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17712

【导言】此例“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运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在此基础上,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掌握本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3、情感价值观。

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知识,了解花红的原因。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3、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教学难点。

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生物学、植物生理学、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说明的事理有一定的深度。

四、教具。

1、小黑板、练习卷等。

五、教法。

阅读、探究、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借助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

2、交流课前收集的描绘花儿色彩的古诗文。

3、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可默读,可小声读),边读边思考思考题:

1、课文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在此基础上画出文章的结构图。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巧。

2、“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作者借来作为标题,而且贯穿全篇,引起每一层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该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并进一步领会文章结构的严谨。

学生先自主阅读、思考,画出结构图,然后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第一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请小组代表上黑板板演。

图形可不拘一格,只要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示文章结构即可,然后教师用投影出示自己归纳的结构图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二题指名交流,一位同学不可能回答完整,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要拘泥答案,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即要肯定。

(三)自主质疑。

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存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自主质疑,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释疑。

(四)小结全课。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归纳小结。

(五)作业设计:

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课文主体部分的顺序,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头从六个方面承担任务,试着去探讨、拓宽课文涉及的内容,查阅资料,请教生物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请教有经验的花工师傅等皆可以,收集课文中未讲到的关于花卉的知识,为下节课作全班交流和写作花卉知识短文作好准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在读懂文章、理解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以及老百姓在民间传说中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中侠客的人物形象

难点:正确理解文章情节中的怪异成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由《大铁锤传》导入新课

2、新授《干将莫邪》

(1)介绍作者、出处

(2)读课文,理清情节

用两个字概括文章情节――复仇

思考问题:“仇”缘何而来?

赤有没有能够亲手复仇?为什么?

最终赤复仇有没有成功?如何成功?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思考问题:你最欣赏文中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主人公是文中最能够凸现文章主题的人物。

3、延伸阅读《李寄斩蛇》

(1)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问题:这篇文章里有没有“侠”?如果有的话,是谁?为什么?

4、总结

两篇文章中有些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为什么这样的故事能代代相传?(明确:故事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

5、课外作业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铸剑》

教后记:《干将莫邪》是1篇文言小说,我的设想是引导学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这节课上下来,应该说基本完成了课前的教学设想。只是由于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我和学生都有些紧张,使得一些教学环节不够流畅,学生反应不如平时活跃,这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经验的欠缺。就教学步骤而言,我的这节课仍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一些鉴赏评价,那就更充分的体现了阅读的三个层次

《干将莫邪》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⒈本文节选自《搜神记》,作者干宝,东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评价)。字令升,新蔡人。

⒉《搜神记》系志怪小说集,志怪小说是记述神奇怪异故事的文学体裁。

⒊鲁迅的《铸剑》是根据本文中的故事编写的。

二、字音字形

干将(ɡānjiànɡ)莫邪(yé)重(chóng)身夫语(yù)妻曰使相(xiànɡ)之亡(wánɡ)去

自刎(wěn)前仆(pū)后继(倒下)汤镬(huò)踔(chuō)踬(zhì)堕(duò)

三、一词多义

⒈是汝若生子是男(是,判断动词)⒉子汝若生子是男(孩子)

是必烂也(这,代词)将子头与剑来(你的)

⒊大王大怒(非常)⒋即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就)

汝若生子是男大而告之曰(长大)王怒,即杀之(立刻)

⒌乃三年乃成(才)⒍当其妻重身当产(将)

乃问其母(于是,就)当于汤镬煮之(应当)

此乃勇士头也(上)

四、古今异义

⒈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即将古义:即,就;将,带着今义:将要

⒉王即购之千金购古义:重赏捉拿今义:买

⒊当于汤镬煮之汤古义:热水,开水(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今义:煮东西的汁水(米汤,鸡汤)

五、阅读理解

⒈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巧匠干将给楚王铸成雌雄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封建暴君残害人民的血腥罪行,而且突出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反抗压迫的英雄行为。山中侠客见义勇为,自我牺牲为他人复仇的豪侠气概,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反抗压迫的斗争中的团结友爱。书中情节虽似离奇荒诞,却深刻地表现了暴君统治下被迫害人民反抗的决心。

⒉人物形象

赤:具有果敢刚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是个反抗压迫的典型形象。

侠客:具有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重诺守信、沉着勇敢、以身殉义、自我牺牲的豪侠气概。

楚王:脾气暴躁、凶残野蛮、多疑之君。

⒊细节描写:如“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干将莫邪》教学反思

1、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本文是自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读为主。精心准备导学案,放手给学生自读,他们就会天马行空的想象问题,就有可能不在老师的课堂设计之内,所以教师备课,准备的内容要相对的宽一些,比如,关于侠客的故事,自己尽可能多准备,不要等到学生说了一个故事之后,自己反而如第一次听一样,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面狭窄,有轻视老师,轻视课堂,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教师对文章字、词的理解也需和重点讲读课文一样透彻,比如这节课,学生就问道“南山”是不是“终南山”,“使相知”的“相”是不是“看中”的意思;

2、课堂上,指导学生自读之前,一定要和学生复习关于小说的学习要点:故事情节如何确定、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下手、揣摩词句的方法如何等,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利用熟悉的方法去理解新的课文。

3、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品析过于浅显,不够深入,只停留在对表面表达的讨论上,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没有细细地感受到。如果能在分析人物形象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人物作出一些鉴赏评价,就能让学生理解得更详尽,还能更快的悟出文章的语言内涵。

4、本节课拓展的内容不够。要将本节课的内容拓展,老师可以用电脑给学生呈现2—3个文言志异故事,让3—5个学生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课后练习,因没有时间检查,致使学生课后完成有敷衍的行为。以后再上此课,要把握好时间,难点练习题当堂解答。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1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遄chuán踵zhǒng擘bò蹴cù镞zú

辟bì礴bó龛kān赭zhě漱shù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立塘上”-“颜始定”〉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海塘:海堤。遄:急速。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②怒雷鞭之……(百万雪狮。)

③飓风逼之……(白洋潮。)

④看之惊眩……(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篇】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1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