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编5篇)
【导言】此例“《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名楼,引出课文题目。
1.由学校楼文化说起,介绍黄鹤楼相关资料。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3.说说“饯行”的意思。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欣赏古诗。
师: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听录音(出示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指名交流。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提问:读懂了什么?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文对照)
四。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找出中心词 “依依惜别”,说说词语的意思。
2.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无声胜有声,赏景藏情→不舍)
(2)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①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③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④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3)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①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②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③感情朗读。
(4)分角色表演。
过渡:一个满怀敬仰,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愿深长。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①生自由组对表演。
②学生上台表演。
(5)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生读课文片段)
师: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试试看。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4、第五自然段
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激动不已,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1)什么叫“脍炙人口”?
(2)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学生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3)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五、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出示几首送别诗,分组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 为 孟浩然 饯别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依依惜别
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教学对象: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教学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5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2
之一
作者:袁静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3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诗文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诗文对照,理解诗文意思。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2通过昨天的学习你知道是谁在黄鹤楼送别谁
3是呀,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古诗(引读)
4这首诗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么?(打上小问号)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插上现象的翅膀,来到一千多年前那个美丽的春天
2课文中用了那两个词来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景)是呀,长江上水气笼罩迷迷蒙蒙的,各种花都开了,真美呀。
4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齐读)
5瞧,这就是黄鹤楼,关于黄鹤楼你们了解到那些资料/?
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通过看图来理解。看,它矗立在长江边,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气势雄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老师还了解到,李白是特意选择这座千古名楼为孟浩然饯行的,从中你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怎么样/
6是呀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读读第二然段,看从哪儿嫩感受到他门的依依惜别之情?
7此时此刻,再美的景色都引不起两位诗人的兴致,因为他们的心头满是浓浓的离别之愁
谁来读读这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千里送君,终需一别,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搁在心底的话语再也藏不住了,终于李白(引读)
2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交流
*孟夫子,“夫子”知道古人一般称谁为夫子吗?这个称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李白为什么这样敬佩孟浩然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说意思)
其实孟浩然的内心也很舍不得李白,但他把那份不舍之情埋在了心底,反过来安慰李白,他的这份豁达真令人感动。(齐读)
*同学们,我们当中也有不少家长外出打工,当你想他们的时候你可以怎么做?
一个电话一封信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情况,廖解心中思念。可在古时候,没有现在的通讯设备,朋友分别后,不知何时才能在见面,也许此生就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让我们再次读读对话,
更深的体会它们的依依不舍之情。
*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孟浩然终于乘船东下了(引读)
2“岸边杨柳依依”依依什么意思?
3古人有折柳枝送友人的习惯,所以此时的杨柳沙鸥在李白的眼里也染上了离别的伤感。
4这句话中那儿最感动你?
5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出示引读“李白依然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引读
朋友虽已远去,但朋友的殷殷话语还在耳边回响,朋友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浮现,引读“李白依然
6再读第四段,更深感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
2学到这儿,能解决这些小问号了么?
3重点解释“西辞”
4谁再来读读这首古诗,注意体会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5再读
六总结
七作业《一课一练》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
“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你感受到是什么气?”
“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
“李白斗洒诗百篇。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
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
“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再读——”
“黄鹤楼送别”
“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谁来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
“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ldqu〈WWW.〉o;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孟浩然
“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事情:饯行
“什么叫饯行——”“设酒食送行”
去向:?
“李白是大诗人。面对这样一个送别的场景,他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请看——”指名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向’是 哪里?”
“扬州”
“从哪里知道?”“下扬州”
“题目中的‘之’是到、往、去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是一个繁华的、文化的都市,是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读出一二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就是老朋友,这里指谁?”“孟浩然”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
“谁告别谁?”“孟浩然告别李白”
“这里有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西、下。请看图——”出示从黄鹤楼出发到扬州的长江示意图。
“从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扬州又在长江的下游。用‘顺江东下’四个字就把这两个表示方向的词翻译出来了。读——”
“顺江东下”示箭头带字
“谁用李白的语气、第一人称来说说这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我’,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到此只能用10分钟)
“2-3自然段围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各自读。思考:在这些文字中你读到什么?”板书:送
“依依惜别;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他俩的深厚友谊。”
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惜别’的‘惜’是什么意思?”板书:惜
“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惜别’就是——舍不得分别。”
“‘依依’是用来形容舍不得分别的程度深。”
“从哪里看出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看出,他们都想遮掩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一会儿”变成红色。
“从两个‘一会儿’看出,两位诗人离别之前心绪很乱,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但性格狂放不羁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终于——”
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实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誉满天下’的‘誉’是什么意思?整个词呢?”
“名誉、名声、名气。这里指孟浩然的写诗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孟浩然的诗写得好。”
“你能背诵一首孟浩然的诗吗?”
“对年轻的李白来说,孟浩然的诗令他敬仰。但李白首先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人品。请看李白写的《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范读。注意把“频中圣”中的“中”读成去声。
“你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这三句在我们这段话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部分。”让这三句变为红色
“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看出,孟浩然终身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做官。李白就敬仰孟浩然的这种人品。由此看出李白傲视权贵、超脱潇洒。”
“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孟夫子’(‘夫子’是对人的尊称)。‘您’(5次)。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满’(我们敬重人的习惯:茶斟八成酒斟满)。”
“拿好书。让我们把李白的敬仰之情、读出来——” 齐读李白说的那段话。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分别,往往带给人的是酸楚和痛苦。此时,李白惆怅、伤感。读出来——”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看出李白的心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海之内如果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心心相通。”
“孟浩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他俩是知己。友谊永世不绝。不要悲伤。”
“‘赠别不作悲酸语’。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批》”
“是说这两句诗全然没有忧愁苦恨,有的只是昂扬向上、乐观自信。”
“读出这种感觉——”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通过‘送’的场面看出李白、孟浩然之间情深、惜别”板书:情深、惜别
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是写的什么场面——”
“这是写‘别’的场面。”板书:别
“在这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什么?”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依依惜别之情。站立了很久很久。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出,李白在江边目送朋友离去后还站了很久很久。”让“依然”、“伫立”、“凝视”变成红色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立;‘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这两个词更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
“流哇、流哇——此处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一江春水永世不绝地流向天边。”示有涛声的一江春水
“为什么要写这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请听李白自己说。”
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哦,原来是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无穷的离别情,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李白对孟浩 然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写法叫情景交融。”
“此时李白的内心就像这长江的浪头一样在翻滚。不忍分别的人还是走了,他的内心有哪些情感?”
“有依依惜别,有难过、有惆怅、有思念、伤感、悲伤……”
“此情此景,诗人的诗性大发——他按捺(nà)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配乐出示该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你读——”生1读
“有朋友离去后的惆怅与伤感,你读——”生2读
“有对远去朋友的牵挂与思念,你读——”生3读
“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读”齐读
“在文中划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交流略
“‘唯’什么意思?”“只”
“组词——唯独、唯恐、唯一、唯有……
“长江上面应该是千帆竞过,怎么会是‘孤帆’呢?”
“李白心有所属,他的心已属于孟浩然,所以目中无人。正如歌词中所唱——我的心中只有你。此时,孤解释为孤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白想,孟浩然也会和他一样,因分别而孤独。此时,孤解释为孤独。”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要把它读成一般送别诗的忧愁苦恨,要伤而不悲。说说你的理由——” 到文中去找。
“其一,此时的唐朝还处在强盛时期。国家强盛,臣民乐观自信。高适在《别董大》里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此时,‘年轻的李白’,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仕途上未受挫折,诗看似忧愁实质轻快。其三,这首诗写的是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其四,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不是边关塞外。其五,其六,从诗本身的节律来看,首句定韵、双句压韵,押“ou”韵,响亮,三个字中有两个第二声,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出示一二四句末字注上音节。”
再配乐诵读,读出一种大气、豪放……
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这两句诗是李白精神气质的写照。李白是天地交会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读李白,读李白写的诗,能让我们保持生命本真的浪漫与想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 伫立 暂时 友谊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 仰望 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2、谁愿意读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大家去过黄鹤楼吗?(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教师介绍相关资料。)
(3)说说黄鹤楼给大家留下的印象。(生交流)
(4)文中是怎样描写黄鹤楼的呢?学生从文中找找词语后交流。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词语,再读句子。
(5)齐读全段。
3、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师生评价,再指名朗读。
4、此时,友人登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谁愿意读读第4自然段。
指名读,读后生评价,师指导读,再指名读,齐读。
5、师引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生读诗句。
学生给“按捺不住”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来理解这个词。
6、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
7、师创设情境:是啊,文章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送别的事,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1)生齐读古诗。
(2)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相对应,画一画。(课件出示)
(3)师生合作齐读句子。
8、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位大诗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呢?(生交流,师板书:依依惜别)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体会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检测导结
课件出示:
1、想一想,连一连
(1)抬头向上看 凝视
(2)从高处向低处看 仰视
(3)注意力集中地看 俯视
(4)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
(5)向四周看 远视
2、我会填
课文记叙了( )在( )为( )送别的事,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 )之情。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孟浩然
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