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精编5篇
【导言】此例“庖丁解牛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庖丁解牛教案1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场面描写、人物的刻画,领悟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背后的理趣和简洁议论之深藏的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学目标
⒈积累本课常见文言字词,掌握重要文言句式和脱胎于本篇的成语;赏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⒉通过细读庖丁对文惠君所言之“解牛经”,梳理其“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进而理解“养生之道”的含意,从而领会庄子散文说理的艺术魅力。
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拓展探究,认识“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
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
预习布置
1.通读《庖丁解牛》部分,自行疏通字词句。
2.思考:《庖丁解牛》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引入
㈠导入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弃圣绝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㈡解题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一则怎样的故事,庄子讲这个故事的主要用意是什么?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⒈师生问答,简介庄子及其主要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⒉检查诵读,读准并识记字音(指名认读)
庖(páo)丁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
技盖(hé)至此乎批大卻(xì)导大窾(kuǎn)技经肯綮(qìng)
而况大軱(gū)乎新发于硎(xíng)彼节者有间(jiàn)怵(chù)然为戒
謋(huò)然已解
⒊实词检查,掌握用法(指名释义)
足之所履:踩,名词用作动词。.
奏刀騞然:进。.
进乎技矣:进:超越。.
依乎天理:天然的纹理结构。
乃中经首之会:中,符合;会,节奏。
技盖至此:通“盍”,何。.
善刀而藏:通“缮”,修治,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技经肯綮:技,通“枝”,枝脉;经,经脉;肯,骨间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处。
族庖月更刀:众。.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如土委地:委:散落。.
4.成语积累,理解含义(指名释义)
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
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
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5.语句翻译,掌握句式(指名翻译并说明句式或固定结构)
⑴技盖至此乎?
译文:技术怎么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注意固定结构:“盖(盍)……乎”:怎么……呢?)
⑵臣之所好者道也
译文:我所喜欢的是规律。(注意判断句式:“……者……也”:……是……)
⑶良庖岁更刀,割也。
译文:通常的好厨师每年换一次刀,这是因为他们用刀割。(注意判断句式:“……,……也”:……,是……)
⑷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没有拿刀去尝试,更何况是大骨呢?(注意固定结构:“而况……乎”:更何况……呢?)
⑸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视力因此而集中到一点,动作也因此而迟缓下来。(注意介词宾语的省略现象,“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三、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集体诵读课文一遍后,引出下列问题。
问题设计: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读懂文意,应先从梳理思路入手。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哪两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表现庖丁解牛经历的三重境界。
四、理解文意,把握主旨
㈠品读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文字,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问题设计:庄子散文长于说理,而道理的阐发常常以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为前导。请研读文章第一自然段,看看他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来铺排描写,准确凝练;这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除了精当的动词选用之外,作者还运用了摹声的修辞手法,用了两个贴切的拟声词:“砉”、“騞”,来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动作的节奏感,突出刀锋之犀利、灵动、飘逸,所到异乎寻常。
作者写庖丁解牛时突出其刀声之悦耳,仿佛不闻牛之惨叫,暗示了牛似乎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就被“解”了,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的刻画及悦耳的刀声的引人入胜的描写,使读者产生了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这是行文的悬念感。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质疑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㈡品读第三自然中庖丁对文惠君的询问的应答文字,认识庖丁的解牛之道。
问题设计:阅读文言文,要善于抓住文眼句。想想看,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其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明确: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由之反映出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深刻的哲理启示。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三年内)“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不懂规律)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这是第一境界。
第二境界:(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懂得规律)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类似积木之类可以拼装、拆卸的东西。这说明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这是第二境界。
第三境界:“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运用规律)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从容来往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飘逸极了。——这是第三境界。
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的实践。
㈢品读第三自然段中有关解牛用刀方法的文字,进一步认识庖丁的解牛之道。
问题设计:庄子散文说理,不仅善用比喻,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本段中庖丁将良庖、族庖和自己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良庖岁更刀”——“割”;
“族庖月更刀”——“折”;
“臣之刀十九年”“刃若新发于硎”——“解”。
将良庖、族庖和自己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却刀刃犹如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似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的骨头,“每至于族”时不莽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的重要,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都是先果后因。
㈣品读第三自然段中有关描写庖丁“游刃有余”地解牛的文字,进一步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问题设计:庄子散文写人善于绘形传神,注重人物的神态、心理情绪的惟妙惟肖的表现。本段中是如何描写庖丁的“游刃有余”的状态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庖丁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来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每至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写其小心翼翼、高度警惕的专注态度,“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写出庖丁观察的谨慎细致、遇难时的从容淡定、一丝不苟。“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则从动刀之结果来写出庖丁解牛的熟练、轻松。“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则刻画了庖丁解牛的驾轻就熟、怡然自得之神态。“善刀而藏之”则写出庖丁的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的特点。这些描写是对上文说理部分的补充,正因为庖丁爱好的是研究解牛的规律,并且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一规律且等娴熟运用,所以才能有解牛之后的轻松愉悦自豪。这就突出了“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一中心。
㈤品读第四自然段中文惠君的话,领会文章主旨。
问题设计: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问题设计1:读下列《庄子养生主》中的节选文字,说说它表达了庄子怎样的哲学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哲学观?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参考译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然的寿命。)
明确:
上述文字是《庄子养生篇》全文第一段,也是全文中心论点之所在,即“缘督以为经”(即“顺着自然规律去做”“一切顺乎自然”)。作者先指明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的`道理,然后指出,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又指出人生应持有的态度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在庄子看来,“近名”与“近刑”是同样危险的。提出“缘督以为经”这一论点后,作者指出它的作用:“可以保身,可以全牛,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文字表达了庄子的养生哲学观。所谓养生,就是要先觉察自然的规律,再顺势而行。减少主观的意念与欲望,洞悉外物的变化状态,如此可以长保平安与自在。这也就是庄子哲学中的“贵自然”的思想,即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
问题设计2: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明确: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以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问题设计3:本文内容重点在于阐述“养生”之道,从《庖丁解牛》一文内容的表达来看,庄子散文在说理方面有怎样的艺术特点?试简要概括。
明确:
善于寓言说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本文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通过庖丁阐述的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的阐述,通过良庖、族庖与自己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绍,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和解牛之道的陈述正面表现其技术的精湛,突出他对道的精通;通过文惠君的质疑与赞叹来侧面衬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层深入,前后照应,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养生焉”的主旨。
结束语:
著名学者,老庄哲学研究专家陈鼓应先生说:“在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这就是一种神游物外的超然境界。在当下这样一个急功近利思想甚嚣尘上、物欲横流的高科技时代,优游自在的生活已渐渐被淡忘,“每个人只是急躁而盲目地旋转于‘高速’的漩涡中,像是被恶魔赶着,匆匆忙忙地承受随波逐流”(陈鼓应语)。如何才能让生命得以诗意地栖居大地?庄子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随顺自然、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节制欲望、清洁精神,让人类得意安然自在地生存!
六、同步训练,巩固迁移(课后作业设计)
1.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2.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3.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2)技经肯綮之未尝()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4)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最终的顿悟;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尊重规律。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D.《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5.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卻,导大窾导:指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一般D.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郤,导大窾批:劈、击
C.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怵然:警惕的样子D.善刀而藏之善:.拭擦
7.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
A.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B.而刀刃者无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C.令诸君知天亡我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掠江东南飞.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砉然向然,奏刀騞然B.技盖至此乎
C.而况大軱乎D.善刀而藏之
9.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知/止而神/欲行B.视/为止,行为/迟
C.官/知止而神欲/行D.视/为止,行/为迟
10.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踌躇满志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杳不知其所之也B.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族庖月更刀C.为之四顾视为止,行为迟D.技盖至此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5篇庖丁解牛教案就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庖丁解牛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庖丁解牛》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2
《庖丁解牛》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L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d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3.翻译句子:
a.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b.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c.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3.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4.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p”,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d”;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5.三个境界的理解:
第三段描写引人入胜,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三个境界的分析:
第一境界: (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 (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第三境界:1.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 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
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6.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三)课堂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3分钟)
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幻灯片显示: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
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庖丁的“解牛经”-- 实践与规律。
a.始解之时--所见无非全牛 技术一般的阶段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b.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技术高超的阶段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c.方今之时--神遇不以目视 进入道的阶段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刀刃若新发于硎)
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
(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幻灯片显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四)课后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1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 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4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湘夫人》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讨论,师生问答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一、教学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所创造出来的楚辞体对后人的影响巨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湘夫人》,来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二、预习检查
1、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读准下列加红字的字音。
渚 眇 罾 潺
袂 汀 遗 搴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3、能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
(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饧日拧
(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三、诵读指导
1、此诗为男(湘君)女(湘夫人)对唱的乐歌。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3、本诗的基调是幽怨、哀婉。
四、内容梳理
《九歌》是一组想象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1篇。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
人如愿相会的情景。最后一段,写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五、问题探究
1、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2、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开头所表现出来的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面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执著、深挚的`爱情,以及期待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描写越细致,愈见湘君对湘夫人之情深。
六、反馈练习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原文不一致的是( )
A、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B、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C、登白X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D、闻佳人兮召予,将滕驾兮偕逝。
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属于白描,表现出了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
B、《九歌》中的内容大多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内容以叙事为主。
C、“鸟何萃兮X中,罾何为兮木上”。这两个问句表现了自然现象的错位和颠倒,比喻诗人评价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D、主要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加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参考答案:1、D 2、B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总起来说,诗中情景交融的地方,都是诗中感情最强烈、最动人的地方,都是湘君感情起伏最大、心理活动最鲜明的地方。用古人话说:“寓情于景而情更浓。”
分类作业 A类: 熟读全诗,理解诗意。
B类: 这首诗也有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预习布置 预习《拟行路难》(其四)。
板书设计 基调:幽怨、哀婉
寓情于景而情更浓
课后反思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阶段一年的学习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心理和思维能力方面较高一阶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对人生和社会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另外,在学习完高中阶段的五个必修模块后,学生已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言知识和一定的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对文本进行自主的阅读鉴赏。
二、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自主赏析”部分的第1篇文章,本单元是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別。古诗中的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庖丁解牛》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另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课程目标有: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把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感悟来领悟本文所阐述的养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读和课堂的检测使学生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并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领悟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
四、教法和学法
1、导读法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自读《庖丁解牛》一文,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假如我把《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比作一头牛,那么解牛人就是谁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大家初步解牛的情况如何。
(二)自读检测
1、一词多义:
善:“嘻,善哉”好
“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拭擦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介词,给,替
“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族:“族庖月更刀”众,一般的
“每至于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
乎:“技盖至此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依乎天理”介词,相当于“于”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感叹或赞叹
2、通假字
“向”通“响”,响声
“盖”通“盍”,怎样
“善”通“缮”,拭擦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岁”、“月”,名词活用作状语)
4、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三)朗读体会:
1、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庖丁解牛的具体情形,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3、追寻庖丁解牛经历的几个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明确:解牛之初: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四)感悟讨论
1、庖丁为什么能达到解牛的至高境界呢?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以“道”作为追求的目标。)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不懈实践,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谨慎专注,尊重规律,从不骄傲大意。)
2、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拓展探究
结合《庄子养生主》一文的第一段思考,文惠君所领悟的“养生之道”和庖丁的“解牛之道”有何相似之处?
(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拓展的教学资源)
拓展材料: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
注:①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养精神。②生,通“性”,天性。
参考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求取无限的知识,那是费力伤神的。既然这样还要追求知识的'渊博,那就难免陷入危险的境地了!做善事不必贪图名利,做恶事不要惹上刑戮之灾。顺应督脉自然中和之气作为打通经络的主要方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老人,可以享尽天年。
明确:庖丁的“解牛之道”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文惠君的“养生之道”是: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二者的相似之处是“顺应自然”。
(六)交流应用
1.交流学习中的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本文后还有哪些疑问。
2.让学生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3.读写结合,让学生结合《逍遥游》一文和本课的学习,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庄子这位历史名人写一段评语。(50字左右)
(七)收获时刻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八)课堂小结
1.总结本课内容。
2.总结并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