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位置》教案最新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8768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位置》教案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位置》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地图了解印度的位置特点。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特点,理解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增强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印度人口增长对资源、经济发展的影响。

(2)印度的地形特点

2.教学难点

人口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2.学生准备

准备好地理教材、地图册等学习用具,提前了解与印度相关的信息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国家地理一般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和环境问题四部分内容。在学习印度时,主要通过设计教学任务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到印度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人地协调、合理发展的观念。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自我展示,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凸显个性发展;通过自我诊断评价,发现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补充、完善,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探究,可以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角色体验,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中要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突出启发、引领作用,适时运用评价手段调控课堂,形成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合作。

采用读图分析、对比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前面我们学习亚洲分区,学生考虑亚洲分几个区?学生答。接着请同学看图片,发现什么问题呢?学生答:人多。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国家,寻找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可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求欲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印度不仅是文明古国,也是现代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国家,对印度有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承转过渡:印度是南亚大国,与中国山水相连,我们首先从位置、面积、人口等方面来了解。

任务1

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特点,知道印度是南亚大国。

(1)找一找,读一读:

①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10°N、北回归线和30°N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喜马拉雅山脉、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说说印度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找出印度所邻的国家,说说印度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特点。

②读一读教材上“南亚大国──印度”的阅读材料,说说印度的面积有什么特点?

(2)算一算:阅读“印度人口数量变化图”,计算说出:20xx年印度人口已达到多少亿?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目前印度的人口数量居世界第几位?为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采取了哪些人口政策?效果如何?

(4)议一议:根据教材32页活动材料,思考分析:印度众多的人口给资源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学习任务,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关键,是影响区域地理特征的重要因素。以地理位置为突破口,去认识、了解印度,便于学生形成空间位置概念。通过找位置、读一读、计算人口增长等活动,让学生得出印度是南亚大国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点拨。

(1)展示课件,强调印度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为后面的自然环境、粮食作物分布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2)找出印度的邻国,通过读图观察和出示数据强调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通过图表分析,让学生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特点,以及印度采取的人口政策及成效。让学生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是南亚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4)图片释疑,了解印度人口压力以及印度政府为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的人口政策。

(5)释疑解惑:印度众多的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印度人口众多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活动内容的前提下,教师点拨释疑。(6)总结归纳:印度是南亚大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其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居南亚首位,但过度增长的人口压力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承转过渡: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大自然馈赠给了印度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印度人民很早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任务2

从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认识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特征。

(1)找一找:

①找地形:在“南亚地形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②找河流:在“南亚地形图”上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河?

学生活动:学生先依据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其他小组完善补充。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利用多媒体课件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适时进行强调、释疑、总结和点拨。

(2)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三大地形区的分布。

(3)利用“印度地形图”强调恒河的相关知识,出示小资料让学生了解恒河及其对印度的影响。

(4)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1.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得失,尝试构建知识结构,教师选派1至2名学生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

2.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归纳成果,并加以整合,出示知识结构。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域:A.印度洋,B.阿拉伯海;国家:②巴基斯坦,⑤斯里兰卡。城市:⑥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课后小结

本节课包括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人口大国三个问题。人口问题和我国相似,易于理解。本节课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关键是树立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思想。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小组竞赛等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合作,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我也深深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应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乐学、易学。课堂活动的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要紧凑有序,利于调控,不要为了活动而搞活动,应该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的手段,把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

理一理第二人口大国海陆位置位置纬度位置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第二人口大国人口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位置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五第6~8题。

教学目标:

1.在经历把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点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明白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

2.在综合应用位置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点与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准确表示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发现同一行、同一列等特殊数对的特征。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资料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一)回顾旧知

1.教师谈话:这是我们昨日留给大家的一道利用数对涂色的练习题,你们都完成了吗?(PPT课件出示练习五第3题)

2.提问:题中小精灵说“(9,8)这个格已经涂好了”,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那里的“(9,8)”表示什么意思?

(2)你能在图中指出第9列吗?能指出第8行吗?

3.呈现涂色完成后的结果。(PPT课件演示)

(二)引入新课

1.教师谈话:动物园里有许多动物场馆,为了便于游客找到各个场馆的位置,绘制了下面的示意图。在这幅示意图里用必须大小的方格来统一距离,用格点(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来表示场馆。(PPT课件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2.质疑:在这幅示意图中,哪些是它的列?它的第1列在哪里?哪些是它的行?它的第1行在哪里?

3.揭示课题:这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数对与位置的知识。(板书:位置)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上的一道趣味练习,帮忙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既订正了上节课留下的作业练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进行比较和迁移。在引入新课时,直接利用例2的“动物园示意图”作为问题情境,帮忙学生理解示意图的实际作用和表现形式,并借助刚刚回顾过列、行概念的时机,引导学生顺势联想新情境下关于列、行的老问题,这其实就是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潜力和创新意识。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认识“动物园示意图”中的列与行,明确起点。

(1)观察比较:这幅“动物园示意图”和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涂色方格图有什么不同?(PPT课件演示)

(2)引导归纳(着重归纳以下几点)。

①示意图中每条竖线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竖条(列)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竖线看作列。(PPT课件演示)

②示意图中每条横线也都按顺序标上了数,而涂色方格图中是把每M行(行)小方格标上数,说明在示意图中是把每条横线看作行。(PPT课件演示)

③示意图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说明列的顺序还是从左往右,行的顺序还是从前往后。(PPT课件演示)

④涂色方格图中的每个小方格都能够用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示意图中每条竖线和横线都有一个交点,每个交点也能够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3)教师概括:透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示意图就是要我们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它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透过方格纸转化成了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透过比较“动物园示意图”与涂色方格图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分别与涂色方格图的列和行建立起联系,感受到方格纸上每条竖线和每条横线的交点都能用数对确定其位置,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又使学生明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含义,即把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2.理解数对表示的含义和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大门在方格纸上的位置。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

(3)呈现教材中用数对表示大门位置的情境。(PPT课件演示)

(4)结合情境交流反馈:这位小朋友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用数对(3,0)表示大门的位置。那里的“3”表示什么?“0”表示什么?为什么用数对(3,0)来表示?(PPT课件演示)

(5)归纳小结:大门的位置在第3列的起始行,也就是第0行,所以用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0”既是行的起点,也是列的起点。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

(1)引导:在方格纸上,第3列的起始行是大门,看一看在第3列的其他行有没有什么动物场馆呢?(PPT课件演示)

(2)提问:你能用数对表示熊猫馆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

(3)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4.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的位置。

(1)提问:我们已经用数对表示了大门和熊猫馆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PPT课件演示)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表示的?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针对各场馆所在位置的特点,让这些场馆分别承担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作用。首先以“大门”为例(其位置最具有本节课的特点,即起始位置),组织学生观察大门的位置,交流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中每个数的含义,既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明确“0”既是列的起点,又是行的起点。然后,指定熊猫馆(其位置与“大门”联系最为紧密,都是第3列,再由起始行之后往上数),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方格纸上怎样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又沟通特殊点与一般点的关系。最后,让学生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到达熟练应用的程度。

(二)应用延伸

1.根据给出的数对标出场馆的位置。

(1)在示意图中标出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的位置。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确定这些场馆的位置的?

2.看图讨论同列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看示意图,我们已经明白大门和熊猫馆都在第3列,你发现它们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2)这一列上还有许多其他的点,它们的列数都是3,但它们的行数没有确定,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上所有点的位置吗?〔能够用(3,a)、(3,y)表示〕

3.看图讨论同行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再看示意图,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2)这一行上同样也有许多点,它们的行数都是4,但列数不确定,你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对来表示这一行上所有点的位置呢?〔能够用(b,4)、(x,4)表示。〕

(3)猩猩馆(0,3)和狮虎山(4,3)在同一行吗?你是怎样决定的?

4.看图讨论行、列交换数对的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1)我们比较了猩猩馆和狮虎山的位置,再来比较猩猩馆和大门的位置,你发现它们的数对又有什么特点呢?

(2)讲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必须要按照规定先写列数,后写行数。如果把列数和行数的位置写反了,表示的实际位置也就不同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逆向进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应用,帮忙学生感悟数对与场馆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二是引导学生透过观察示意图比较一些特殊数对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究相应数对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1.第2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观察A、C点的数对以及B、D点的数对,体会图形特点和数对特点之间的联系。

2.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根据A、B、C、D、E各点的数对找到相应位置的?

(3)展示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

3.练习五第8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学校的位置为(0,0),方格图中每一格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00m,理解图书馆所在位置(4,3)的含义。

(2)学生自由选取一个建筑物进行描述,进行反馈。

(3)独立完成第(2)、(3)两问,指名回答,并组织全班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资料?

2.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归纳

1.学会了用数对表示位置。

(1)根据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2)根据给出的数对寻找点的位置。

2.找到了数对中数的特点跟位置变化之间的关系。

3.用数对描述建筑物的方位及行走路线。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7题。

2.课外作业:

(1)练习五第6题;

(2)阅读本单元“生活中的数学”;

(3)回顾本单元的学习资料,你有哪些收获?

《位置》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明确方位词语“左右“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位置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示谜底: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2、学生一边汇报想法一边做动作:左手压本,右手写字、右手敬礼、左手扶碗,右手拿筷子吃饭……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初步区分左右。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教师板书汉字:“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

2、教师借助PPT介绍“左、右”汉字的演变。

左和右,是两个象形字,就像两只伸出来的手形一样。后来,人们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工” 字,表示左手,意思是说左手可以辅助做工。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口”字,表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凡是在左手的一边就叫“左边”,在右手的一边就叫“右边”。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了解在文字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理解表示方位的词“左、右”。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事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在二维空间内利用“左、右”这两个方位词来确定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在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又说它在左边呢?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二) 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

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加深对左右的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 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 辨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说一说这两个标着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四)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的左边是( ),小鹿的右边是( )。

小鸭子的右边有( )。

小蛇的右边有( ),左边有( )。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 咪咪 甜甜 三毛 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 ),右边是( )。

三毛在( )的左边,在( )右边。

在视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在图中,把自己变成图中人物,在用自己的左右手进行辨认,这样的答案是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进入图中,依然用自己左右手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把左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对接,一方面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左右,同时学会用左右进行辨别。

五、全课总结

1、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2、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位置》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生认识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敏锐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多媒体演示小朋友在教室画画的场景

1围绕身体的某些部分,让学生初步认识左、右方位

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边做手势边解释)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左手)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提问: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男)和小红(女)是同桌,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坐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坐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评: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与右手以及小朋友之间的座位关系教学左、右,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 想想做做第1题。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注意叙述完整,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2选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3选横排里三个小朋友(与其他小朋友同向,位置如:A B C),请小朋友说一说B所处的位置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一会说B在左边,一会又说B在右边

说明:说B在右边是相对于A来说的,即B在A的右边;说B在左边,是相对于C来说的,即B在C的左边。因此我们在描述某一物体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说完整,它在谁的左边或它在谁的右边,而不能光说它在左边或右边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摆一摆。(想想做做第2题)

教师慢慢读题,学生跟着操作,摆好后同桌学生相互检查,帮助摆错位置的同学纠正。

2说一说。

(1)想想做做第3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由学生任选一物体,说说它的上、下、左、右各是什么。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物体的位置(即它在谁的左边,它在谁的右边,它在谁的上面,它在谁的下面)

(2)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法可以不同,说对就行

(3)让学生就教室里的某一位同学或某一个物体说一说所处的位置

[评: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后、上、下、左、右六个方位描述物体位置。由于学生所选的参照物不同,说法、摆法也不尽相同,教师对不同的说法、摆法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若学生有疑问应及时组织讨论予以解答,通过说说教室里某一个物体所处的位置,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与其他小朋友同向),2号站他的左边,3号站1号的右边,4号站3号的后面,5号站2号的前面,6号站3号的右边,7号站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举右手,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左手摸你的左耳等

[评: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评:在图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就此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评]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开始认识左与右,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理解 和掌握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并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98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