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9897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实用3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需和谐相处才能良性进展的观点,激发同学宠爱自然进而熟识和了解自然的热忱。

2、理解并把握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一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精确严谨、生动漂亮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长,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学问。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漂亮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基于这一点,老师宜引导同学接受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小组合作争辩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学校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同学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忱和学习爱好。

4、涵泳品尝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长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学问,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学问,便于把课堂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气。

教具预备

多媒体。

第一课时内容说明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挨次;探究局部说明挨次,学习说明的技巧。

其次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分钟)

师:咱们广东由于地理缘由,四季的界限不是很分明,老师想考考大家的才智,看同学们能不能依据几幅图片识别它们分别是什么季节。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挨次打乱)图片分两张呈现绿油油的菜花,冬雪点缀的梅花(一组),夏日的荷花,红红的秋枫。(一组)

生:七嘴八舌一下子就明确了。

师:请大家回顾第一节课所学的有关科学学问想一想,这些与气候有着亲热关系的自然现象,我们叫做什么?生:物候现象。

二、从标题入手进行重点讲解(3分钟)

师:很好!我们已经明确物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细心地发觉竺可桢写这篇文章时并不是用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标题,是什么标题呢?

生:(反应不快)

可以打开课本查找答案。

生: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师:为什么这样改呢?

一生:吸引读者。

一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一生:还用了比方的手法

师再关怀同学进一步理解以上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师:语言是人们沟通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我们学习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物候现象就像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这样的比方就更形象,读者阅读起来就更有爱好了。那么,在课文中有哪些段落也有这样形象说明的特点呢?生找出是第一二段。

三、揣摩语言,体会一二段生动漂亮的语言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⑴同学齐读1、2段。(2分钟)⑵老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同学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大屏幕显示,老师朗读)(3分钟)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

同学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⑶精读1、2段,分四人学习小组争辩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争辩3~5分钟)

同学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老师应以鼓舞为主。(5分钟)

生1:“糊涂、溶化、萌发、开放”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师:比较好,只是“开放”这个词不太好,花儿是一下子全部开放了吗?

生:“次第”一个接一个。

师:那这些词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呢?生:生气勃勃。

连续沟通。

生2:“酷热”和“孕育”两个词写出了夏天的特点。

师:写出了什么特点?

这里消逝了困难,老师引导:“孕育”一词是什么用法?生:拟人。把夏天比作母亲。

师:是啊,母亲十月怀胎是为胎儿储存能量和养分,以利于孩子诞生后健康正常地成长。

生:那这里就写出了夏天为秋天果实的成熟储存阳光、水分等能量,这反映了夏天的力气。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还好在写秋天的特点上。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精确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头唱歌……”。

师:对!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夫操劳,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2、师总结:同学们的分析很到位。这两段文字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亲热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猛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师过渡与连接: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的说明文,运用生动形象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下面就以小组单位来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找得又快又准。(为了节约时间就限定在第十一、十二课)4、小组合作共同查找(2分钟)

5、全班沟通:(3分钟)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师:很精确!那么这里的生动描写是为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呢?

生:桥的外形美观。

全班齐读一遍,共同温习。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家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适的气。”

全班齐读,一起体会语言这美。

四、引导同学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1、过渡:看来大家对以上这种写法理解得不错,但是不是真的把握了呢?老师还要进一步考考大家。下面是一段关于“燕子”的说明,文字简洁,平实。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作文原来完成改写训练。要求:

⑴可以在大屏幕所显示的三段文字中任选一段作为改写内容。

⑵用语要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⑶字数在100字左右即可。

⑷5分钟内完成。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获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擅长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觉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2、同学构思写作。

3、组内沟通,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1篇在全班沟通。

4、全班沟通:(5~8分钟)

第一组:推选出来的是王培焦同学的,自己邀请另一个同学帮他读:

燕子是益鸟,身上披着乌黑的羽毛,腹部却是雪白的绒毛。一双敏锐的眼睛加上尖尖的小嘴,它的捕获力气假如不知道貌岸然的可能很难信任,一天能捕获大约8000多只害虫,只要确认捕获目标,看准时机,“嗖”的一声,猎物就叼在了嘴里。

其次组(徐志添同学):略

第三组:(孙家谦同学,请老师帮忙读。老师顺便幽默了两句,活跃了气氛)标题“课堂训练飞”:燕子身披黑色燕尾服,在睛天万里无云之空自由飞行,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小而惹眼,快而不乱,美丽的蓝天正是有了燕子才显得有艺术之美。(掌声响起)第四组:未完成。

第五组:(高夕睛同学,自己读)燕子开放双翅,大胆地向远方飞去。速度像风一样的快,“嗖嗖”地永不停息挥舞着翅膀,早上还在杭州的西湖,穿过翠绿柳荫,越过飘浮的白云,晚上就到了海南的三亚,在蓝天的陪衬下,燕子的展翅高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六组:略

老师小结:可见,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平实的语言或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是丰富的,用法是灵敏的。但无心积累与运用的人是无法把握语言的。希望同学们能做有心人,把握祖国的语言。

五、总结与回顾

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我们走进物候世界的爱好,那么联系上节课,

我们回顾一下大家了解了哪些有关物候的学问呢?师生一起:(老师引,同学填空)本文是1篇事理说明文,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好玩味。全文接受规律挨次说明,思路清晰明白:描述物候现象──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阐述争论意义。

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熟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1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其实,物候学问不仅在竺可桢的文章里,它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蜻蜓低飞就会有雨来,等等。所以,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宠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沟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候学问。

六、下课

教学后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按照要求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入一:视频

春季景象(春季画面中可出现渐渐融化的积雪、竞相开放的桃花、新吐绿芽的柳枝、匆匆筑巢的燕子等)夏季景象(可出现亭亭玉立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蜻蜓、振翅高歌的蝉等) 秋季景象(翻飞的黄叶,怒放的菊花、如火的枫叶等)冬季景象(呼啸的北风、枯树、飘飞的大雪)

提问:刚才这段图像分别展现了哪些季节的景像?你是依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后,顺势新课的学习。

屏示:大自然的语言

引入二:电脑多媒体

(视频播放一段以花为主图像,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在画面依次出现下列诗句,待学生填空后,再用鼠标点击括号处,再显示出红色字体标注的答案。)

1、完成下列诗句填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设问:上述诗句分别是写哪个季节的?你从诗句中哪些意象中推断出来的?从中你有何体会?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引入三:视频

播放竺可桢资料片:建议片中可从浙江大学校园风光播映,并依次出现浙大校园中的竺的铜塑像,然后逐次出现有关反映竺可桢的生活、科研及其学术著作组成的资料片(更多照片资料请查看《浙江大学百年发展史》人物篇中“竺可桢”栏目)

在播放过程中,可渐次将下列竺可桢简介滚动显示:

竺可桢(1890~1974)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引入四:故事引入

请学生齐背王之涣《凉州词》

教师谈话:同学们可知道,有位科学家却认为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的“河”字应为“沙”字,并用翔实的资料对其进行科学的考证,得到学术界的推重;此外,这位科学家还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校正了古诗存在的一些错误,这位科学家就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著名科学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学习目的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自主预习案

1.关于作者

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

物候:

物候学:

农谚:

课内探究案

(一)读课文

1.文章结构:

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lO段):

第四部分(第11~12段):

(二)品课文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三)悟课文

1.读一读

文章是如何体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课内探究案

2.悟一悟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主题归纳:

3.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的特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拓展检测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3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概括两段的主要内答。

2.第一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4.第一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5.第二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6.选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试各举一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9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