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一篇】
吴黎F
近来读的《心灵启示录》给我的感触特别深,是一部经典教育理念案例的书籍,书中大量引用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讲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笔下,这些案例故事展示了教师的智慧、才华、感情、理念和责任感,这些大师的想法和做法给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成长与不足!
《和蜗牛一起散步》是激励篇中所举的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上帝派给一个任务,让“我”牵着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受伤的蜗牛说:“我已经尽力了。”又一天,上帝又派“我”牵着蜗牛去散步,看着惊恐的蜗牛,“我”不忍再逼它,但等“我”欣赏完美丽的景色之后,回头却发现蜗牛已经爬出去好远了。人与蜗牛是有差别的,怎么可以要求有一样的速度呢?而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存在着这个差别呢?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没有()差别就谈不上教育,差别永远存在。差别只能缩小,而不会消失。
善待别人,就会快乐自己。“差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永远存在的。很多教师、家长面对“差生”,只要他不“出事”就行,或者干脆放弃了教育的责任,抓十个“差生”不如提一个“优等生”,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如爱心篇中的霍懋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感受最深,读后心头涌上深深的敬意和感动。她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教育不好或者不可教育的孩子。她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她创造出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学奇迹。没有体罚过一个学生,没有向一个学生动过气……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番感人至深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位平凡教师的不平凡,她这种60年如一日的职业真爱非常令我敬佩。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对于美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他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孩子为父母争了光没有。基于这一认识的不同,中国父母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同时,也不自觉得沦为世界上最自私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到为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应该就是——智慧与道德。拥有了足够的智慧,辅之以良好的道德,孩子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 留守家庭 教育问题 父亲角色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Enhance Awareness of Role of the Father to Reduce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Family
――Rethinking about Children's Education Problems of "Left-behind" Families
CHEN You
(Fujian Shunchang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Nanping, Fujian 353200)
Abstract In the child's growth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father is crucial. However, in many families in China, it's often overlooked.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eft-behind", to accompany the majority of the children by the mother o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relatives, friends,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this pap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aying hom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role of the father is crucial.
Key words left-behin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 the role of father
近年来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各地有组织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以此来帮助那些因“亲情缺失”引起“情感饥饿”的孩子们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关爱替代不了父爱和母爱。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亲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我县有不少农村“留守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还不至于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更多的选择了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舍家弃子,进城打工。他们的这一选择,对于留守子女而言,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带来的是孤独和思恋,引发的是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为此,本文认为增强父亲的角色意识,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过上正常家庭的生活,减少因亲情的缺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1 感悟父爱缺失的教育问题
案例1,父爱的缺失,给孩子带来极端情绪体验。“外表开朗的我,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一年好不容易回家一趟的父亲,只会将自己的烦恼尽情地向我倾泻,却丝毫不关心我的感受。我太想快乐了,心里却高兴不起来;我太想优秀了,但承受的总是失败的痛苦;我太想有许多知心的朋友了,但面对的总是一个人的苦涩和寂寞……”这是一个15岁女孩倾诉。她在努力寻找,但总是找不到快乐的感觉。心理研究表明,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具有情绪体验迅速性和外露性的特点,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容易由于一些意外事件的出现导致情绪上的波动而干扰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做出不记后果的举动。
案例2,父爱的失度,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小郑今年13岁,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从小是在奶奶家长大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非常短暂,平时电话沟通也不多,父亲表达爱子的方式更多的是物质的给予,他平时只要考试成绩好,父亲总会满足他提出的一切物质要求。爷爷、奶奶管教失控,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十分任性,听不得批评的声音,有一次小郑因为成绩退步被老师点名批评,他觉得很没面子,闪出一个念头不想上学了,于是瞒着爷爷、奶奶到游戏机店里打了一天游戏。后因同学打小报告,他对那位同学大打出手,差点出人命。
案例3,父爱的失时,带来亲情的扭曲。小马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对爷爷、奶奶的感情胜过父母,7岁时来到父母的身边上学,平时跟父母在一起话很少。父亲平时对他要求很严,他尽管没法理解,但还是默默沉受着。初中二年级开始,不服父亲的管教。一次因为父亲督促其学习,他暴跳如雷与父亲大吵了一架。之后,不仅经常顶撞父母,还经常动手打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0-6岁是孩子品质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生命的最初两年,是与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纽带的关键期,是儿童未来心理成长并与他人建立信任和爱的关系的基础。由于小马在这关键期没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他与父亲之间亲情的缺失,酿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案例4,“父爱饥渴症”导致单恋的发生。女生楚楚,因父母离异,她从小就跟母亲一起生活。读初中二年级时,她爱上一位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或下课她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位老师。上课无法集中思考,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研究表明,13岁左右的孩子,对父亲的需要和依赖感十分强烈,这种心理现象如果得不到满足,容易发展成早恋或单恋。单恋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快乐,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感受到爱的痛苦。因为他们聚集于心的火热感情无法向自己的爱人倾诉,更不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2 努力提高父亲角色的意识
为减少或避免因亲情的缺失导致孩子的种种问题的发生,呼唤身为成长中孩子的父亲加强责任意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实现“亲情补位”。
(1)要既时接纳、确认孩子的各种情绪,尤其是消极的情绪。家庭甜蜜、民主、亲密无间有助于孩子体验对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美好的感受,养成良好的性格、积极的心态……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孩子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作为父亲,当孩子主动与你谈话时,你要尽可能地立即与他交谈。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失望,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他也就会更多地把心里话告给你。常此以往父子或父女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得已巩固。切忌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对孩子敷衍了事。
(2)给孩子丰富的物质保障的同时,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孩子的生命不是用来填补空白的习题册,更不是任人摆布的活的机械,而是来享受生活乐趣,感受生命的灵动,欣赏自然的绮丽……如果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孩子的精神品质的培养,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家庭中孩子最渴望接触到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父亲的性格、爱好、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成长。因此,爸爸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首先就应该让自己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勇敢、坚强、勤奋的人。
(3)重视亲情陪伴,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烦恼。如果这些烦恼不能及时舒解,就会积聚在孩子的心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心灵上产生的不被理解的痛苦和缺少关怀的伤害,可能会延续一生。作为父亲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当孩子遇到烦恼时,爸爸要第一时间察觉,并及时带孩子摆脱眼前的烦恼。在沟通上要注意情感表达,如果能轻柔地告诉自己的孩子,怎样做才会更好,孩子就一定能做得更棒。
(4)学会沟通与交流,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以后,心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赏识孩子,是孩子充满自信、走向成功之路的驱动力。常年在外的父亲要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打电话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其他方面也应该询问,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除此之外,还应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高灿编著。好爸爸胜过好老师。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三篇】
关键词: 幼儿 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时候,常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与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与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与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与孩子交流。
案例二: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安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安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与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与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毕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安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恐惧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安全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点和不良习惯,孩子与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安全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背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与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暴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特别注意: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与幼儿每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与祖辈教养需要注意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与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意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常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充满关心和爱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仿,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安排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恐惧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及早防止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认识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用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意教育方法:第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兴趣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与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意幼儿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问题幼儿的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2004,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第四篇】
一、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是社会的需要
培养孩子学会关爱父母,不仅能深化幼儿的社会教育,而且也顺应了时展的需要,早在党的十六大上便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又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举国上下把和谐社会建设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志也多次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因此,培养孩子的关爱精神,使孩子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
二、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是学校教育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那他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爱家乡、爱主国的;通过观察研究,他进一步指出,完全不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是不能够理解人类真正的爱的,这些孩子往往会成为难以教育的学生和冷酷自私的人,因而他提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
孩子2岁半以后,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而很多家长都反应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经常是老师说应该这样、老师说应该那样……因此,幼儿园是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关心别人、关爱生命最好的场所。同样,培养孩子的关爱精神,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培养孩子学会关爱父母是家长、老师及成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由于我们国家特殊的体制造成目前90%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倍加呵护,往往是一个孩子至少“指挥” 6个“士兵”围着他(她)团团转,稍有怠慢就会大发雷霆、撒泼打滚、摔打东西、有的甚至对老人和父母大打出手……,而我们的家长们对孩子这样的表现沾沾自喜:我的孩子多能干,小小年纪就这么有主见,真是聪明呢。孩子打自己也觉得好玩、不痛,打完这边给那边,过后还会心疼地问孩子手痛不痛。等孩子慢慢长大,一无事处的时候,他们又会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我怎么有这么个不孝之子!!?是孩子的错吗?孩子有什么错?
我们的很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丰富孩子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健康而不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冷酷自私、霸道、胆小、懦弱无责任心、为所欲为的个性,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父母长辈应该给他们无尽的关爱,应该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否则……
成功的道德发育意味着具备关心他人的品质,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这些良好品质就会消失。调查发现:40%的孩子对父母不够尊重,不听父母的话;65%以上的孩子劳动机会少,不自己洗脸:80%的孩子不参与收拾碗筷等家务劳动;70%的孩子的独立性差,和大人在一起睡,父母只是爱的信息的发送者,而没有机会接受爱的信息。因此,做为父母和老师的成人们,请你们在孩子这样一张干净、纯洁的白纸上精心的、投入的描画出你的希望和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吧!
四、培养孩子关爱父母方式方法
一〉、培养孩子了解父母
孩子只有对自己的父母的年龄、属相、工作、爱好、作息时间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更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体会到自己在父母的呵护关爱下有多幸福,才能在父母生日或假日时对父母表示问候、恭维、感谢,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情绪表现,能把好吃的东西先让给父母品尝,能在他们休息时不去打搅他们,生病时给予简单的照顾,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能制作节日小礼物送给父母,给他们一个个意外的惊喜,能对父母有信任感和自豪感,能更好的回报父母的爱。
二〉、利用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关爱父母
把关爱父母的教育深入到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回顾对母爱的美好回忆,挖掘自己心灵深处对父母感激之情,通过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把对父母的爱挖掘出来。比如我们以“爸爸妈妈很爱我”为主题,让孩子通过语言讲述,到艺术作品展示,然后到音乐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回顾被爱的感受,启发孩子去思考如何去爱人,激发孩子自己做事以及为父母做事的自豪感。
三〉、在区域中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以小组的形式,根据班级空间和儿童人数来规划活动区,有目的投放相关的材料,吸引孩子进入。比如,在家庭区放置供“孩子”吃、穿、睡的各种物品,刺激孩子去扮演“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孩子”;在操作区,教师摆放些硬纸版、彩笔、剪刀、胶水、彩线等,鼓励孩子制作“爱心卡”、“ 情绪卡”、画“妈妈”;在表演区,悬挂一些家长捐献的多种服装,指导孩子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启发“孩子”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们”,并给“爸爸”、“妈妈”捶背、洗脚等。
四〉、利用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节日活动是教师对孩子进行关爱父母教育的最佳时期,各种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比如在庆祝“三。八”节、“五。一”节“八。一”节“教师节”时,组织幼儿开展“好妈妈”、“劳动最光荣”、“拥军”等活动,培养孩子对父母的爱心,使孩子学会尊重不同职业的父母的劳动成果;提醒孩子在“父亲节”、 “母亲节”的时候画一副康乃馨、玫瑰花的画送给爸爸、妈妈,并做一两件使爸爸、妈妈感到高兴的事;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要告诉孩子对父母心存感激,指导孩子学会用语言、动作、体姿、神态等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示谢意。
五〉、体验活动,利用角色替换培养孩子关爱父母
教师利用社区资源,解放思想,放开孩子的手脚,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在体验活动中,让幼儿感受父母的辛苦,进一步增强孩子对父母理解和关爱。例如,指导幼儿在体育馆的跑道上跑步,在球场上踢球,体会一下从事体育工作的爸爸、妈妈的滋味;到超市摆放物品,感受在超市工作的爸爸、妈妈的辛苦;到农场的果园里摘果子,到饲养场里喂养家禽、家畜,感受一下农民爸爸、妈妈的辛劳。鼓励孩子“做一天的妈妈、爸爸”,体验一下家务劳动的繁琐、辛苦,及劳动后的成功感。
总之,爱孩子就是要教孩子如何爱人,而不是帮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爱我们、爱大家、爱所有值得爱的人和物。孩子的无为、自私、霸道、蛮横……不是孩子的错,作为引领者的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为孩子的将来负责!!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