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彩4篇】
【导言】此例“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彩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P46、47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计算器;倒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揭示课题。
a.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最大的8位数是几吗?比它多1的数是几?(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0000 0000与1亿)
b.揭示课题:一亿到底有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一亿有多大
2.认定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能从不同角度感受一亿的大小,能以具体的实物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
二、预习反馈,交流展示
1.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教师故事引入: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名叫一休,他绝顶聪明,家喻户晓。有一年闹旱灾,好几个月都没有下雨,一休知道后,非常着急,带领老百姓开沟引渠,费劲周折才把很远地方的水引到当地,让老百姓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灾区的人民非常感激一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一休的画像,有个大将军知道后,非常嫉妒。他满心想惩罚一休,但是又害怕老百姓在背后说闲话,于是就想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他召见一休,对一休说:“你在灾区救了那么多的老百姓,将军我每个月奖赏你1亿粒大米吧。”刚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可是一休却十分感激大将军,连连道谢。
过渡:如果你在场也会嘲笑一休吗?你觉得1亿粒大米是很重还是很轻?
学生猜想
谈话:我们真的去一粒一粒的数出1亿粒米,再去称一称吗?有什么好办法能巧妙的推算出1亿粒大米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预设a先数出100粒大米再称出重量,进行推算;预设b先称出10克大米,再除以大米的粒数,最后乘1亿,算出1亿粒大米的重量)
2.明确小组学习任务与要求:
谈话: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已经称出了100粒大
米约重2克,下面请小组长带着组员核对交流“预习作业”的2-3题。我们要比一比哪一组最会合作?
3.小组长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第2-3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建构模型
1.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2题: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推算结果?(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
2.适时练习,深化认识。
过渡:我们知道这1亿粒大米约重200万克,这么大的数字我们也想象不出来,如果我们折算一下,你看得就更清楚了!
点击出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A.出示:如果每人一天吃大米400克, 200 0000克的大米够一个人吃多少天?合多少年?(每年按365天计算)
200 0000 ÷400=5000(天)
5000÷365≈14(年)
过渡:14年的是什么概念呢?大家数一数14年后你大学是否毕业了?点击直观展示。
B.过渡:我们现在从日本回到国内,我们知道全中国人口至少13亿,如果每人节约1粒米,照这样计算能节约多少克的米?怎么计算。(13×200 0000= 2600 0000克)
C.出示一个盛米的口袋:这个口袋是市场上一般用的盛米口袋,(每袋装米2 5000克)这一亿粒米装在这样的口袋里,能装多少袋呢?让学生猜想后再用计算器计算。展示(口袋、卡车)
D.如果每人每天吃400克大米,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呢?(学生计算)
2600 0000÷400=6 5000(天)
6 5000÷365≈178(年)
过渡:知道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3.全班交流“预习作业”的第3题:
过渡:大将军在第一回合没有捞到便宜,又生一计,故意刁难地说:一休,你就这样数1、2、3、4、……一直数到1亿粒大米,你能答出将用多长的时间吗?如果你能答出来,我另外奖赏你一大笔钱,否则我就惩罚你!!这下可难住了一休,哪个同学愿意出手相助?你打算怎么帮?
点击出示活动主题二。
谈话: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数一数,看看数到10粒,要几秒中(重复三次求出平均值为9秒)?
请同学汇报推算的结果。指名学生回答。
过渡:9千万秒,这段时间长吗?这么长的时间用秒作单位我们不容易具体感知,你认为应该采用哪个时间单位更合适呢?(预设学生回答:年)
怎样换算成多少年呢?指明学生回答。
小结:看了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是按照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计算的,实际上我们每天只工作八小时,如果这样的`话,要数9年了。
四、矫正反馈,迁移升华
1.对比辨别,找寻推算规律。
2.课堂练习:推算1亿枚一元硬币摞成的高度。
情境过渡:大将军两次刁难都没有难倒一休,只好给一休又发大米又发奖金,在发奖金时,大将军又生一计:一休你知道这样的一亿枚硬币摞在一起一共能有多高吗?如果你答不出来就请你在我这儿做一年的苦工。
教师谈话:课前大家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了吗?多问几个学生得出平均值。(10枚一元的硬币大约是2厘米,那你能用刚才总结的规律快速推算出1亿枚硬币摞起来的高度吗?下面请同学们赶快行动,再给一休出招。
指名学生反馈。
谈话:对于这个长度,大家都会感觉到很长,但究竟有多长可能还感受不深。我们把这个单位换算一下,看一看。点击出示。
对于换算好的这个数据大家可能还没有感觉,请看大屏幕。点击与学校附近的东方海逸豪园楼层、学校操场、珠峰比较。
2.读一读下面的信息,再次感知。
A.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绕地球的赤道3圈半。(地球赤道有4000 0000米)
B.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每月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树木200万棵。
C.1亿张纸叠在一起,约有1 0000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米)还要高。
D.中国移动20xx年6月底的财务公布平均每天净赚1亿元。
E.新明日报20xx年2月26日电,爆发禽流感的亚洲迄今已杀鸡1亿多只。
F.1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四辆大型运水车。
五、评价反思,加油充电
1.教师追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方法都是先测量少一些的数量,再进行推算。
2.布置课后研究作业:
课外活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关于“1亿”的研究主题,进行活动并填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活动
一、作业错例评讲
1、练习与测试的第19页的第3题。学生的错误主要是:获得三等奖的比一、二等奖的总人数少10人。用24-10来求获得三等奖的人数,没有理解清楚三等奖是和谁比。
2、练习与测试的第19页的'第5(2)题。很多学生在读题理解题意方面很薄弱,读题时注意力不集中。
3、三步混合运算时很多学生计算时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符号,数字抄错,运算顺序出错。
二、针对练习
1、练习四的第1题。练习前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别计算。(计算时要教育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练习四的第2题。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直接进行判断,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练习四的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又可以根据什么运算律改变运算顺序。
4、练习四的第5题。学生先独立计算,计算后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每组中各题的运算顺序。最后,可以适当三步混合运算时要注意的问题,以使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
5、练习四的第6题。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具有共性的错误,并加以分析,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三、全课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
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能把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3、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数据的能力和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渗透初步的统计和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图表,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图表。
2、引导学生填写,感知数据的。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2、教学难点:把不完整的统计表或统计图补充完整。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画有例1学生分布图的挂图或小黑板1块、画有例1统计表框的小黑板1块、画有方格的小黑板2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结合时事,根据当前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的有关数据,引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调查统计一些事物的数目,这些事物的数目通常叫做数据(板书“数据”一词)。数据往往都是从生活实际中,通过认真的调查核实,一个一个地数出来的,是国家进行进一步统计、汇总,进而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的原始依据,必须真实。而数据因为直接来自生活,往往比较零乱,没有次序,显示不清主次多少。为了把调查结果表示得更清楚明了,就需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简单的数据”(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学生分布的挂图或小黑板。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哪道巷有这班学生,很形象,很直观。
(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统计表的作用。)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每道巷分别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哪道巷住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先逐街、逐巷数出人数。记住
问题。再进行比较,回答出问题。
3、教师指出:只看图不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我们先数一数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在图上标注上数字。数出的各街各巷的同学数,就叫做数据。(渗透特点:来自生活实际,是真实的。)
启发学生:这些数据真实可信,但是比较零乱。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数据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使别人不用再看图,就能一眼看出各街各巷住了多少学生,全班一共有多少学生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讨论结果可能多种多样,只
要有道理,就应加以肯定。从中再选出统计表的。)
教师:以上各方法实际上都是对数据进行。
我们先用画表的方法进行。出示下表(空表框)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第二栏起,逐一写街巷名。
5、组织学生根据原始图填写,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学生填写书上第23页的不完整统计表。然后问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6、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投影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填写,使学生感知数据的统计。)
7、认识条形统计图。
有时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也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条形统计图是用长方形来表示数据的。
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可以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标注时相邻街巷名称间要空一格,以求容易区别和美观。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课本第24页上部的'条形统计图。
8、看条形统计图,回答课本第24页五个问题。
(直观观察简单统计图,感知数据的作用,通过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美。)
9、反馈练习:在教师带领下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教师先出示原题,指导学生弄清题意后,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
问:每一小格代表几米?小芳的成绩是多少米?应该涂几个小格?确定14个小格怎样确定较好?(找出15所对应的高度,向下数1格即可,不必从1数。)
其他同学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确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同桌间互相检查涂色是否准确。然后组织学生据条形统计图回答书中问题。
(由于条形统计图是新接触,学生涂色有困难,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教学时教师的引导示范不能太少。练习时,教师要先示范,后放开由学生自己完成。)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六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
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六第3题。
提示:先统一单位,并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
引导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数据,怎样数据,还学习了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
六、布置作业
1、练习六第2、4题。(要求学生亲自去调查各班人数,独立完成。)
2、活动性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日时间进行专项公益劳动(如擦玻璃),分别记录每人擦的块数,然后把小组擦玻璃的情况制成统计表。要求统计表中能反映出每个人擦的块数和小组擦的总块数。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第四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教具准备: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媒体演示复习题
15×8÷6 29+34-21 72÷8×6 64-56+58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二、教学实施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3)师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元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三、达标测评: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 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混合运算P10-12例4、例5。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 重 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 具:挂图
教学教程:
一、 复习24点游戏,引入新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二、 学习新课
1. 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 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 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 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 练习P11做一做。
3. 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 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270÷30=9(名)180÷30=6(名)9 — 6=3(名)270÷30—180÷30= 9 – 6=3(名)270 – 180=90(位)90÷30 =3(名)(270 – 180)÷30=90÷30=3(名)答:下午要比上午多派3名保洁员。 例5、先说出各题运算顺序,再计算
1. 42+6×(12 – 4)=
2. 42+6×12 – 4=
总结四则运算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5、教学过程
i. 导入
1、 出示口算卡片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如果要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习的含有0的减法只说了任何数减0得任何数,但如果是0减任何数还得任何数吗?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 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28+570÷3×2 112-47×2
ii. 教学实施
1、 回忆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 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 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2、 质疑
(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2) 引发思考
(3) 小组交流
(4) 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3、 拓展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 分组探究
(3) 交流反馈
iii 课堂作业设计
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iv. 思维训练
巧算
3300÷25= 1320×500÷250
v.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