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校本课程教案(推选(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27536

【导言】此例“校本课程教案(推选(最新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篇】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19—01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而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校本课程本身、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三方面。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才能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一、校本课程本身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实施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所需资源,故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课程方案应具有:①合理性。课程方案本身要合乎逻辑,其理念、目标和手段在实施层面上应适合课程实施地区、学校的实际。②相对优越性。相对于原有的课程方案而言,新的课程方案应具有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如理念的时代性、目标的完善性、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的科学性等。③推广度。一般而言,课程方案推广的范围小,其实施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如果推广的范围广,课程实施就会困难重重。

二、校内因素是保障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

1.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教师群体参与课程开发的领导力量,同时也是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因此,校长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能够意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2.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在校本课程中,教师既是校本课程计划的设计者,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教师的思维和行动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实施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多数任课教师不具备校本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更有部分教师还不能很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的定位。课程意识淡薄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成为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3.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体现者和保障因素。在校本实施中,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是校本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塑造丰富的情感、客观的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这样的过程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针对学生个性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校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

三、校外因素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1.地方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需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如果地方教育部门重视校本课程开发,那么校本课程实施所需的经费和人力投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会较为充足,从而为校本课程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社区和家长是校本课程设施的必要保证。社区人士和学生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之一,能够对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如果家长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那么,他们就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实施当中;如果家长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的帮助,那么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地对待校本课程实施。

四、对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议

1.政策支持。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更多的教育决策为教育行政部,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下放权力,赋予学校教师课程开发权力,也就是说我国正逐步向中央、地方、学校均权的方向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实施就从政策上得到了支持。

2.经费援助。校本课程实施需要大量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因此需要经济作保障。对于学校的经济来源,不应只是养眼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应该寻求更多的途径,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经费。

校本课程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数学;导学案;校本化;新课程;建构;课堂教学

新课程教学改革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施力度,力主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改革。 从新课程已实施的多年来看,有些学校的确走在了课改的前面,而有些学校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坚守者。 从高考应试角度而言,笔者认为暂时不能下定论,但是从学生长久的发展来看,适应课改的学校培养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的能力远远大于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教学改革着力点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课堂教学来说,哪些方面是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的关键呢?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实施:第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以校本导学案为根本的学案式教学;第二,加强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训练时间的分配;第三,具有有针对性的、适合本校学情的复习教学设计。 本文主要谈第一方面,即在课堂教学中校本导学案的编制、实施和思考。

[?] 依据

校本导学案是校本化课堂教学的新型手段,相比以往传统教学教师从头讲到尾的课堂模式,其有诸多优点可供采撷。 其理论依据是来自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实践教育家杜威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校本课程教案【第三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为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保障和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落实,****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的中小学校均应依据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方案和****市教育委员会制定的课程计划,以及本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为了保证新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开足、开齐国家课程,规划并开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需要对各实验学校实施新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这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和时间性都很强的教育评价工作。为了使这一评价有共同遵循的基本标准,以体现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特制定本方案,以便在评价《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施的条件,以及体现学校特色时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等级评价办法,以利于学校对课程计划及时进行检验、改进与完善,使学校课程更具有普适性和自主性,同时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校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提供帮助,以保证****市中小学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市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计划的中小学校对本校《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自我评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对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中小学校开展的专门评价,以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有关中小学校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督导评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导向性原则

(四)可操作性原则

(五)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四、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

五、对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说明

六、等级评价和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等级评定

1.二级指标的等级评定

课程计划二级指标的各个评价要点都能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A等级。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达到上述标准,可评为B等级。有一半以上的评价要点没有达到上述标准或者空缺,评为C等级。在相关二级指标中,如果有一半带有的评价要点缺失,也评为C等级。

2.总体评价的等级评定

本方案的总体评价结果分为四级,其中A等级为“优秀”、B等级为“良好”、C等级为“合格”、D等级为“不合格”。

3.总体评价等级与分项指标等级的关系

优秀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A和A或A和B等级

良好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B或A和C等级

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评为A等级或B等级,无C等级,且第11、12两项分别评为B和C或C和C等级

不合格在二级指标中,前10项中的任一项评为C等级。

(二)评价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1.评价的基本方式

(1)学校自评

学校应在指定和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应适时召开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

(2)学校互评

在《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实行一定时间以后,有关部门应组织学校之间的相互评价,并聘请专家和科教研人员参与评价,以便不断完善学校课程,逐步形成学校课程特色。

(3)教育行政部门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教育教学督导和检查,对《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科学、规范、有序,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计划保持一致,维护课程计划的严肃性。

2.评价的基本程序

(1)参加评价的人员应认真阅读本方案,理解并把握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点。

(2)参加评价的人员应根据本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并通过多种方式(查阅《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和班级课程表等资料、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听课、问卷调查、定期抽查等)获取信息,了解实施情况,分别对各项二级指标进行等级评定。

校本课程教案【第四篇】

1.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控制研究

2.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

3.我国高等体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4.论高师体育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

5.以职业为导向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兼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

6.我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发展演变研究

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现状及结构调整研究

8.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本科专业结构状况分析与调整设想

9.高等教育大众化下体育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析

10.新中国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变迁与启示

11.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2.高师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动态与分段管理模式研究

13.我国体育职业技术教育与体育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

14.论高师体育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

15.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性研究

1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研究述评

17.建设体育强国时期高校体育本科教育发展态势分析

18.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困境成因分析——以江苏高校为例

世纪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

20.综合性大学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21.吉林省体育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2.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存在主要问题剖析

23.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展望

24.我国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设置与控制研究

25.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比较研究——以江苏省普通高校为例

26.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比较研究

27.美国大学休闲体育本科课程体系的特征及启示——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

28.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29.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其对策

30.地方新建体育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的研究

31.体育本科专业与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课程衔接研究

32.《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33.江苏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比较研究

3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刍论

3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新旧两种课程方案比较及实施要点研究

36.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

37.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设置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38.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以河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为例

39.新疆乌鲁木齐市普通本科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40.山东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4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沿革

42.高校体育本科解剖学教材的发展演变

43.“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44.《全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课程方案》之我见

45.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再思考

46.“体育强国”战略环境中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47.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

48.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异态审视——以江苏本科院校为例

49.体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探讨——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例

50.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体操教材内容变更与设置的研究

51.关于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

52.福建省体育本科院系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

53.关于调整体育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的探讨

54.浅析广西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必要性

55.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运动损伤学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56.河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7.论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及加强

58.地方性大学体育本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办学社会化的研究

59.新形势下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60.就业导向与职业发展:体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61.论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62.我国体育本科专业分层次选方向培养的总体构想

6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64.对我国本科体育院校布局与体育专业规模的分析

65.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研究

66.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67.美国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解析

68.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69.辽宁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70.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学生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

71.对实施《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担忧与建议

72.体育本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研究

73.对成人体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分析与研究

74.江苏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

75.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76.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77.地方性大学体育本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78.我国高等院校体育学本科专业培养规模现状分析

79.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体育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年部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创新与作用研究

81.复合型视角下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

82.高师院校体育本科《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研究

83.体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84.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开办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讨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认知分歧探微及启示

86.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开设顶点课程教学研究

87.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88.美国休闲体育专业本科认证标准分析

89.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师队伍现状及发展对策

90.地方综合性院校体育本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三峡大学为例

~2011华东区高校体育本科专业增设现状及分析

92.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究

93.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4.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

95.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

96.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

97.教学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

98.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99.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休闲体育本科课程研究

100.对新升本科体育系田径普修课达标考核标准的研究

101.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系列教材栏目设置与功能布局的研究分析

102.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布局研究

103.本科高校体育人才培养问卷编制及信效度初步检验——以重庆市为例

104.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05.我院设置表演本科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的论证报告

106.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综述

107.建国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

108.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教学实践现状

109.徐师大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项选择调查与研究

110.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

111.生态理念下体育院校体育类本科就业的实证分析——以某体育院校2012级为个案

112.河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

11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114.江苏省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15.创新与超越: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116.体育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指标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117.安顺学院增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118.对黑龙江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119.河南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设置现状研究

120.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的问题探析——以齐齐哈尔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121.关于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探究

122.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规范建设的思考

123.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124.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125.高等师范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126.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看武术课程的嬗变

127.体育院校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

128.我院设置新闻学本科专业(体育新闻方向)的思考与实践

校本课程教案【第五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方案;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69-02

通过对我国40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执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现状调查得知,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现象,办学前景和人才培养质量令人堪忧,值得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研讨会之机,对40所地方高校体育院系专家、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结果与分析

1.培养目标不准。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计得知,有28所地方高校是按照教育部《方案》培养目标制定的,即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见表1。“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占统计总数的70%,而其他三种类型只占30%,说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地方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然而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招收的学生在专业技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与全国重点部属体育院校招收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体育考生是在高中期间“临时抱佛脚”,专业基础差,专业思想也不牢固,进入大学后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体育基础的“补课”,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再投入到其他项目的学习中,所以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很难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老化。

①重公共课轻专业课。见表2,我国40所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所设置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平均比值为∶,与《方案》所规定的∶相比,有过之而不及,有少数地方高校甚至达到了4∶6以上。这一现象是契合《方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重公共课轻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体系客观上造成了知识结构的错位和学生思想的混乱,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是“既不专,也不通”。②重理论轻技术。《方案》中规定理论与术科之比为∶,而统计的地方高校平均比值为∶,很显然,地方高校更重视理论教学。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原因:其一,受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影响;其二,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欧美国家理论与术科之比达到了7∶3以上。欧美国家学生在中学期间普遍都有较高较强的运动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可以不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学习技能,而中国的学生则恰恰相反。由于大多数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都是入学前突击专业技术训练,所以专业运动技术普遍较差。实践结果表明,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重理轻技”的课程设置,失去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根本特性,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胜任基层体育教学工作。③重必修轻选修。通过对40所地方高校的调查统计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必修课普遍偏高,见表2,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是∶,远高于《方案》中∶的规定,有少数学校必修课与选修课之比甚至达到了9∶1。很显然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提高,但专业选修课偏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及个性发展。

3.实践形式单一。表2中的《方案》规定实践环节总课时不能少于10~12周,而地方高校实践环节平均课时为16~18周,表明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提高。但在实践形式上比较单一,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把常规的集中实习作为重点,而且实习时间都安排在最后一年。实践活动太过经验化、单一化。

三、对策与建议

1.确定正确的培养目标。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的“通才”目标是不太切实际的。因此,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基层第一线的“精专业,强能力,创业型”的体育工作者。学生毕业无论是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健身房、社区、体育产业和自主创业等工作岗位,都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围绕目标调整课程结构。由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特殊,所以课程结构不能照搬欧美国家“重理论,轻技术”的模式,应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及学生实际,走“加强理论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道路。

3.全面加大实践环节力度。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在体育专业课中融入创业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必须狠抓的一项工作和任务,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在重视集中见习和实习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包括在体育专业术科中增加实践锻炼和培养创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杨万林,徐云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异位于回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5):460.

[2]赵激扬,邹小二等。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方案调查[J].吉首大学学报,2008,(1):111-11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2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