。展览将持续半年时间。
4月18日,“鉴影涵形照面映花——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展”在广州博物馆开幕。共展出从武汉博物馆馆藏铜镜中遴选的155方铜镜精品,其时代上起战国,下至清末,包括了汉代“鲁诗铭文重列神兽青铜镜”和“中国人民”青铜镜(见图)两件一级文物。展览将于7月2日结束。博物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建成开放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隆重开馆。该馆在原铸造博物馆(沈阳铸造厂原址)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本次开放空间为博物馆一期,主要以突出装备制造业为主,开放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遗址展区)、铁西十年成果展(临时展馆)四个展馆,开放面积达到近2万平方米。
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亮相北京
4月18日,由北京市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赤峰市巴林右旗博物馆承办,故宫博物院作为支持单位的“时空穿越——红山文化出土玉器精品展”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品共104套(107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红山文化玉器独特的文化内涵。展期两个月。
徐悲鸿纪念馆馆藏作品无锡展出
4月16日,“徐悲鸿纪念馆馆藏作品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展览共展出30幅徐悲鸿作品,以动物题材为主。展期为一年。
“奇美博物馆珍藏”镇江开展
4月17日,“两地情一家亲——艺术中的儿童形象:奇美博物馆珍藏展”在镇江博物馆开展。这是大陆地方博物馆与台湾民间博物馆的首次交流合作。展览以“儿童、家庭、亲情”为主题,共展出台湾奇美博物馆珍藏的65件西方艺术作品,其中油画37件、雕塑28件,大部分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展览将于10月12日闭幕。
4月20日,“大千与敦煌——四川博物院藏张大千绘画精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张大千绘画精品和用印共64件(套)。其中包括临摹敦煌壁画及水墨书画作品53件,印章10枚,砚台1方。这些精品画作中,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所摹对象时代最早在北魏,最晚在元代,时代跨越千年。展览将于6月15日结束。
故宫捐献陶瓷精品开展
4月26日,“古物撷英——故宫博物院藏捐献陶瓷精品展”在故宫景仁宫前、后殿开幕。展览从历年私人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5000余件陶瓷类文物中遴选出72件精品,分为青花瓷、彩瓷、颜色釉瓷及地方名窑陶瓷四个部分。这些文物捐献者既有孙瀛洲、耿宝昌等故宫人,又有沈从文、商承祚等许多爱国的社会人士、各界名流。展品涵盖了从唐代到民国各个时代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品种,其中不乏国家珍贵文物。展览将持续至2013年3月。
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沈阳开幕
4月27日,由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流光溢彩——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金银器制作工艺、器型与图案、佛教用器、礼仪用具、生活用具、金银装饰品等六个部分,共展出清代乾隆至宣统七代皇帝170多年间的帝后御用之物100件,其中金器80件、银器20件,均出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展览将于7月29日结束。
“天山往事”走进山西
4月27日,“天山往事——古代新疆丝路文明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展览共展出192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43件(组)。这些文物珍品来自新疆楼兰故城遗址、尼雅遗址、洋海墓地、阿斯塔那墓地等著名遗存,包含了纸质文献、丝毛织物、陶器、彩绘泥塑、钱币、古尸等多个文物种类,涵盖了距今3000年至1000年间的历史。保存完好的且末男尸、制作精细的唐朝面点是展览的一大亮点。展期为3个月。
张书旃中国画作品在重庆展出
4月28日,“张书旃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作品展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张书旂中国画作品112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内举办的最全面反映张书旃艺术风貌和品格的展览。藏品创作时间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其中包括张书旃创作于1941年的《百鸽图》(见图)。此画由国民政府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成为悬挂在美国白宫的第一幅中国画。张书旃(1900—1957年)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为中华民族抗战事业和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上博举办竹刻艺术特展
4月29日,上海博物馆建馆六十周年系列活动的首场专题展览“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开幕。展品共190余件,以上博藏品为主,并向故宫等博物馆商借了19件珍品,系统展示了明、清、近现代的竹刻名家名作与不同流派、地域风格的竹刻精品,其中不少藏品系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将于7月1日闭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故宫博物院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故宫博物院教案。
故宫博物院教案2
作为一部讲授史学的著作,《读史阅世五十年》的亮点不少。我以为,先生不是简单的讲述历史,而是教人读书修身,教人以史为鉴,教人正确地传承历史。品读先生的《读史阅世五十年》,能够强烈感受到一个历史学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就是在其一次次文献研究和实地探察中积累起来的。如,书中不少貌似不起眼的章节,或引述的小典故,实际上都是先生从几十万、几百万字的文献典籍中萃取而来,而先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乃全是出于他的素养,绝不是临阵磨枪,寻掇拾取而得来的。尽管全书各个部分自成一体,但事实上又有着有机的联系。从作品内容看,深入浅出,融古今于一体,既讲历史,也讲现实,透过其表面而洞察其底蕴,并探明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融会贯通的理解,然后才笔之于书的。仔细品味,读者不难体会。书中的各章节,虽然都比较简约,但其内涵比许多长篇巨著还要丰润饱满。
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解答历史之谜。先生所讲的、所写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信而有征,事皆属实。以《北京:“平西府”是吴三桂的王府吗》为例,为搞清楚“平西府”到底是谁的府邸,先生到昌平郑各庄,“一进门,就急不可待地查阅有关资料,连查三天,毫无结果。”于是求助同行友人,请故宫博物院晋宏逵副院长和周苏琴研究员,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秦国经副馆长和吴元丰研究员等朋友帮助查找,毫无结果。汉文资料不足,就查满文档案。“从已经整理的清宫建筑满文档案,从数字化库查找,还是找不到蛛丝马迹。”
求证陷入了死胡同。“情急之下 ”,注意,是“情急之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研究历史还有情急情缓”之说。先生想到去台湾查找相关满文资料。博物院珍藏的清宫档案,约四十万件。这不是大海捞针?又该从何入手?“我(阎崇年,下同,笔者注)分析,城墙、护城河等都同皇家有关,要从清内务府档案入手;既然汉文档案没有,就从清内务府满文档案入手。我确定要查询的满文档案范围,与那里的专家冯明珠副院长、庄吉发教授,以及陈龙贵、吕玉女、许玉纯等友人交流、沟通,请求他们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离台之际,收到了博物院的“一件小礼物”――《奏报郑家庄行宫工程用银数折》复印件。这份满文奏折,详尽地记载了康熙兴建郑各庄行宫、王府、城池工程的数据。
档案为证,先生依然认为“孤证难立。这么一份奏折,就能断定康熙行宫、王府就在郑各庄吗?这座王府是康熙哪位瓦格纳子的府第呢?”先生探寻的脚步并没有停下。先生认为,“郑各庄康熙行宫、王府工程,既有竣工满文档案,也应有开工满文档案。竣工满文档案收藏在内务府,开工满文档案也应在内务府。这份满文档案既然没有在博物院,就应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说来容易,找到却难。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满文档案就有二百多万件……有相当一批档案,尚未尘封,未及整理……”查找这些资料,岂不犹如大海捞针?心善意诚,终有回报。“经馆长邹爱莲、满文部主任吴元丰、满文专家郭美兰登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费劲心思,耐心查找,在尘封多年的满文档案包袱里,终于找到了郑各庄清康熙行宫、王府工程开工的满文档案。”这是一份为呈奏工程样式的文字说明,还有康熙帝的朱批谕旨。
双壁联珠,双档合璧。再加上其他相关的满文、汉文资料,已足以证明:康熙帝晚年在京北兴建了行宫和王府。“这座康熙行宫和王府是否就在昌平郑各庄呢?满文档案中所说的郑家庄行宫和王府就是今天的昌平郑各庄吗?”先生又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这既是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也是先生讲史的一大特色。人文历史诸多新观点、新看法以及有益的感悟思考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人物活动是历史的核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是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代表和旗帜,了解了他们,也就把握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脉搏。在“戏说”充斥荧屏之时,观众探究历史真相的愿望最为强烈,先生通过不断设置悬念等方法来“正说”历史,自然吸纳了人们的目光。
古人云:“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先生认为,“历史不能够乱编,乱编不是史,而是艺术作品,是故事。”“史”不可以演义,它要求讲史的人要有“史德”,即“著书者端正之心术”,这也是一种高尚的心智修养。汉朝班彪、班固父子表彰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为之实录”。唐朝刘知几在《史通》中有《直书》和《曲笔》专篇,对直书予以表彰,对曲笔无情鞭笞。梁启超也认为史德是“对于过去毫不偏私,善恶褒贬,务求公正”。史学家毛佩琦先生认为,“讲坛”是一个各显其能、见仁见智的地方,但主讲人最恒久的魅力却是高尚的学术品位和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故宫博物院教案3
而这项举措要啃的最硬的一块骨头,当数那些占用故宫古建筑多年的“其他单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故宫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环境不断被外单位占用,最多时,在故宫办公的外单位达到13 个,故宫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十年来,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和故宫自身的不懈努力,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建筑陆续收归故宫管理,“收复”工作初见成效。
眼下,收复被外单位占用的建筑――这项被视为“史无前例”的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故宫何时复归它本来的面貌,我们拭目以待。
・故宫扩容:76%从哪儿来?
4月5日,清明节假期后的第一天,故宫里的游人三三两两。但对于故宫来说,一年一度的“两针一峰”已近在眼前:“两针”,是指“五一”和“十一”两个假期;“一峰”指的是每年暑假的旅游高峰。去年仅10月2日一天,故宫游客便达14万多人次,为历史单日最高;而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故宫日接待游客为10万人次左右。
“五一”开始的新变化
对于游客来说,最快在今年“五一”就能看到故宫的新变化:曾经挤满了各种商店和展览的端门广场已经经过改造。此后,故宫的售票、检票点将从午门前移至端门,端门50间西朝房全部改建为售票处、观众咨询中心等服务设施。届时,高峰期人们在午门售票处排长龙的景象或将得到大大改观。
过去作为文物库房的午门两侧雁翅楼,所保管的39万件文物已经移交国家博物馆,修缮后将被建成一个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厅,与文华殿陶瓷馆、武英殿书画馆一起,构成故宫博物院“金三角”展览区。故宫文物的展览功能被大大强化,弥补了过去人们游故宫“只见古建筑,不见藏品”的遗憾。
今年“五一”前后,包括皇极殿在内的宫殿将再次对外开放。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等也列上对外开放的日程。而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
近年来,参观故宫的人数持续增长。1949年,故宫一年接待了100万观众;而到了200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00万;2011年,这个数字更是突破了1400多万。每年持续增长的游客对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管理都带来了挑战。对此,故宫曾经提出“限流”的办法。但单霁翔认为,故宫参观人数在绝对数字上的增长是长期的趋势,是限制不住的,还是要通过错峰参观、扩大开放面积来解决。
“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故宫开放面积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面积达到33公顷。经过不懈努力,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
走在故宫里能真切感受到,故宫有两道墙:一道是的灰色城墙,又称“紫禁城城墙”。“灰墙”四四方方,四角有角楼,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西分别有东华门、西华门。
灰墙内便是高约8米的故宫红墙。红墙并不像灰墙那样直来直去,而是围绕不同的建筑群,形成“院落”和“胡同”。红墙内的面积大约占故宫整体面积的2/3。
而在灰墙内、红墙外的地带,有不少是故宫里的“城中村”。记者看到,不少院落挂着锁,透过贴着封条的门缝,可以看到里面的破落景象。始于2002年的故宫大修,首先把重心放在中轴线周边的开放区域上,一些非开放区域则年久失修。
单霁翔此番提出的“把开放面积提高到76%”,增加的这31%的面积,很多都来自红墙外、灰墙内的一些非开放区域。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扩大开放面积将从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修缮使更多的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状态,实现对公众开放。
然后通过调整展览布局,合理扩大开放空间。比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都将设立与其风貌相符的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
同时,将收回故宫进行管理的文物建筑,经过修缮后科学合理地利用,增大故宫开放空间。如被修缮成为大型展厅的午门雁翅楼,以及紫禁城北侧的大高玄殿,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还有就是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游客。到2016年,将红墙以内目前存在的办公设施、科研设施、服务设施等迁出,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把红墙以内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
然而,自家的办公场所好搬,有些占着故宫古建筑的外单位却很难“送出门”。
・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故宫
过去几十年,故宫里的古建筑曾一度被外单位占用。“长期以来,故宫被外单位不断蚕食,今天这一组房子占了,明天那一个单位进来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最多的时候,有13个比较大的单位在故宫办公。现在,这些单位慢慢地都被请出去了,而且故宫开始收回院外一些属于故宫产权的地方,比如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使得发展空间大大拓展。”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把外单位请出去
收复历史上被长期占用的古建筑群,被认为是近10年来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端门地区之前所属混乱,存在诸多胡乱收费、档次不高的展览与商户,影响了故宫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确定的“端门在2011年‘五一’前划转给故宫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分别代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签署了端门划转协议书。
“我们十分珍惜此次端门地区的归属调整,端门地区的使用将坚持公益性,坚持为观众服务。”单霁翔表示,“对于故宫博物院来说,它的正门就此大大地往前推进,午门和端门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广场,使得观众在进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够享受到很好的服务,比如改善购票环境,为观众提供饮水、咨询、轮椅等公共服务,使参观变成更为愉快的过程。”
大高玄殿位于故宫紫禁城的城墙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区,也已划归故宫博物院进行管理,如今正在进行抢救性的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同时,在它附近的内务府御史衙门也同样回到了故宫的管理范围。
单霁翔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无论是御史衙门、大高玄殿,还是端门、皇史(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时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宫殿建筑群浑为一体,密不可分。几任故宫院领导都恪尽职守,遵循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力求还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从御史衙门,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门及两侧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归,紫禁城更加壮美。”
拆不掉的“屏风楼”
4月5日,记者经过两道岗亭,来到位于故宫西南角的“非开放区”。从紫禁城城墙西南角楼向东、北两个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宫被外单位占据最严重的地方。
到了这里,便出现与故宫景区内截然不同的景象。紧靠南城墙的一个偌大的院子里,停满了大客车。还有“训练基地”、篮球场等健身场所。
此外,西华门两侧,紧贴西城墙,有五栋高楼。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些楼俗称“屏风楼”,建于1975年,高度超过16米。屏风楼建造时,拆除了西华门两侧城墙的马道,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
据说,当年建这些楼是为了挡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称“屏风楼”。记者在屏风楼前看到,这些楼在西华门两侧延伸很长,但进深却很小。“并不好使,就相当于个围墙。”晋宏逵说。
如今,西华门“屏风楼”最北侧的3栋里住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两侧的2栋“屏风楼”及西南角则是某部队驻军。“西华门附近是被外单位占用最严重的。现在故宫里占用的外单位,主要就是部队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晋宏逵说。
他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占用,说来话长。故宫博物院初成立时有三个馆:古物馆、档案馆、图书馆。当时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不是很浓,图书馆的大量宫廷藏书,都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后来,档案馆干脆也不管了,给了国家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接了一段时间一看忒麻烦,又交回故宫,如此反复。”
记者查阅故宫年鉴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宫博物院院属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1967年7月8日,明清档案馆从国家档案局回归故宫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宫博物院与国家档案局签订协议,从当年4月1日起,明清档案部划归国家档案局。
晋宏逵告诉记者,“这次移交把皇史也交由国家档案部门管理。明清宫廷档案,是属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时把它交出去的决定,按现在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认识来看是个错误。”
晋宏逵说,早在2002年故宫大修启动以后,国家已经批准第一历史档案馆择址新建。“2003年,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档案馆迁建工程立项,要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迁出后,旧馆应拆除,尽快恢复明清故宫历史原貌’。”晋宏逵认为,五栋“屏风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故宫的形象和建筑格局。但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尚未择好新址。
除了第一历史档案馆,西华门附近还有某部队的驻军。“每天数十辆大车从西华门出入,对文物的影响太大了。”晋宏逵说。
记者了解得知,目前西华门不对游客开放,游客不可以从此出入。
晋宏逵指出,“我们2003年做的规划中,将现在位于文渊阁附近的消防队迁至西南角,这样消防队方便从西华门出入,也方便在故宫宫墙内交通。但这个方案是以部队搬迁为前提的,这有待中央有关部门下决心。”
“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
去年12月,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郑欣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故宫完整地传承下去。解放后,一些原属于故宫的单位被划了出去,景山划给北京市,太庙划给北京市总工会更名劳动人民文化宫。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完整的故宫体系中的一员。
晋宏逵也坦言,这么多年,随着时代的变化,划出去的单位有的已经永远不可能收回来,“不能向皇家的管理范围去看齐。完整保护的概念,应该不是说是把地盘都收回来,而是应该将其视作一个文化整体,来加以保护的概念。景山、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管理机构,也都是中国紫禁城学会的会员单位,我们也会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
记者了解到,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制定《故宫保护总体规划》,预计2014年完成。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是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的基础上编制的,将对故宫博物院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合理确《山草香·》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
同时,为了在《故宫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开展各项保护工作,故宫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控制措施也将纳入整体规划来进行统一考虑。单霁翔认为,“故宫周围的环境,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也能够得到法律方面的支持。”
・红墙内外总动员
相对于外单位,故宫自己的搬迁工作相对容易得多,其关键在于红墙内外的整体协调、办公区的设置和古今库房的安置。
办公区迁到哪儿
“现在红墙以内的办公区,占地较大的是故宫的文保科技部以及实验室等。文保科技部,原来叫修复厂,职能是修复故宫院藏文物。现在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慈宁宫东侧和大佛堂后面的几座殿宇。还有在延禧宫里进行一些文物的检测。延禧宫是东六宫之一,道光年间失火。宣统时在院子里建了钢结构的灵沼轩,俗称‘水晶宫’;民国时又添建了库房。由于这里的建筑都是钢,混凝土结构,所以在这里设置了实验室,按当时的条件,是比较适合的。”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宏逵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要视情况将文保科技部择新址迁出红墙外。
2002年,故宫启动大修,晋宏逵是组织实施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扩大开放面积是故宫大修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初我们制订《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时,以下两条是作为规划对策写入大纲的:限定故宫保护管理机构规模,清理、腾迁不合理利用的文物建筑,妥善安排腾迁部门。以拓展开放、促进保护的对策,扩大开放总体规模、实施分片轮展等方式,促进文物建筑日常维护工作,有效改善文物建筑的延续性。”
谈到将办公场所迁出红墙,晋宏逵认为,这个措施的着眼点,首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这些古建筑,同时也是更好地发挥博物院的功能。
那么,办公区迁出红墙后去哪里安置?
单霁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故宫调整办公科研用房,是通过建设好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和海淀区上庄综合业务基地,将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将行政库房、花房和院内所堆积的大量建筑材料等迁出紫禁城,净化故宫博物院内的环境和消除隐患。这样做“一举两得”,不仅可以把红墙内的殿宇还给观众,而且还可以将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建设成为文物科技保护长廊,向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适当开放。
西河沿文物科技保护用房位于故宫最西侧,红墙以外,灰墙以内,紧贴内金水河北段。4月5日,记者在其建设基地看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木材砖瓦标明了材质、用途,分别堆放。据悉,这项工程得到了国家文物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批准,已经完成了考古勘探,目前正在准备实施。
办公科研用房的另一去处――位于海淀区上庄西玉河的故宫综合业务基地,将建设现代化的库房和5万平方米的园林。单霁翔表示,希望故宫里面现有的7栋花房和植物养殖空间,能够转移到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下养育。同时,目前故宫院内堆积的一些建筑构件,比如大型的木材、砖瓦,能够搬离故宫,使故宫环境更为整洁,同时有计划地对传统建筑进行修复。
红墙外也会合理规整并开放
作为一座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红墙内未开放的区域,大量是被用作库房。
“清代时,紫禁城的库房就很多,皇室收上来的诸如皮毛、丝绸、茶叶、白银等物资,每种都需要有库房。这些库房,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就已经整理了许多。现在随着大修的开展,又有许多腾出来变成展览空间了,比如体仁阁和弘义阁。但库房是不可能完全腾出故宫的,这是故宫保护的需要。”晋宏逵说。
将来,故宫的开放可能呈现多种开放方式:首先是大面积对公众开放,就像如今的“三大殿”一样。还有一种,可能叫“标示性开放”。“比如,东六宫身后的北五所,清代的大部分时期就是库房,如今仍旧延续其库房功能。我们可能在门口立一个牌子,告诉观众这里是干什么的,观众就不见得要进去了。”晋宏逵说。
另一种开放方式,是“限制性开放”。比如养心殿的西暖阁“三希堂”,面积只有8平米,不能容纳大量人群。雨花阁、倦勤斋等,也不可能大规模对外开放。将来,这些地方,可以通过数字手段游览。还有一些地点会限制开放时间、参观对象、开放方式。
故宫博物院教案4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图示法。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二)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3)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提示: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学校,要求重点突出,总说分说结合。
2.选择你所在的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物,向别人介绍。
3.从你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最近的路该如何走?请向同学们介绍,欢迎他们到你家做客。
4.投影显示颐和园游览示意图:
佛香阁是园内的建筑中心,登上佛香阁,放眼远望,你会看到哪些景物,请按照空间顺序作一简明的介绍。
二、收集故宫相关的图片、资料,力求全面详细地了解故宫,以“故宫”为话题,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图书馆、网络皆可,可以借助多种渠道搜集)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参考答案:
1.交待了大会堂的位置、气势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描写,突出了大会堂雄伟庄严、气势宏大的特点。
3.迈进、穿过、到
4.列数字空间顺序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故宫简介
紫禁城是中国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皇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俗称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3年后建成,1421年明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至今故宫有近600年历史。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皇家禁苑部分约占1/3。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天安门为其序幕,外朝三大殿形成高潮,景山为其终曲。整体建筑主从分明,跌宕起伏,前呼后应,左右对称,由此形成了宫廷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和井然秩序。仅在宫廷区范围内,共有殿堂馆舍号称9999间半(现存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巨大的“城中之城”,明王朝倾全国人力物力,征调能工巧匠10万余名,民夫逾百万,所用建筑材料采自全国各地,真可谓“量中华之物力,给人间之仙阙”,堪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最。
故宫平面为长方形,其四周由高10米、长约公里的宫廷围括,墙四隅各设造型别致的角楼一座。宫墙四面分别建有宫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墙外环绕护城河,河宽52米,长公里,河水清幽,终年不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布局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左右衔连文华、武英两殿。三大殿以北为内廷,内廷又分中、东、西三路,中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是御花园;中路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六宫向南是奉先殿、斋宫、南三所,西六宫向南为养心殿。内廷的东有宁寿全宫,西有慈宁、寿安储宫。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礼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为“大内正衙”,后寝即所谓“三宫六院”。
如此恢宏浩繁的建筑群,所以未给人杂乱纷繁、局促拥塞之感,主要因为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和重点突出、简繁得体的建筑手法。建筑群以太和殿为重中之重,它巍然坐落于前朝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皇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皇帝继位、大婚、朝会、殿试及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皇权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虽然也是帝、后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外朝三大殿,但它们毕竟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太和殿,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再以各殿飞檐的垂脊兽为例,太和殿设置10尊,乾清宫设置9尊,交泰殿设置7尊;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各主要大殿仅设置5尊。由此不难看出,紫禁城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被明白无误的建筑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等级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基础,这其中政治与礼制的内涵,被我们聪明的古代匠人以简洁明快的物质架构昭示于世人。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2.故宫主要建筑物简介
前朝
是故宫建筑物的重中之重。对旅游者来说,大体包括从天安门至保和殿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即故宫中轴线建筑的前半部;严格意义上的前朝,应从太和门算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前朝是宫廷举行典礼、朝贺、筵宴的地方,故建筑物以高大、宏阔、豪华为特征,以表现皇家宫殿的至尊至贵以及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
太和殿
殿内陈设如当年帝、后临朝状。6根蟠龙金漆柱中央为高约2米的地平台,上设明代金漆雕龙宝座,座后为髹金屏风。殿内金碧辉煌,庄严华贵。明清两代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接受群臣朝贺。
内廷
泛指乾清门以北,延至东西六宫。主要建筑物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它们是内廷最高等级的建筑群,也是帝、后频繁活动的中心,许多军国大事在这里决断,许多惊世骇俗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至今仍有许多文物保存在宫中,见物思古,能给人以无限的幽思与联想。
故宫博物院教案5
从北京骑来的“婉容牌”自行车
11月24日,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入离箭亭不远的一处不起眼的小门。“这里是非参观区域,原来是给皇上提供饭食的地方。”工作人员说,“这次借给山东博物馆展览的文物就在这里进行装箱点交。”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出的文物,都提前从故宫的仓库里取出。搬运到箭亭附近的这个小院之后,经山东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当面点交,再由专门的安保公司进行包裹、装箱,确保万无一失之后才能装车。
现场最惹人注目的是一辆黑色自行车,除了在这辆自行车的链条盒处印有的英文标牌之外,看上去,它与二三十年前中国人普遍骑的“大二八”自行车没什么两样。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说:“这辆英国三枪牌自行车是婉容骑过的。”
在自行车旁边,一个留声机被包裹上塑料布,准备封箱。点交单上注明这一留声机的保价为50万元。20世纪初,新式留声机进入中国。不久,这种时尚物品便出现在逊清皇室的宫殿里。用留声机播放京剧唱片、外国歌曲唱片成了溥仪的消遣之一。溥仪的弟弟溥杰在《清宫会亲见闻》中描述了留声机在宫中的使用情况。溥杰忆及,1916年前后,祖母多次带他进宫。午饭后大人们说着闲话,他和妹妹便跟着太监在殿中屏风后面,听太监给他们放唱片。
除了自行车和留声机,众多即将出展的文物就摆在屋内的一张大桌上,有专人负责看管,未经允许不准拍照,尤其禁止手机拍摄。“出于安全考虑,手机拍摄之后可能就会传到网上,这样一来,有心怀不轨的人可能会动歪主意。”现场的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以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的清朝皇帝尤其喜爱西洋科技,不仅大量采购西洋科技器具,而且雇用众多外籍专业人员进入宫廷提供服务。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郭福祥与文物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在他看来,西洋科技之所以在皇宫中受热捧而没有最终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文人传统成为阻碍。“明清皇帝喜欢西洋科技只是拿它们当玩具,心里是瞧不上的,更不可能推广出去。”
科技再现“与朕游皇宫”
12月1日上午,本刊记者来到山东博物馆13展厅,观看展览的市民络绎不绝。“今天是开展的第一天,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下到集体参观的小学生,有不少人都对《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感兴趣。”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介绍。
前来参观的年轻人宋超认为,现代中国人眼中的“西洋”已经和皇帝看到的大不一样了,这场展览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人们整个世界在16到19世纪的科技水平。“那时的科技产品精细而精美,比现在的多了些艺术气息。”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介绍说,康熙皇帝热衷天文和数学知识,还请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担任科学老师,开启了清代中西科技交流盛事。目前展出的110多件文物涵盖天文仪器、数学用具、度量衡、医学用具、武备器械、钟表、生活用具等七大部分,展现了近代中西交流在科技方面的成果。
步入展厅,清代传教士南怀仁和充满神秘特色的数字地球影像首先把观众带入大清帝国的科技世界。天文部分,铜镀金星象插屏、铜镀金浑天合七政仪等展品无一不显示出古人的智慧与技术。其中银镀金南怀仁款浑天仪,是由南怀仁制作的,这位清初最具影响力的来华传教士,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再加上康熙皇帝的勤奋好学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使得当时宫廷科技发展并不落后于西方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中还首次采用了3D巨幕投影,将《清人万国来朝图轴》等内容融入时长七分钟的多媒体节目中,视频解构了太和殿,甚至比亲自去故宫感受得更为深刻细致。这一多媒体节目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了大清盛世,恢宏的音乐也让人宛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由香港科学馆精心设计的20余项互动体验活动,通过新颖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把藏于深宫的文物搬到百姓身边,让观众动手、动脑、互动参与,体验故宫西洋器的神奇魅力。据悉,这也是香港科学馆首次与内地文化机构开展合作。
“与朕游皇宫”互动体验让观众能骑着自行车游览皇家宫殿,“载上铁交枪”则让青少年通过玩电子游戏,学古代枪械使用方法;而投影日晷、量角圆仪、单筒望远镜等科学互动则让观众寓教于乐般认识了清朝的科技发展。
据悉,《皇帝眼中的西洋科技展》自2015年12月1日开展后,展期三个月,将一直持续至2016年3月1日。
皇帝们的西洋器物情结
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兴起,一批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并学习科学技术,同当时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知识逐渐汇通,形成了渐演成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面对这种状况,清代作为一个从关外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前期的统治者都比较重视科学技术,许多皇帝亲自学习科学知识,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前期宫廷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不论是在传统科学的总结上,还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前代。清前期的几位皇帝,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将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相结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清代科技的发展。这其中又以康熙帝的成就最大,其本人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科技知识,并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宫廷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及以钟表为代表的机械学方面,不仅大量仪器进入宫廷,同时相关的科学著作也在此时大量出现。
乾隆皇帝喜欢西洋玩具。这个兴趣显然与父亲有关。雍正以工作狂闻名于史,其实业余时间也是一个相当摩登的玩家,尤其喜欢西洋玩意儿。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保留着他好几张穿西装、戴假发的画像,以及他玩过的大量西洋钟表、望远镜甚至显微镜。
乾隆青出于蓝,同样领娱乐风气之先。那些可以蹦出一只小鸟或者走出一个小人报时的西洋钟表,从幼年到成年,一直能让他惊喜。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皇帝传旨两广总督李侍尧和粤海关提督李永标多进贡几件镀金洋景表亭,皇帝如此直接地向臣下索贡,有清一代并不多见。看得出皇帝确实是“喜欢得紧”。
不要以为闭关锁国之下,清代的统治者与外界毫无接触。事实上,巴黎或者伦敦流行的玩意儿,往往不久后就会随商船或者传教士传入北京。欧洲最顶级的钟表师成天琢磨康乾时代中国皇帝的喜好。还有欧洲人不远万里,从欧洲运来机械设备,在广州开办了钟表工场,专为皇帝和贵族生产奢侈品。一些中国匠人也发挥中国人特有的模仿天才,大量仿冒西洋产品,并且惟妙惟肖。不过乾隆一眼就看出这些合资及仿冒品并非正宗,强调宫中所用必须是原装进口货:“从前进过竹叶青、洋漆器皿,亦非洋做。如进钟表、洋漆器皿、金银丝缎、毡毯等件,务要是在洋做者方可。”
除了钟表外,皇帝还对西洋自动玩具着迷,特别是“机器人”和“机器动物”。宫中的西洋传教士带来了一头“自行狮子”,体量大小与真狮子无异,发条藏在狮子腹内,能行百步之遥。皇帝亲自前来观看,看着“自行狮子”昂首阔步向他走过来,大为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