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望天门山》教案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0202

【导言】此例“《望天门山》教案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的5篇《望天门山》教案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望天门山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李白古诗《望天门山》教案2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 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3

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读通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是理解诗中蕴含的情谊的基础。在教学本首诗时,我始终坚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互,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描写祖国山水的古诗,我们开一个祖国山水古诗交流会。”以此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4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片段一: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

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自主学习第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

(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指导感受理解:“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

“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随文指导学生学习“我会写”的生字:断、楚、孤、帆。

(3)指导朗读:用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呢?(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

(4)画一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指名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看课件理解诗,把诗变成画,进一步感受诗中美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古诗:提示“断、开、流、回、出、来”六个字,帮助背诵。

四、作业设计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切入,背诵第一首诗

二、出示课件,创设情境:欣赏西湖美景,引出新诗

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分组合作学习古诗

给学生提供学习古诗的参考方法:

1、朗读(读通古诗)。

2、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再次朗读(读懂诗意)。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

5、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6、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三、小组汇报,相互评价,理解古诗

1.小组派代表说说每一句的意思。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人笔下的西湖是怎样的,

3.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读诗歌,你体会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四、比较朗读,引导背诵,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男、女孩比赛读:男孩子用雄浑的声音朗诵《望天门山》,女孩子用甜美的声音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读后相互评价。

3.小组轮读。

3、指名背诵。

通过比较和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两首诗描绘的不同景色和不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引导创新。

1.布置作业:搜集长江、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等,搜集其他描绘风景的诗句。

2.口语交际;开展“我是西湖(三峡)小导游 ”的口语交际活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5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