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中语《庖丁解牛》精编教案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6287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语《庖丁解牛》精编教案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莫、盖、道、因、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意思。

2、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3、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板书题目。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认读生字。

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教师: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读一、二段。

(三)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

学生朗读1、2段。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教师引导: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动作、声音)

幻灯展示

庄子评价: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和谐,他的动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样优美,他的声音又和《经首》一样有节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种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可见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啊!

(四)编写传记,走进庖丁

1、发挥想象,编写传记。

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封他为“一代名庖”应是当之无愧。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三段,发挥想象,编写一个人物传记:《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注意尽量多的使用课文的材料,可以从庖丁的奋斗目标、成长阶段、解牛经验、解牛态度等去叙述成长历程。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教师注意总结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发现其有待补充的情节,请其他学生帮助。

师引导:这位同学叙述了庖丁的三个成长阶段的奋斗历史,这十几年的苦练他都在探索什么?这是一个不懈实践,探索规律的艰辛的奋斗史、十几年坚定不移,孜孜以求、、、、还有那些补充?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引导: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句子: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解释该句。

板书——道(自然规律)

引导:解牛更讲究方法,庖丁讲什么方法呢?躲避矛盾,寻找部位。

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传记简短总结。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是因为庖丁10几年艰苦的奋斗,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代“名庖”。

(3)下面欣赏请欣赏《游刃有余》,重温《庖丁解牛》的故事。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五)透过故事,探讨人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1、文惠君悟道:

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板书——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2、学生悟道: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语句能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学生交流、讨论,发言。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3、教师小结: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这则寓言的寓意还有很多解读,留待我们同学日后在生活中逐步领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语《庖丁解牛》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庖丁解牛教案2

教学目标:

1、透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明白“孟母三迁”的故事,其中一次搬家就是因为孟子喜欢看邻居杀猪宰牛,孟母觉得没有前途,所以搬走了,古人重迁思安,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的。但是庄子却能够把《庖丁解牛》作为他的代表作,让无数后人百看不厌,原因何在呢

二、“一段表演”

(一)总体来讲,就是标题中的“庖丁解牛”。

(二)具体来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这段表演的(投影仪展示)

1、动作描述:解、触、倚、履、。(画面美)

2、声音描述1)两个拟声词砉、。

2)两个比喻句《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美)

3、如果让你来写杀牛的场面,你会如何写

学生:牛惨叫,牛流血,牛那双浑浊的眼睛……

教师: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却只看到他和谐的动作,只听到他悦耳的刀声,丝毫不见血腥,牛是死得毫无痛苦,看的人得到的诗一种艺术的美感、快感。

4、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庖丁解牛的这段表演。

出神入化(投影仪展示)

5、齐读第一段,体会这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

三、“三个阶段”庖丁解牛经历了那三个过程才获得高超技艺(投影仪展示)

(一)齐读第三段。

(二)学生自由翻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释疑。

(三)找出三个过程:(投影仪展示)

始解牛时:所见全牛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游刃有余

(四)写这三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

庖丁之所以技艺逐渐成熟的原因是他“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悟道”的过程:

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投影仪展示)

(五)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切中肯綮。

四、重点探究第三段说理部分。

本文体裁是寓言,故事本身倒是次要的,它背后反应的道理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寓言让人百读不厌的原因。

(一)齐读第三段。

(二)试将寓言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投影仪展示)

1、庖丁――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2、牛――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3、刀――人的身心。

4、刀刃――人强健的身体、富有才华与智慧的心灵。

5、更刀――人的身心受到伤害。

6、硎――锻炼与学习

7、天理、固然――问题本身的特点与规律。

8、有间――问题的解决途径与路子。

9、技经肯綮、大、族――问题的棘手之处,解决问题的障碍。

10、善刀而藏之――呵护保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

(三)蔡志忠漫画《庄子》引出养生之道

(四)养生之道: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当认识并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并顺应规律,反复实践,避开各种矛盾,谨慎做事,善于藏锋,从而成功解决各种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庖丁解牛教案3

《庖丁解牛》教案

江西省永丰中学 邹安艺

电子信箱: 88zay@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

2、理解庖丁的“养生之道”及解牛之道和 “养生”之道的联系;

3、文中关键词语及文言知识。

教法、学法指导:讲析法,朗读、背诵法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三、导入:

奥斯托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中有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我们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我们该怎样度过呢?”对生命的理解和方式,不同的人各有不同,有的追求轰轰烈烈,有的只求恬淡自然,而不论怎样的方式,都必然会有各种矛盾,如何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呢?庄子的《庖丁解牛》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

四、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1、作家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是我国古代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文学家,几千年来在思想的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

2、背景资料补充

本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要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老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注意一些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多媒体展示)

踦(yǐ)砉(huā)

騞(huō)郤(xì)窾(kuǎn)綮(qǐng)硎(xing)謋(huò)

六、学生齐读课文,参照注释,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足之所履(踩)(2)莫不中音(合乎)(3)进乎技矣(超过)(4)以神遇不以目视(接触、会合)(5)批大郤(击; 空隙),(6)导大款(顺着; 空处)(7)族庖(众、一般的)(8)以无厚入有间(厚度)(9)如土委地(卸落),2、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砉然向然(响)(2)技盖至此乎(何)

(3)善刀而藏之(缮)

3、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4、解释本文中出现的几个成语

目无全牛——形容技术达到极纯熟的境界。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七、学生默读课文,翻译句子,理解大意:

阅读指导——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二)(多媒体展示)

艺术形象在不同的艺术样式和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各有不同,就散文而言,不同的文章其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物象、情境、情绪等等。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感悟其理。《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作者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阅读时我们就应通过庖丁解牛时形象化的描写揣摩其解牛时所达到的境界,进而体会出形象中所包含的养生的道理。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认识上提高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明确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肉。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明确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③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明确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明确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二)文意概括

1、本文共四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2、本文有几个一直传诵的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结合课文描写,揣摩各是一种怎样样的情境?

明确“目无全牛”描写的情境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游刃有余”描写的情境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踌躇满志”描写的情境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八、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提问:(多媒体展示)

1、第一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时,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描写庖丁的技术高超的? 明确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2、庖丁与梁惠王的对话可以分几个层次,,说说它们是如何阐述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九、探究交流

(一)重点难点探究

1、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思路点拨:注意体会庖丁的经验之谈。)

明确(1)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二)拓展探究

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思路点拨:注意理解解牛之道及其比喻含义。)

明确《庖丁解牛》是节选。以厨丁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避开矛盾是非,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傷害的。

客观喻理: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十、教学反思:

庖丁解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4

庖丁解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二、解释题意: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寓言,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课文朗读

四、整体感知

(一)串讲课文

1、第一段:

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dd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

译文: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

分析: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

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分析: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

译文: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

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p的动作和“砉然”“d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

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p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d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f然已解”的效果。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参考答案: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s,导大U,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

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参考答案:

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Up,砉然向然,奏刀    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p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d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六、拓展延伸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已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⑧为恶无近刑--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养生的人)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作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七、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表比较。)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句中音节助词)

④而况大L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后面的助词。)

(3)然

①奏刀d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次作状语,每年,每月。)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庖丁解牛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主要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3、赏析文中生动细致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建构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庄子把握规律、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庄子的养生之道,发展提升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老庄”的道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梳理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内容,理解庄子寓言的本意。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对本文中“庄子之道”的理解,分析说理的思路。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对老庄都有哪些了解?他的思想有哪些?名言有哪些?

二、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是非常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沧桑巨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这篇寓言体现的就是这种心境。

三、作者介绍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作品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庄子》今存33篇,书中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和悲观厌世的虚无思想。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而上学的观照。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四、题目解说

庖是厨师的意思。丁是厨师的名字。解:剖开、分割,宰杀。庖丁解剖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文章叙议相间,层次分明。写宰牛时动作之优美,技术之高超;成功后的志得意满等,绘声绘色,如闻如见,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切中肯綮”“庖丁解牛”成语,即出自本篇。

五、学习字词

庖(páo)丁踦(yǐ)

肯綮(qìnɡ)莫不中音(zhònɡ)

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批大郤(xì)大軱(gū)

良庖岁更刀(ɡēnɡ)发于硎(xínɡ)

有条不紊(wěn)砉然向然(huāxiǎnɡ)

六、全文分析

此文为庄子阐明“养生”的一则寓言。文章开始是一段惟妙惟肖的“解牛”描写。作者以浓重的笔墨,文采斐然地表现出庖丁解牛时神情之悠闲,动作之和谐。全身手、肩、足、膝并用,触、倚、踩、抵相互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协调潇洒。“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声形逼真。牛的骨肉分离的声音,砍牛骨的声音,轻重有致,起伏相间,声声入耳。紧接着又用文惠君之叹:“善哉!技盖至此乎!”进一步点出庖丁解牛之“神”,这就为下文由叙转入论做好铺垫。

妙在庖丁的回答并不囿于“技”,而是将“技至此”的原因归之于“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由此讲述了一番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此段论说,为全文精华所在。为了说明“道”如何高于“技”,文章先后用了两种反差鲜明的对比: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之初,所看见的是浑然一牛;三年之后,就未尝见全牛了,而是对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筋骨相连的间隙、骨节之间的窍穴皆了如指掌。普通厨工不了解牛的内在组织,盲目用刀砍骨头;好的厨工虽可避开骨头,却免不了用刀去割筋肉,而庖丁则不然,他不是靠感官去感觉牛,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凭内在精神去体验牛体,顺应自然,择隙而进,劈开筋肉间隙,导向骨节空处,按照牛的自然结构进行。

七、中心思想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此则寓言立意在于阐明“养生”,实则还阐述了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即艺术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庄子认为“技”中有“艺”。庖丁解牛的动作,就颇具艺术的观赏性。他的表演,犹如一场优美绝伦的音乐舞蹈,其舞步合于《桑林》舞曲,其韵律合于辉煌的《咸池》乐章。作为一种具有美的意味的创造活动,是令观赏者心醉神迷的。而庖丁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神情,又使人们看到创造者在作品完成后内心满足的喜悦。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心、尽年。

八、写作特点

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形象化说理的手段。这则寓言采用夸张、对比、映衬、描摹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具体说来,此文在写作方面的主要特点是:

一、结构严密。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写庖丁的技,先是直接描写,再通过文惠君的赞叹加以小结,并转入庖丁的谈道。对道的阐述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从纵的方面介绍掌握道的三个阶段,突出掌握道以后的特点;其次,从横的方面将庖丁与良庖、族庖进行比较,以说明得道与否的异同;第三,说明成功地解决了难以处理的“族”的问题。这是从一般写到特殊。这三个方面都紧紧扣住“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之“道”进行阐述。庖丁答文惠君的第一句话,将写技与谈道两方面自然地联系起来。文惠君所说由庖丁之言获得养生之道的话,又起到统摄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全文围绕解牛的事件,阐述一个“道”字,由具体到抽象,条分缕析,环环相扣,将道理说得晓畅透彻。

二、语言生动简练。如写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的动作,只用触、倚、履、踌四字,便反映出各自的特色。用“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这么八个字(实词、虚词各半)三句话,就将文惠君看到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而产生的惊异、赞叹与疑惑不解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出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几句,将庖丁解决特殊困难时那种专心致志、小心谨慎而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又与后面写庖丁因困难获得解决而悠然自得的动作、神态形成鲜明对照。

九、文言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响声。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④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特殊句式: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又是宾语前置句,应为“未尝(碰)技经肯綮”。

②族庖月更刀,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状语结构后置句,状语结构“于硎”后置。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

“……者……也”表判断

古今异义词:

(1)所见无非全牛(无非)

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只,不外乎

(2)依乎天理(天理)

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3)虽然,每至于族(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行为)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获得

(5)每至于族(族)

古义: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今义: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6)吾见其难为(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7)因其固然(固然)

古义:本来的样子

今义:表示承认某一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词类活用:

以无厚入有间(厚,形容词名用,厚度)

良庖岁更刀(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族庖月更刀(月,名词作状语,每月)

倒装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未尝技经肯綮,宾语前置)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于硎新发,介宾后置)

合乎《桑林》之舞(此处“乎”相当于“于”,于《桑林》之舞合,介宾后置)

省略句:

如土委(于)地

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说说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2、回顾课文,谈谈你对庄子的养生之道的理解。

课后训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庖(páo)丁砉然向然(huāxiànɡ)莫不中音(zhònɡ)

B、肯綮(qìnɡ)有条不紊(wěn)度长絜大(qiè)

C、发于硎(xínɡ)怵然为戒(chù)踌躇(chóuchú)

D、批大郤(xì)大軱(ɡuā)良庖岁更刀(ɡēnɡ)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砉然向然

B、技盖至此乎

C、如土委地

D、善刀而藏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见全牛也

B、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C、因其固然

D、视为止,行为迟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译文:__________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译文:__________

1、答案:C

解析:A项,“向”应读xiǎnɡ;B项,“絜”应读xié;D项,“”应读ɡū。

2、答案:C

解析:A项,“向”通“响”。B项,“盖”通“盍”。D项,“善”通“缮”。

3、答案:A

解析:B项,天理:古义,这里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C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D项,行为:古义,行,动作;为,因为。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4、答案:

1、开始,我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462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