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0936

【导言】此例“初三上册语文教案(通用8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

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四、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问题2:课文中说:“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我记忆上的闰土又是怎样的?

指导学生阅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至“但从此没有再见面”,概括出少年闰土的形象特点来。然后齐读“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一段,感受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问题3:这个“少年英雄”如今却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出了闰土的这种变化?运用了什么手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

作者从多方面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描写,主要有:外貌、语言(包括对“我”的称呼)、神态(包括对“我”的态度)等。

问题4: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景况,“我”有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叹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对现实的不满)……

问题5: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种理解,你赞成那一种?为什么?

A、通过对“我”和闰土关系变化的叙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期待。

B、描写了农民生活的悲苦与挣扎,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C、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五、布置作业

《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闰土外,作者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就是杨二嫂。课外认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突出一点,不求全面),写1篇两三百字的短文。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对杨二嫂的分析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2、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

⑴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⑶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

──“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

⑴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⑵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

⑶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⑷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的: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学习通对话进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难点:学习课通过对话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

“称赞”是什么意思?你平时因为什么受过别人的称赞?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3、借助图片和生活经验识字。

借助图片一、幅图:感知“刺猬、板凳、椅子、粗糙”的意思,认读六个生字。“猬”在刺猬“一词中读轻声。

借助第三、四幅图:通过口语交际,感知“瞧、留下“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其中的两个生字。

4、在朗读词中认读生字。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

(2)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5、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板、椅、但、傍:都是左右结构,板—饭,换偏旁。椅—奇,加偏旁。但—旦,傍—旁,加偏旁记字。

6、写字指导;“采”是爪字头。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板书设计

刺、猬、板、凳、糙、但、傍、奇、瞧、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二、教具准备

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课文,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

(二)看第一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品读第二自然段。

(三)看第二、三幅图:想象一下小刺猬和小獾在说些什么?分角色读第三、四自然段。

(四)看第四幅图:从小刺猬和猬的表情和动作中感觉到了什么?(互相欣赏,互相称赞,心情愉快)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想想假设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读了这个故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要学会发现人的优点。)

(六)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夸一夸对方面军优点。

四、巩固与练习。完成课后作业。熟读课文。

五、总结课文。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故事讲别人听

语文上册《雪》初三语文教案【第三篇】

活动目标:

1、欣赏古诗,大致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

2、初步学念古诗。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小朋友,看这张图片上有什么?你们要从上往下观察,认真的看清楚。(引导幼儿观察后讲述)

教师小结:山上被白雪覆盖,树叶都落光了,一位老爷爷坐在船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钓鱼。

你们看了这张图片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引导幼儿大胆讲述)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感觉?(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看法)

小朋友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认为的吗?(具体感觉很安静,很休闲自得的感觉)

这幅图描述的是一首诗,你们想听听这首诗是怎么说得吗?教师完整朗诵古诗内容。

二、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含义。

1、你们听了以后又哪些地方不明白吗?(幼儿讲述)那小朋友再听听老师来念念这首古诗。

2、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教师介绍这首古诗的作者——柳宗元及对古诗内容的字句作出解释。

三、学念古诗。

1、刚才老师讲的小朋友记住了吗?那现在你们和老师一起来学念这首古诗。

2、幼儿跟随老师学念古诗。

3、分男女孩子念古诗。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篇】

刘春新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二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三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 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

二讲授

1.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活动

1读通课文

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第一关挑战自我

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计时)

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

3、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

B 语速、停顿恰当

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2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1-3组负责第一段,4-6组负责第二段,7-9组负责第三段

四练习

1学习第一段

祗:枥--辱-骈--称--

虚词:

而--故--                于--之--

学习第二段   实词

食马者:才美:外见(xiàn):且:等:安:是马:

学习第三段

实词策之--执策--道--材--以--通--执--临--

词语归纳: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一字多义

以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通 假 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五测试

1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结果?

(3)、第二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

(4)、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第三段通过那些语句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6)、你认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露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2品读赏析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并当场尝试背诵课文。

板书 马说

千里马--人才

伯乐  --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

六课堂小结

“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吐故纳新;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

刘春新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诗句,培养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

1、做《导与练》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

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山草香●(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八、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九、范仲淹,北宋名臣。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十、点一生朗读这首词。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十一、师点拨重点字词后,点两生结合书下注释分别翻译上下片。

十二、师生互动

1、概括词的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是哪个字?异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风声、马嘶、同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孤城便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B、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情怀。

4、试找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及韵脚。异、意、起、里、闭、计、地“i”韵

5、《渔家傲》的上片景物描写突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它对表达全词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A、孤寂荒凉B、烘托了边将战士的思乡之苦。

十二、小结: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十三、生齐读《渔家傲秋思》。

十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谁的词?苏轼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意境优美、豪放、粗犷、苍凉今天,我们学他的另一首也具有此风格。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人的特点。

十五、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及《导与练》走近苏轼,可点生谈“苏轼印象”。

十六、师放录音,学生听朗诵。

十七、师点拨重点字词,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师抽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要翻译出来,翻译要精准。力求踩点翻译。

十八、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词中借用了哪两个典故?A、孙权射虎B、汉文帝遣冯唐

2、上片写狩猎盛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表现其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为下片抒情作铺垫。(写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机会建功立业。)

3、词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

4、找出这首词中押韵的字。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压“ang”

5、找生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十九、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开篇便起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千骑卷平冈”好一副壮观的出猎场面。弯弓射虎,何等豪兴。好一个意气风发的狂夫。此处用典,极写其“狂”。一“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出看而须“倾城”。三“狂”:猎比射虎。四“狂”:自比孙郎。下片抒报国之情,痛饮美酒,胆气豪壮,双鬓斑白,又有何妨。词人雄心未减。以魏尚自许,借典喻志,表现出词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此三句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可谓卒章显志。

二十、生齐读课文。

二十一、作业:写这课的《作业手册》

二十二、附板书设计

(1)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异)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

下片抒情(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抒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2)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记叙)出猎场面(拿“孙郎”自比)

下片:(抒情)报国情怀(以“魏尚”自比)

主旨: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三、师放录音,学生认真感受朗读的节奏。

四、生结合书下注释及资料翻译。

五、师生互动:

1、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2、首句交代季节特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下片一转,另辟蹊径。

3、在这里,我们宕开一笔,古代诗词歌赋中有很多写离愁别绪的,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列举几例。

①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③李煜《清平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④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六、生齐读这首词。

七、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也是爱国武将,一生主张收复失地,北进中原。他是对苏轼豪放派词的继往开来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风采。

八、师范读这首词,生勾画出生字,边听边标出朗读的节奏及重音。

九、生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

十、师放录音,学生跟读。

十一、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该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渴望再有机会杀敌立功;下片描述战斗场面,抒发壮志不遂的抑郁。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3、这课中出现了“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你能再找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吗?请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短歌行》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曹操《短歌行》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破阵子》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词人的感情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的痛苦,乃至对人生的感叹。

十二、生齐读这首词。

十三、引导学生赏析词,师念范文《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四、作业:收集“古今风流人物”的故事及诗文,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十五、附板书设计

(1)武陵春上片-----表现愁苦之情

下片----表现了词人的感情变化(艺术构思奇特)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片:描写军旅生活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下片:描写战斗场面充满了抑郁、愤慨之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