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项羽之死》精编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6043

【导言】此例“《项羽之死》精编教案【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1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2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 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1篇“人物短评”。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英雄末路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儿女情长

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 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自负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知耻近乎勇。 ③ “笑” 高傲、自负。 ④ 赠马 重义

(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 赐头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结: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项羽之死》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30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教案【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30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1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