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劝学》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69897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劝学》教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劝学1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1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

1.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全部“练习”,并当堂讨论。

2.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1]

劝学2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1、实词:已、中、疾、彰、假、水、绝、兴、

2、虚词:之、而、乎、于、焉、无以

学习难点:判断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字词句翻译、理解背诵

预习导学:

一、文本链接

1、 荀子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    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同孟子成为对立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1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    的意思。所以题意是“     人们勤奋学习”。

二、基础知识

1.字音掌握

木直中(     )绳   虽有槁暴(     )  参省(     )   锲(   )而不舍     须臾(     )    驽(      )马          假舆(       )马

镂(     )           跬(    )步         螯(   )           蛟(      )龙        跂(    )      朽木不折(     )

2.解释下列实词和虚词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而绝江河                                 无以至千里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归纳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

4、找出词类活用并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译古今异义词

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一词多义

①于    青,取之于蓝                         ②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青于蓝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而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

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

通过以上句子总结“而”的用法,并将课文中其它带“而”的句子找出来,判断它们的用法。

④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找出本文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定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2、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

3、掌握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4、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及语言特色

学法指导:诵读、默写、翻译

预习指导:

一、理清文脉:                        学习的意义:

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态度: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① 自主预答:

②课堂整合: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①自主预答:

②课堂整合:

3、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的?请结合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①自主预答:

② 课堂整合:

三、背诵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2、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          ,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             ,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      。        ,              ;              ,             。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                 ;锲而不舍,            。                ,              ,              ,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四、翻译句子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蓼(liǎo)蓝  靛(diàn)青  其曲中(zhǒng)规  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  埃(āi)土  金就砺(lì)  骐骥(jì)

c.跬(kuǐ)步  舆(yú)马  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  须臾(yú) 句读(doù)  参(cēn)省乎己

2、 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 . 假 ( 借助,利用 ) 舟楫者    狐假 ( 借助,利用 ) 虎威  不假 ( 借助 ) 思索

b . 冰,水为 ( 做,凝成 ) 之     行将为 ( 被 ) 人所并     为 ( 为了 ) 之奈何c . 非利足也,而致 ( 达到 ) 千里  专心致 ( 尽,极 ) 志  闲情逸致 ( 兴致,情趣 )

d . 劝 ( 劝勉,鼓励 ) 学    劝 ( 用道理打动人 ) 导  劝 ( 劝说,阻止 ) 架

3、 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  )

a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 . 善假于物也 / 于是余有叹焉 / 青取之于蓝

c .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不如登高之博见

6 . 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     )

a . 善假于物也。     b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 蚓无爪牙之利     d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 . 选出下面各句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 . 达到 隔断 猛烈 功劳        b . 得到 渡过 大 成绩

c . 得到 断绝 快 功绩          d . 达到 横渡 强 成功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露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           跬:一步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忽略

六、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劝学的名言:

2、 阅读并翻译: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 :

这则短文启示人们:

3. 课外美文赏读:      劝学篇第一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

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

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虫,忘记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会自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腾空飞起,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生存。《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喂养七只幼鸟也能有条不紊。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正人君子的意志必须始终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滋润,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也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尚书》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长期积累才能深入探究出其中的奥秘,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毕业,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

能够完美于他的七尺之驱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

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远离现实;《春秋》简略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那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只有学习礼仪才能做到。就像提起皮袍的领子,用五指梳理皮毛一样顺理成章。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办事情,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矛舂黍米,用锥子扎铜壶一样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崇尚礼仪,即使不太透彻,也算是礼仪之士;不尚礼仪,即使聪颖善辩,也不过是一介散漫不羁的书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答理;前来传播不合礼法之事,别去追问;在你面前评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参与;态度野蛮的,别与他争执。所以,一定要是合乎道的标准,才给予礼遇;不按道的标准,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有明显感应的人,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极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只顾滔滔不绝长谈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感激的。”说的就是这回事。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从千里之外驾驭车马只差半步却停下了,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各类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小人才犯的低级错误。涂巷之人中间好的少,坏的多,像桀、纣、拓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我们已经知道了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要常用朗读和训释去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用寻师访友来把握,从而达到排除所有干扰去潜心修炼。使眼不再看不该看的、耳不再听不该听的,嘴不再说不该说的,心不再想不该想的,以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一门心思就只想着如何造福天下。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你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你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你的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变。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变,那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到那时上天会为你显现它的光明,大地会为你显现它的广阔,君子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自身德行的完美了。

《劝学》教学设计3

一。知识要点

1.关于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礼法的作用。

2.荀子散文的特色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3.关于《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4.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5.课文写法借鉴

比喻论证最为突出,它能使论述的语言生动、鲜明,并能增加论证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二。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绳

③使之然( )也

④声非加疾( )也

⑤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⑧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⑨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

2.写出下列句子中红字的通假字,并掌握它们。

①虽有( )槁暴( )

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 )非异也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

之 ┫②冰,水为之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①取之于蓝

于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则 ┏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翻译下列句子,并了解这些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用法的特点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⑦兴:兴起。⑧备:具备。⑨舍:停下。

2、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3、

之①代词,它。②代词,它。③助词,的。④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于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介词,向。

而①连词,可是。②连词,而且。 ③连词,并且。 ④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不译。⑤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

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

4.

①从蓝草提取它,可是比蓝草颜色深。

②木材取直合乎墨线,弯曲它把它做成车轮。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能到地上吃尘土,到地下喝泉水。

读书给了我们什么

高一(7)班 田然

美丽是什么?丑陋又是什么?你不用冥思苦索,去读读书吧!冰心会告诉你,那个坐在简陋小屋中一边看护生病母亲一边细心地一块一块地掏着橘肉的小姑娘就是美丽。契诃夫会告诉你,那个身穿新军大衣,提着小包表面威风却连只小狗都奈何不了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丑陋。美丽在雨果的笔下还是那个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而奋力保护心上人的"敲钟怪物"。丑陋在金庸江湖中还是那个外表仁道,暗中断腿设计、为成为天下第一而不惜自我残肢体的"君子剑"岳不群。

瞬间是什么,永恒又是什么:你想把瞬间化作永恒吗?去读读书吧!镇关西这个大恶人,鲁提辖只用三拳就结果了他:第一拳打他个口斜鼻歪;第二拳打他个乌珠迸出;第三拳打他个落花流水。真是拳拳大快人心,这一瞬间被施耐庵化为了正义的永恒。我们用儿童特有的狡猾的目光盯着蔡老师那将落未落的教鞭,这一个微妙的瞬间被魏巍化为了慈爱的永恒。当张翠山得知大哥是妻子当年莽撞所害,一面是自己最敬重的大哥,一面是自己最恩爱的妻子,最终选择自杀来向大哥谢罪的悲壮瞬间,被金庸化为了侠义的永恒。

古往是什么?今来又是什么?你不必为自己无法同时身处古代与现代而烦忧。去读读书吧!你可以伴公子重耳一同经历难苦,看他如何从一个公子哥成长为一个明君。你也可以鉴证苦心人天不负的勾践如何卧薪尝胆而终成大事。你更可以与陈胜、吴广一道谋事反秦,呐喊出"等死,死国可乎?"立下鸿鹄之志。

我想这就是读书可以带给你的东西:它教会你如何去评价身边的美与丑。告诉你不是所有外表华丽的事物就值得我们去赏欣;相反,一些不被我们看好的,甚至曾经是我们避而远之的人或物,倒是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的。下次,你在灼热的马路上见到正在工作的清洁工人,你还会远远避开吗?于是,你感到书给了你品德与思想。

书还记录下了忘记的每一个瞬间,把它们化为永恒,它们就像是一张张幻灯片深深印之你的脑中。下次,当你想要形容自己多年的恩师,你的脑海中不会映出那条教鞭吗?于是,你知道书给了你许多多彩的画面。

书从一个世纪传入另一个世纪,它记下了历史,传播的却是精神与力量。它以古老却又鲜活的事实泽被后世。下次,当你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想起那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名句吗,于是,你懂得读书给了你勇气与力量。

去读书,从书中得到平时你得不到的东西。为了丰富自己而去读书吧!

[评语]

读书给了我们什么?这发人深思之问多么不易回答啊!然而读罢田然同学的这篇随笔作文,你会为他从书中采撷的珍珠而感叹不已。书给了他那么多启悟乃至品德与思想,他是多么可爱的小书虫啊,非痴迷于读书,怎能有这般感受与思考!当然,从文中也可以看出他读了许多书,而且对这些书的内容理解、掌握得那么好。材料来自读书,灵感来自读书,读书之用大矣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26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