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2891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实用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一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即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数以亿万计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以后会进一步地寻找机会发挥这种学习的能力,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当然,这种成就感应是适应的,过强或过低都不好,因为急于求成和不想作为都是不好的。

学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行为等。动机有多种多样,除学习动机之外,还有其他动机。否则,为什么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却喜欢看电视,或做一些与学校学习无关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是去提高动机本身,而是去发现、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参加到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去。

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有良好与不良之分。有的学生会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经常综合整理所学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二篇】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了系统的培养体系,明确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哪些良好习惯等等。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教会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自己做自己会做的事是光荣的,自己学会自己不会做的事更是值得称道的。又如《爱护我们的鼻子》《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教会他们懂得爱护鼻子眼睛,保护鼻子、科学合理用眼等良好习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排中也融入了大量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如《脑筋急转弯》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遇到问题要周密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周密思考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难题。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在不同的年级分别出现了认识自己、了解真正的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等不同目标的教学内容,而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也从自我认识到与他人的看法相结合等等。小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镜子里的我》一课明确提出人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就是逐渐认识自己。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有多高、多重,是胖是瘦,有哪些特长、爱好,有哪些优点、缺点等等。四年级教材中《老师眼里的我》《我是什么样的人》更进一步提出了认识自己的目标,从别人眼中审视自己,从活动中观察自己,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高矮胖瘦的变化,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和特长。在五、六年级教材中《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正确认识自己》等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学生认识自己的程度,提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自我意识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行为能力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编排中,构建了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从自己事情自己做到小困难的自我克服解决,从好习惯的养成到好方法的培养锻炼,从控制情绪到超越嫉妒,从情绪控制到烦恼释放、情绪正确表达等等,既体现了应有的健康心理要求,更体现了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与行为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三年级教材中有《相信自己一定行》,四、五、六年级教材中有《超越嫉妒》《我不生气》《放飞烦恼》《正确表达情绪》《欣赏自己》《做情绪的主人》等一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会控制情绪,恰当表达情绪就会发挥情绪的人际交流积极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正确处理嫉妒,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尽的好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效率,最后超越对手,走向胜利。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心理意志品质训练,让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得以形成、巩固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来的作用远不止上述讲到的几个方面,但究其重点来讲,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准确地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特性,锻炼出强大的意志品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其精髓所在,贯穿于一至六年级的教育教学始终。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三篇】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出现了诸如厌学、任性、焦虑、抑郁等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处于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受到不良影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扭曲的人格。人格的力量是一个人在社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就会多一份机遇,成功往往会光顾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不但需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情商比智商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承受得住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纵是满腹经纶,也难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孟子说得好“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农村小学生的年轻父母外出务工成为新常态。本人任教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的人数已超过学生总数的一半。而随着留守儿童的增多,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导致亲情的缺失。而且留守儿童由于平常在家是由祖父母管教,隔代教育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孩子的任性和骄纵。

(二)学校因素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职业也不过是谋生的手段而已,教师职业已经缺乏吸引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大学,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不愿从事教师职业。农村小学由于受条件限制,缺乏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体不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很难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家庭因素

家长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方法,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孩子做错事,有的是责备,缺少的是平等的对话和思想的交流,没有与孩子平静地分析错误原因,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四)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网络时代信息瞬息万变,各种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些学生经常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甚至家长叫吃饭,催促做作业,也无动于衷。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针对小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抓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熏陶感染学生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冯恩洪先生也曾经说过“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这句话生动地阐述什么是环境育人。因此,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搞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中的每一栋建筑物、每一棵树木、每一片草地都应该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无声的教育。干净漂亮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一种赏心悦目之感,熏陶感染着学生,丰富净化着学生的灵魂,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启迪教育学生

为了更好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要善于利用语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考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死,来到你身边,你会怎样做?”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单纯而多样的,很多同学都说会把自己最好吃的东西、最美的衣服、最好玩的玩具等送给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接着,我又进一步提出:“假如她从此就长期住在你们家里,你还会这样做吗?”这一问题一出,刚刚还踊跃发言的学生就马上不吱声了,原因在于这班上的学生多为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对他们无疑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最后,我就以培养同情心、学会分享、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样就起到了很多的心理暗示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充分尊重学困生,点燃希望灯火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各有特点,外向内向,好动好静,各种性格都存在,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强求一个文静的孩子变得活泼好动,也不能奢望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文静乖巧。我们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有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教师应该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偏爱优学生,而歧视学困生。要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平等的氛围,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同时,对学困生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不仅从提高学习成绩方面下功夫,而且要和他们深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扭转他们的自卑心理,教给他们学习的科学方法,转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缩小与优秀生的差距。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课堂提问时,不能总是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把学困生放在一边不理,要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困生希望的灯火。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尊,得到别人的肯定是人的天性,学困生也不例外。一句鼓励的话语比起十句批评更能唤起学困生的自尊,更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潜力。去年,我接手班主任的班级,有一名学生,调皮捣蛋,无心上课,经常搞恶作剧,影响了课堂教学。经过与他深入谈心,我找到该生无心学习的原因,主要是在他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争吵,后来离婚。父母离婚后,他由父亲抚养,而他的父亲离婚后经常赌博,不太管他。家庭环境导致他形成了无心学习的坏习惯。他因为有时在课堂上搞恶作剧,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时间一长,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了解到原因后,我帮助他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并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以后每当他取得一点小成绩,获得一点小进步时,我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鼓起学习的勇气。还安排班上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热心助人的学生当他的同桌,帮助辅导他提高学习成绩。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和帮扶,他有了很大转变,课堂上不再搞恶作剧,人际关系也有了很大改善,在各个方面都获得了较大进步。

(四)开展“美德银行”活动,助推人格养成

美德缺失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当前社会,一些人唯利是图,美丑不分,善恶不辩,开展“美德银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储蓄习惯,积蓄美德。美德银行,让孩子们以存储美德的方式促进其人格美化、美德内化,使孩子体验到拥有美德的快乐。可以从佩戴校徽、讲卫生、爱护公物、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热爱集体等方面制定美德积分,让学生在争取美德积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养成良好的人格。

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第四篇】

大学时代是个人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困惑期,也是大学生心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相当部分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能根据大学生群体及个体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促进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深入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并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1.适应能力较弱

新生入校后将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恋家情节较重的学生就会出现心理不适的状况。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此时易产生自卑、消极、敏感、脆弱等不良心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在饮食起居方面也会因其特别的风俗习惯,难以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从而产生焦虑感。

2.学习动机缺乏

大学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使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降低,学习目标模糊。一些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學习时间,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成绩的下滑使他们茫然失措,自信心下降。另外,一些高中时期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中突然沦为一名中等生,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受挫感。

3.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在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就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强化集体协作意识、互相理解与包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差,有人因任性、自私而经常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有人因性格过于内向而不善与人沟通。这些都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久而久之使人产生孤独感,更有甚者会出现社交恐惧症,渐渐自我封闭,惧怕接触外界。

4.个人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就业焦虑感在临近毕业时会越发严重。多数人求职都是高不成低不就,面向高校毕业生招工的好岗位非常有限,社会需求量很小的专业,学生就业压力更大。一些家庭贫困和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承载了全家人改变命运的期望,但就业现实又令自己难以如愿,部分人就会出现心理失衡、怨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5.恋爱观不成熟

大学生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帮助他们的心理逐步趋于成熟,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心理影响[1]。大学生的情感还比较稚嫩,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多数学生都不善于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责任的关系,恋爱受挫后,部分大学生会失魂落魄,出现偏激心理。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补救式”教育为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着重点主要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疏导和调适上,关注于如何消除大学生已产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对个案的`心理疾病治疗上,主要面向的是少数已经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缺乏对常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统一研究和教育,忽略了绝大多数暂时无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消极心理预防和积极心理引导教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他人迅速察觉,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强调追根溯源从预防着手,就会治标不治本。

2.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多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老师非常少,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兼职老师,其中有个别老师仅仅通过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等级考试就能持证上岗,而我国此类考试的各地区标准及难度不一,导致证书无法代表实际能力。这些非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咨询实操训练,不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业务水平,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对比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需通过专业的心理资格考试,还必须得到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2]。

3.心理教育形式单一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这两种形式。目前,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面性,不仅需要课堂上的引导,还需将此教育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保持课堂之外的教育持久性。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辅导的课外机构,但其具有被动性,若学生不主动前来咨询就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愿意正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会主动求助,怕被人歧视和排挤。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它们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正确的三观可以让人充分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减少盲目与偏执,维持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不因人生中的困难而迷茫,使其能较好地处理、平衡各种复杂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

2.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打破了“补救式”心理教育模式,针对传统病理式、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以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消减了传统心理教育的被动性和局限性[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机能,能够调动学生对生活及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全面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还能最大程度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塑造出学生的健全人格。

3.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靠校内几位心理教育专职老师来完成,应将各院系教师、学生都加入进来、共同参与其中。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心理素质过硬的学长来劝导、安抚一些有心理困惑的同龄人,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设置各院系心理咨询站,重点培养年级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要求心理委员每月填写一份班级心理“晴雨表”并及时上交给心理辅导员,使其能第一时间掌握、了解各班同学的整体心理状态。联合校园内各方力量共同呵护与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加强这些组织体系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可定期约请专家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4]。

4.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1)利用网络构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当代大学生善于运用互联网,网络的虚拟性可使大家畅所欲言,心理透明度极高,它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可充分利用本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心理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心理学知识板块、发布各类心理测试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随时更新最前沿的心理研究动态[5];开设能直接和心理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在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可尽情表达内心体验,教师也能以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主动掌握其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另外,高校可借助目前学生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高使用率特点,开发针对移动终端的心理教育平台。如建立心理健康微信公众服务号,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活动移动化,方便与学生随时沟通。高校运用互联网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形式。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性教学

高校可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集中多发点,结合他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日活动;也可每周组织给学生放映一些思想积极向上,题材覆盖政治、民生、情感、生活等多种类型的影片;还可在校园公示栏的醒目位置设计心理宣传橱窗,在校报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利用校园广播讲解各种心理问题案例。通过这些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引起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正视。能从大学生心理养护的角度为其排解常见心理困惑,起到预防、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3)提供并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社会实践可使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真正的锻炼与完善,能快速、全面地促进个体心理成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社会实践不仅令大学生增长了眼界、增加了社会阅历,也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心理调适及承受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高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贫困地区进行义务支教,并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协商,使其开放部分实习岗位,争取为大学生创造并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

1.重视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通过内在的努力才能奏效,学会自我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6]。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大后,大学生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从容理性。高校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与自我规划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借用各种理由进行心理减压,从而将外部环境对自己情绪产生的不利因素尽量弱化;还应建议他们主动接触品质优秀且格调高雅的课外教育,多结交正能量的伙伴及多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告诫他们需自觉抵制腐朽、不良的意识侵蚀。

2.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1)注重和谐的人文环境建设

高校应努力建设优良文明的校风学风,倡导友爱温暖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可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大家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高校应创建整洁、清新、舒适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校园内部公共设施,并对那些易于诱发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意识的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清理、整顿及净化。这些都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能使大学生感到积极、愉悦,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依靠感和归宿感,从而保持稳定良好的心态。

(2)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心理品质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直接性影响,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教師应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平等,不断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自觉的愿意主动与之亲近。对于自己尊敬、崇拜和喜爱的老师,学生对其所授课程大多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模范榜样,能够吸引和感染学生并促进其积极心理的形成。

(3)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反馈作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手资料得到科学管理,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该系统必须满足安全性、保密性等要求,注重保障大学生的心理隐私。学生登录系统后会进行多项心理测评,测评内容以心理档案的形式录入数据库并得出相应测评报告,系统会根据测评结果自动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7]。之后,心理健康老师将依照系统筛选的结果,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心理辅导。心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便于老师随时存储心理咨询辅导内容,并利于后期的及时跟进和信息查询工作。

五、结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国对新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引起我们每位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积极拓展、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英琦。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7).

[2]曾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

[3]袁忠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xx(39).

[4]方瑗。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J].高教学刊,20xx(3).

[5]莫梦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科版),20xx(6).

[6]张佳。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J].文学教育,20xx(2).

[7]程安琪。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2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1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