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编教案(实用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精编教案(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
一、 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第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并力图与高考接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基于此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二、 说目标
1、了解故事大意,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林冲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分析“风雪”这一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四、说教法
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本课我主要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
五、说学法
全程贯穿探究性学习方式,分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迁移运用,提高能力”三个层次。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以情激情,以诱达思,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学生对《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较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人物及绰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豹子头林冲,由此导入课文。从而为“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
(二)讲述故事,激发共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能让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读进去,况且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我想起暑假期间《新水浒传》热播,课下了解到学生有不少看过的,所以我在讲这课之前诱导他们,比较一下你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和林冲相关的剧情和教材中的相关情节有哪些不同,哪一种安排好,你们也当把导演进行点评设计。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对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主动地探究,从而为下面的故事情节的梳理奠定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环节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提供前题,同时同学们的讲述也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合作探究营造氛围,可谓一石三鸟!
(三)整体把握,理清情节
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旨在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精简概括的能力。要内容的能力,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作
二、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一)赏析人物,把握主旨。
在前面情节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小说精彩的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并且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你眼中的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课件投影小组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人们都称他林教头,上了梁山之后人都呼之“豹子头”,这个绰号展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课文选段中林冲的性格与其绰号名副其实吗?
3、你认为选段中林冲的性格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并说出理由。
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出对人物性格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追问,启发、引诱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另外赏析林冲时可引入鲁智深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效果能更好一些。
接下来教师继续进行诱导:当年金圣叹评论林冲,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如此能“忍”能“熬”的林教头,怎么也终于“忍”不住了呢?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小组讨论:
林冲从逆来顺受的林教头到奋起反抗的“豹子头”,性格从“忍”到“狠”, 触发点是什么?“狠”表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变化,为下个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教师小结后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共同讨论:
1、林冲由幻想安心服刑到奋起反抗,性格蜕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典型形象,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人物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且知道任何小说人物塑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反映社会,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去鉴赏小说。
(二)精读体味,重点赏析
教师诱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有人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写得最好的一回。写得好得益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得好得益于细节描写
课件投影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在文本中划出相关段落,独立完成之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让学生了解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下面是难点环境描写作用的突破:首先我认为学生对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能最感兴趣所以我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引导,于是我问他们:好好的草料厅,为什么塌了呢?林冲为什么掇石将庙门掩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主动走入文本去探寻,再给出一个关于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的简图,从而得出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既然学生已经进入风雪这一氛围,趁热打铁激发他们来探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我想问题会更好的解决。
教师小结:风雪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及进一步拓展环境描写的作用。
最后总结明确: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运用细节描写或环境烘托的手法。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写作技巧之后学会写作,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 施耐庵 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 《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赍发(jī) 喝彩(hè) 砧辱 模样(mú)
B、酒撰 调和(tiáo) 迤逦 朔风(shuò)
C、差拨(chāi) 彤云(tóng) 洗漱 央浼(měi)
D、提防(tí) 仓廒(áo) 吹撼 毡笠(zhān)
解析:
A、玷辱 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 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 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 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 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 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 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
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 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杀人,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 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 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3
一、说教材
首先,本文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这套语文教材,小说有两个单元(分别在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第五单元),第一册欣赏小说的重点是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第二册欣赏小说的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第一册的小说单元的学习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这篇课文是课外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及自如运用的重任。
再次,本文着重刻画人物性格的转变,同时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
因此,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1、能够复述课文的情节,
2、了解主人公林冲的性格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了小说,不少学生还看了电视剧《水浒传》,知道大概的故事情节,同时学习了《阿Q正传》、《项链》等3篇课文,应该能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我所教的这个班男生比较的多,男生具有争强好胜的个性,比如在网络游戏中,自己所练的人物想成为级别最高、装备最好的人物,看厚厚的玄幻武侠小说,具有一定的英雄情结,但对语文课兴趣一般,语言的表达和概括能力相对差一点。于是我的教学重点: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变化。难点: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这样,通过英雄林冲性格分析,知道林冲性格的两面性,健全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法与学法
学法: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是自读课文,而自读课文的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所以我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
教法: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学单元的整体效应,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自读课文四步教学法”:
一、回顾——同化学习目标,
二、合作——初步理解目标,
三、探究——深刻领会目标,
四、延展——促进目标运用。而教法与学法是辨证统一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面对恶势力时怎么办?我想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是屈从,要么是毫不妥协。屈从可能带来暂时的生存,但结果往往是耻辱的;相反,毫不妥协可能导致肉体的消灭,但表现出来的勇气,将让后人仰望。在阴森恐怖的山神庙,在风雪连天的草料场,面对高俅的紧逼,林冲是怎么选择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由金圣叹评点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目的:面对恶势力,重庆人打了漂亮仗,面对恶势力我们怎样选择,引起学生瞬间的思考,几百年前的林冲又是怎样的选择,设置悬念,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下面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自己面对恶势力与林冲面对恶势力时的态度又有何不同,应该怎样做。
(二)研读课文
(1)阅读课文,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依据:欣赏小说,先从故事情节入手,本单元的3篇讲读课文老师已经提供了范例,通过此环节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目标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自如运用的情况。
(2)复述课文的情节。
依据:我所教的这个班男生比较的多,语言的表达和概括能力相对差一点,因此,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
(体现了教法中的第一步:回顾——同化学习目标)
(3)精读课文,小组内探讨,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问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的,把小组的问题写在纸上。
依据: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
(体现了教法中的第二步:合作——初步理解目标)
(4)收集问题,汇总学生的问题,用投影仪放出来
依据:“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会合作与学会知识同等重要。可以使学生从多交角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问题收集上来后,发现学生的疑问围绕林冲这个人物身上,于是,我就把学生集中反映的几个问题写在纸上,用投影仪打出来,接着,我就让学生回忆讲读课文老师是如何分析人物,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采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然后采用圈、划、点的读书方法找出这些语句,对特别难的地方,老师适当的引导,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揣摩,理解林冲的性格。
解读完林冲,我让学生朗读结尾一段,体会林冲的冲天怨气。请学生上黑板用曲线图表示林冲性格的变化,总结林冲性格的变化:林冲就像经过火而涅槃的凤凰一样重生了。
(这样做是把学生合作的成果进行归纳,使之更有条理。体现了教法中的第三步:探究——深刻领会目标)
(5)随堂练习(检查合作探究的效果)
(6)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情节的复述,对课文中林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了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了人物性格的变化,这就是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思路去用心感受一下《水浒》中另外一个很有个性特点的人物——鲁达。(出示作业题)
感受鲁达:金圣叹评点鲁达:“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写粗鲁;论精细处,他也甚是精细。”
(体现了教法中的第四步:延展——促进目标运用)
教学后记:这是1篇自读课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4
一、说教材
我的课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16课),这是1篇特殊的课文。
首先,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位置特殊。高中语文教材有四个小说单元(高三册2单元,高四册1单元,高五册1单元共12篇课文),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已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而第五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小说的鉴赏”,这对学生阅读小说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从教材体系与大纲要求上看,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实际上是一个承前起后的单元,进行本单元教学时便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
其次,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特殊。第四册教材的小说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本单元所节选的4篇课文均选自我国明清时代著名的几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老残游记》、《醒世恒言》),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其创作总体呈现如下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
(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作流畅;
(4)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在创作上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小说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再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本课是该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的第十回,《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作者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技巧是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作重点领会。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林冲的思想性格发展变化分几个阶段及其变化的关键;分析“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小说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导”为主,从感觉人手,灵活运用评点法,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鉴赏和评价。它的具体要求是:综观全局,抓住关键,创设问题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索,在此基础上,据点作评,教师在关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评说点拨,启发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这种评定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是通过感受、点拨而产生顿悟,而不是教师塞给他们某种现成的结论,因而学生会为自己的不断发现和新解而欣慰不已,无形之中学习兴趣大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页、第7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使学生的思维之水常“鲜”常“活”,教师就必须在“导”字上下苦功夫,切不可居高临下,以自己的一知半解来堵塞学生的思维之泉。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要比学生站得更高、更远,避免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平面上;第二,要知己知彼,懂得学生的阅读心理并设法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一显身手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教学,我大胆地进行“问题导入,以导为主,读议结合”方法的尝试。
关于本课教学情景的创设的一点说明:我在上课前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而没有采用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其意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强烈的音乐节奏感驱使学生急于去领略英雄好汉们的悲剧故事。教学过程中还适时穿插入了录像片的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主人翁性格和成因的理解。
三、说学法
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曾记得去年在教学本文时,课堂上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山神庙中,林冲用一块“大石头”顶住了庙门,使陆虞侯等三人不得进庙,为林冲最终识破奸贼的险恶用心从而走上反抗的道路提供了契机,可是林冲一个人“掇”得动一块大石头吗?怎么陆虞侯三人却推不开呢?这个细节真实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我也一时乱了分寸。因为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小说嘛,无巧不成书,情急之中,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诗:“竹外桃红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说道:“苏轼为什么非写成‘春江水暖鸭先知’不可呢?难道‘鹅’就不能够先知吗?小说和诗歌一样都是文艺作品,阅读文学作品是不能死抠的。”听了我的解释后,有的同学笑了,可不少的同学脸上仍旧带着疑问、困惑。我的解释为什么不能使学生信服呢?为了彻底地解开这个疑团,我想不如在课堂上主动地把“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含“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个层面。认知过程沿“感觉——思维——知识”一线走;情感过程沿“感受——情绪——意志”一线走,二者在学习过程中缺一不可。组织教学时,我认为不妨让学生先睹为快,教师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享受”文本。因为只有当学生与阅读文本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而只有当学生感受的触角一直深入到与作家的感受触角相交时,才有可能进入认知的阶段。所以学生的自主感受是极其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的前提。为此,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提炼课文的情节或就作品某方面写一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堂上应力避学生一看就“懂”、一“懂”兴趣就无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突破口,设计好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时,我从释题开始,提出“文题中‘风雪’仅仅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环境吗?”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问题,以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语句的观注。这一步就称之为“释题生疑”。第二步则叫“趁热打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张志公语)我让学生把课文情节理清楚之后,再进行重点问题的讨论。在让学生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时,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如果用不足20字概括呢?如果用4个字概括呢?有意识地插入语言表达的训练。然后教师点拨小结:概括故事情节要注意三点(1)准确;(2)顺畅;(2)简练。出示情节发展的脉络图和对联(演示),结束这一步教学。
接下去是进行课文难点问题的讨论。实施这一步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的回答”——把结论先塞给学生,使学生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教师所定的框框里。这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设计出一两个“出其意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我把教学中的那个“困惑”在这个时候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看法,以此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并适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找出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课文中有六处写到风雪)再组织学生逐一讨论分析,小结后明确: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等。课后可结合文中十二次提到“花枪”的有关语句让学生自行作分析。
为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变化的理解,把握“风雪”的特点以及对情节、人物的作用,我在重点问题讨论时插入影视片段欣赏,以加深直观效果。
课堂总结这一步我以板书形式来呈现。
最后说一说作业的布置。题目有两个:
(1)人物绰号考证:《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记录着人物的性格,并且各自都有一段来历,引导学生考证,以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2)人物分类点评:自己确定标准,将小说的人物分成若干类别,撰文点评,以文解文。我的意图是学生课内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外可通过上述活动促发其自读《水浒传》原著,开展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训练,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