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33284

【导言】此例“《猴王出世》教学设计精编3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阿拉文库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阿拉文库”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阿拉文库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阿拉文库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2

借助网络学美文畅游经典悟形象——《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阿拉文库,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认知的发展。在注意力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还不会轻易解散。

3、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4、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这是1篇近代阿拉文库,语言风格与现代阿拉文库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意思,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三)、教师自我分析:

郁美娟老师:擅长剖析教材,解读文本,理清思路。

李雯婷老师:搜集并整合资料,制作网站、课件。

洪艳老师:整体把握教材,找准教材与信息技术的切合点。

(四)、教学环境分析:

因为这是1篇略读课文,主人公孙悟空又是孩子耳熟能详的人物,所以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专题网站,适合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课。

(五)、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注意做好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整合点”的分析

1、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1)、珍视感受,突出主体。“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学生阅读过程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品味语言,感悟经典。言语形式探究与课文内容理解和谐统一。我们带领孩子们研究语言,品味语言,引导孩子们自己去破译语言的密码,走进文本的精深隐秘处,认真爬梳,细细玩索,穿行在串串闪光的语言珍珠里,发现文本的“妙秘”,感受经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习得方法,课外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略读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课内习得方法”,“课外迁移运用”(崔峦语)。由于课文是1篇有一定难度的古阿拉文库,所以在处理的时候,用“以点带面”的策略,精讲部分精华,将更多发现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孩子们。

2、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整合点”的分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突破重点的整合点设计:为了解决这个重点,我们通过“走近文本,初步感知猴王形象;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三步走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专题学习网站一直起着辅助支撑的作用。比如体悟石猴的神奇这一特点,我们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石猴的神奇,而后让孩子们进入专题网站观看石猴出世的视频,这样生动鲜明的视觉效果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对石猴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再比如学完课文,学生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你最鲜活的感受写下来,在互动平台上交流。紧接着,孩子们进入专题网站互动平台交流。互动平台可以供每位学生自由快速地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由此调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人的评论、留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氛围,师生评、生生评、小组评,充分调动了各种人力资源来辅导、指点学生的表达,使得学习具有互动性、共享性、重组性。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阿拉文库,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整合点设计:我们特地在专题学习网站“互动交流”区开辟了“词语注释”这一栏,栏内的内容都是课文中没有但对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字词注释,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借助注释来读通句子,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2.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三、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难点:课文是古代阿拉文库,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设计:

版块一:课前浏览网站  走上河滩留脚印

课前布置学生进入学校《猴王出世》专题网站,完成以下作业:

1、浏览《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的介绍。

2、听孙敬修评书《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出世》的故事。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根据词语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思考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版块二:教学依托网站  潜入河中尽兴游

一、起:趣入网站触经典

1、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由《将相和》走进司马迁的《史记》,从《草船借箭》接触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由《景阳冈》的学习,开始了解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国的国学经典中,还有一本书令我们难以忘怀,那就是吴承恩的《西游记》。网站浏览名著样本

2、课前同学们已经浏览了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中《西游记》和作者吴承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积累)

3、大家的课外积累还真丰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这部古典小说的第一回。

师板书:猴王出世(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最后1篇。对前几篇课文的总结,就是为学习本文埋下伏笔,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篇幅又很长,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浏览学校专题学习网站,一上课就让学生交流信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承:阅读提示理脉络

1、仔细读一读“阅读提示”,提示中提出了哪些问题?

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自读课文,交流讨论。

问题一:石猴是从哪来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设计理念: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使课堂更加有效。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

三、转:细品文字悟形象

1、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一个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请同学读读课文,思考问题:(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从课文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点?(2)作者吴承恩先生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石猴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此处,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用这两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2、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需要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小组交流,使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想法,也学会分析他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3、交流。

a、神奇、自由、顽劣

(1)石猴的出世和生活。

出示句子:“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suì)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zhāng)鹿为友,猕(mí)猿(yuán)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石猴的神奇。

(2)进入专题网站观看石猴出世动画片断

(3)体会小说语言的精炼。

提示:这段描写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a、出示句子:“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③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读一读,体会句子的节奏感。指导朗读。

b、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①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②  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是哪些动物? (狼虫、虎豹、猕猿、獐鹿。)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解释&《》ldquo;虫“意。

c、出示句子:“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师生对对子:

夜对——

宿对——

石崖之下对——

②带着古诗文的韵味指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③齐读。

d、师起头,学生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到这儿,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学生默读、批注、交流。) (自由、活泼、顽劣……)

(5)小结:同学们,读了这段语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自由活泼的石猴,吴承恩先生用的语言短促、跳跃、有节奏,谴词造句非常讲究。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b、勇敢

(1)出示句子:“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míng)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qiào)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jié)。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juā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谁最先跳出来?可见石猴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勇敢胆大、敢作敢为。)

(2)你还看出了什么?(身手不凡、机智、灵巧、敏捷等)抓住表示动作的词来体会。

(3)有感情朗读,体会石猴的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4)小结:石猴勇敢地担当起了探险的责任, “瞑、蹲、纵、跳”等一系列动作写出了石猴敏捷的身手,表现了他过人的本领。

c、无私

(1)石猴跳入泉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进入专题网站观看水帘洞动画片断

(2)出示句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

(3)老师还特地从原文中找到写“水帘洞内”的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朱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进入专题网站查看资料

d、聪明

(1)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只见……

(2)出示句子:“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石猴的聪慧、机敏、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而且聪明机智,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3)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运用“读、议、悟”点拨与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语言之精妙。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又能达到长课文短讲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使语文味更加浓厚。

四、合:互联网上说悟空

1、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聪明机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读了这部书,你就会不由地喜欢上孙悟空,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学完课文,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把你最鲜活的感受写下来,在互动平台上交流。

进入专题网站互动平台交流   (背景音乐《美猴王》)

3、课文记叙的只是孙悟空的出世,是古典小说《西游记》第一回,那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小故事?

进入专题网站点击“精彩故事”

4、关于孙悟空,还有不少成语呢。诵读成语:齐天大圣大闹天宫 不避艰险 西天取经 腾云驾雾 来去无踪 千变万化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火眼金睛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进入专题网站点击“成语积累”

5、《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你知道中外名人是怎样评价《西游记》这部伟大著作的吗?

进入专题网站欣赏西游记的不同版本,并点击“名家点评”

版块三:课后凭借网站  分享“泳”中乐趣

1、从一只石猴变成美猴王,从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再到护送唐僧一路西天取经的孙悟空,最后成为取得真经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一路走来,经历了蜕变。他早期顽劣自由,不成熟;戴上紧箍咒接受教诲,在取经路上不屈不挠、坚定顽强、勇往直前,并最终超越自我,成为圣佛,至此孙悟空的形象也更加完美。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西游记》,感受一下悟空成长的过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收获。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发布到互动平台上,与别人一起分享。课后进入专题网站互动平台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古典文学,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作业布置。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西游记》,感受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品悟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在专题网站互动平台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仙石迸裂                跳水寻源

神奇  自由  顽劣          勇敢  无私  聪明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不是传统的形式板书,依学生的课堂表现相机形成,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自由与活力。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名曰、石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抓耳挠腮”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猴王的经过,感受石猴的性格特点及古代阿拉文库的特点。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为大家着想的品质。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自信、本领高强、聪明机敏、为大家利益着想的性格特点。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孙悟空是个石猴,他出生于花果山,通过勇探水帘洞,受到众猴拥戴,成为“美猴王”。后来,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接着,和猪八戒、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捉怪,机智勇敢,最后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3、你知道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新课文,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的地方画出来,与同学交流解决,老师适时指导。

2、字词教学:九个会认的生字中,区分“曰”和“日”、“皆”与“偕”、“灶”与“杜”对比认读;“胎”、“俱”、“涧”、“猿”、“竭”、“窍”可进行同音形近字的记忆;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指导学生注意:“俱”的右上是三横,“皆”的下面是“白”,“崖”的中间是“厂”不是“广”。“猴”、“胎”、“俱”、“涧”、“猿”、“崖”“瀑”、“窍”字可通过形近字对比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借助字典理解“俱”、“皆”、“迸裂”、“造化”、“天造地设”、“顽劣”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名曰、滔滔不竭、石碣、喜不自胜、天造地设、遮蔽、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的意思;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意思。

3、你还有哪些读不懂的词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字词障碍。)

㈢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2、小组内同学间互相讨论

3、班内交流小组自学情况。

作业:1、十个会写的生字,会拼音,形近字组词。

2.熟读课文,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认读了生字,理解了文中词语,了解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学生回答。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猴王出世”(生齐读)来细细品味这篇文章。

讲授新课:㈠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体会一下,石猴出世后,是一只什么样的猴子,他为什么能够成为猴王。把你印象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㈡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那山顶上有一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石猴的特点,(写石猴出世的与众不同,神异出众。)指导学生试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与众不同。

2.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提问:你知道句子的大概意思吗?你发现这句话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观察发现,

关注语言形式——三个字,四个字,对联;精炼。

关注语言细节——构词特点;排比句。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这段写石猴自由自在,带有仙风道骨般风采的生活,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石猴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特点。抓住“跳跃、食、饮、采、觅”等词理解,并解释“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这几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几句(都是三个字一组)和“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几句(都是四个字一组)运用排比的方法,写石猴的活动,自由自在,机灵可爱;“朝游峰洞之中,夜宿石崖之下。”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这段语言文字读起来让人仿佛看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猴子真的在眼前行走跳跃一样。)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然后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3.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提问: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此处可联系上文:让学生和它前面的这句话再连起来读,看看还能读出什么?指导朗读“我进去,我进去!”出示幻灯片,重音落在“我”,用肯定的语气来读,一声比一声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一个“我进去”,或改为: “我进去吧!我进去吧!”和原文会有什么不同效果,哪个更好?(这看似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正是猴子活泼可爱的表现,还表现了石猴敢于冒险,勇敢自信,具有猴王潜质。)然后让学生试读,同桌互相读,指名读,表演读,充分感悟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

4.好猴!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指导学生抓住“瞑”、“蹲”、“纵”、“跳”几个动词,闭眼想一想,描述一下你想像到的画面。(这几个简练的动词,将一幅石猴入洞的情景为我们展现出来,表现了石猴身手敏捷,有过人的本领。)指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5.“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可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安身之处?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这段写石猴很愿意与大家有福同享,为大家的利益着想。这也是他能成为猴王的重要条件之一。)指名读课文,体会石猴在此时的所想。

6.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进出出,寻了这一个洞天与诸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表演,体会石猴在众猴面前说话的语气神态,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石猴特点。(本段先描述众猴的胡闹,再介绍石猴一本正经地对众猴说了这番话,将众猴的胡闹与石猴的冷静与清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石猴聪慧机敏,有心计,敢作敢为,天生就是做首领的好材料。)

小结:现在谁能概括一下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的?学生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同学们,石猴出世就与众不同,再加上勇敢无畏,机敏聪慧,有过人的本领,另外,他勇于承担责任,为大家利益着想,这才赢得众猴的无比敬佩,甘心情愿受他领导,所以拜他为王,称为“美猴王”(板书)。

㈢课外阅读扩展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游记》,除美猴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物形象?《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谁还知道其它三个?四大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读这些名著,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石猴

与众不同 勇敢自信 本领过人 为大家利益着想 聪明机敏有心计

美猴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83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