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云南的歌会》精编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84046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云南的歌会》精编教案【精编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赏析品读【第一篇】

同是写唱歌,但偏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由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憨厚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身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溢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局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偏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

(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1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更多初二语文教案,请进入

借鉴运用,品味描写【第三篇】

“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需的养分。让我们也捡拾起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美好的东西,让我们的灵魂鲜活起来。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你能说给大家听吗?(视频展示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迎财神,元宵赏花灯,端午赛龙舟等图片)

(五)安排作业

增强同学的感性认识,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同学首尾接龙回答问题。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局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局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偏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局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局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局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同学通过抢答的形式。

引导同学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掌握文章内容,初步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说出自身的理由。

同学合唱。

同学各抒己见。

(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回答)

同学互读课文。

小组的形式。

同学择其精要,研讨品味,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同学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洁。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学说出自身感受表达的要清晰。

同学说出你对这段内容学到了什么?

找同学用对歌的形式唱出你想说的?你想问的。

同学自主阅读,小组质疑。

小组讨论并回答。

例如: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如此壮观的局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1篇随笔。

《云南的歌会》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整体感知: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研读探究: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课堂练笔

提问总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

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蝴蝶泉边》的视频材料后导入:学生静静地欣赏聆听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关传统

二、作者简介 简介沈从文作品及风格 认真听读

了解名家作品,积累文学知识

三、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考查生字词的读音及词语解释

学生积极参与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整体感知

媒体展示问题: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在哪三个场合唱歌的情景?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并踊跃回答问题

用简单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五、研读赏析

用多个问题及媒体图片层层

深入的引导学生仔细认真地探究文本

认真阅读、思考、回答及发问

1.要学生由浅到深地真正了解歌会的相关知识,符合认知规律;2.有感情地阅读及赏析文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趣味性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4.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综合能力。

六、课堂小练笔

媒体出示练笔要求

学生积极书写并展示自己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七、总结式提问

以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总结

学生踊跃参与

既能检测学生课堂所学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拓展延伸:

补充介绍常见民歌种类,鼓励学生一展歌喉学生兴味盎然,但由于时间关系,选三两学生展示 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调动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发挥、展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 对人、自然、艺术 云南的歌会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传歌--艺术修养的品味与欣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阿拉文库★√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从作者身上去着手剖析。我探讨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沈从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对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的积淀下写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亲切感人。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赏,从而歌颂云南人民的乐观淳朴的民风。基于这一点我将本文的技能目标定为:欣赏品味文章质朴生动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解读,说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导语的设计上,从民歌在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对其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于快速进入文章的氛围。

第三、我在对于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脉络,我在设计问题上以一个大问题带动整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然后又在各个小问题上根据课堂进程灵活调整,这样使整堂课条理清晰。

第四、我将整堂课设置按照由浅入深、由内容到语言、由语言到结构、由文本到实际的顺序进行,从文章整体入手,最后落到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来辅助教学。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效果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讲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还是有许多的不足。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正常情况下应当用两课时教读,但受作课限制,使得节奏有些紧,因而留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也不够多。本文是1篇优美的散文,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让他们浏览全文的基础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几名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的好词好句、全班同学齐读第五自然段而已,这不利于学生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二、由于之前和学生没有过接触和沟通,对学生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不够勇敢,甚至有些紧张,没能放开,使课堂气氛显得有些沉闷。

第三、从言语到文化的推进过程中言语的功夫做得还不够透彻,品味言语情味的方法还显得比较单一,情感投入也不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的美感。

总之,经过这堂课,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一堂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好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78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