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0027

【导言】此例“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彩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三、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1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1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唱歌环境

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

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1篇文章。

《云南的歌会》【第二篇】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蹲jù(    )    酬hè(    )    pì(    )喻

xī(    )微    忌huì(    )  chún(    )朴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柞木林(    )

3.解释下列词语。

(1)即物起兴:

(2)向例:

(3)面善:

(4)引经据典:

4.用下列词语造句。

悠游自在——

忌讳——

5.通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

挥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场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 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 、________    。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二、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问答下面问题。

1.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一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迁移延伸

收集一首民歌或民谣写在下面,仔细地读一读,看看它是属于“见景生情,卸物起兴”,或是“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还是“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16云南的歌会

■憧建坠。    1.踞  和  譬熹讳  淳ìng  huì  zuò  3.略4.略5.略▲阅读理解    一、1.工笔画。2.肖像牙齿衣饰3.细腻真实,笔触细致,如在眼前。  4.提示:注意从面容、衣饰等方面写,注意写细致。二、1.赶马女孩子的歌唱。  2.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

的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第三篇】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云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美丽醉人的香格里拉,如梦如幻的纳西风光,风景如画的翠绿石林,也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还有可爱的姑娘,在这儿,更有优美动人的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云南风情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看全文,感知课文大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明确:1、山野……(2——3)2、山路……“赶马女孩的歌唱”(4)3、山寨……“金满斗会”。

三、评价与赏析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合的歌会:地点是“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野),一方唱了另一方又唱——“对歌”。

特点:唱情歌酬和         内容丰富

也唱其它故事

或见景抒情,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      方式多样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机智才能的比拼

内行,开口见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不敢轻易答腔       对抗激烈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逼

2、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唱歌人的?

动作:打打  理理  拍拍  笑笑

神态:轻松快乐

(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外貌    性情活泼开朗,劳动手脚勤快    唱起歌来卖力,起劲

3、侧重点:唱歌人

4、欣赏《刘三姐》

(二)、同学们还想继续欣赏云南的歌会吗?我们来看第二个场合——“赶马女孩的歌唱”。

1、同学们找出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句子。

2、特点:出口自然,淳朴本色,出自性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可以概括为“山路漫歌”。

3、直接写人唱歌的只有几句,作者其余花大量笔墨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环境      侧重点:唱歌环境

(1)花:颜色(粉蓝色);  “点头”:拟人,生动活泼

(2)鸟:戴胜鸟    云雀(动作)

问: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鸟的歌和人的歌互相应和,融为一体,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交响乐。优美的环境衬托了优美的人,更衬托了优美的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第三个场面是“金满斗会”,作用是:老一代把歌传给下一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山寨传歌”。

1、欣赏〈〈三月街〉〉

2、讨论完成表格的内容

特点:(1)场面盛况空前  (2)传承民族文化

侧重点:唱歌的场面

3、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2、呼吁大家热爱、珍惜、保护、宣扬民俗文化。

令人高兴的是,咱们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宣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央三台现在每晚正在热播的青年歌手大赛,从上一届开始(十二届),就增加了原生态唱法,从没见过的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唱法都搬上了大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叹: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

(五)下面,我们就“走进民俗”去感受一首新疆民歌。(学生活动)

四、作业:当然,咱们中国优秀的民风民俗远远不止这些,其余的留待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民风民俗〉〉。

五、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文化,身为大足人,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同学们想一想,咱们大足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1、图片:宝顶石刻

图片:宝顶香会(寄寓亲人的祝福、寄寓心灵的慰藉、寄寓美好的期望)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大足,认识咱们大足,乃至喜欢咱们大足,咱们也学学沈从文先生,拿起手中的笔,为保护宣扬咱们大足的民风民俗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已尽我们做为大足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大家愿意为咱们家乡出这份力吗?

示例:(1)、观大足石刻,赴宝顶香会    (2)、大足是个好地方,石刻香会美名扬

2、欣赏大足民歌〈〈大足是个好地方〉〉

六、结束语: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你们的聪明、勤学已经深深映入了老师的脑海里,老师相信,我们今天的相聚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再次真诚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

附:板书设计:

场合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机智才能的比拼

对抗激烈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

出自性情

唱歌环境

山寨传歌

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

唱歌场面

(授课人: 大足县龙西中学   杨天才)

《云南的歌会》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四篇】

学习目标

1.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2.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描写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

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难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学法导航

一、预习自测

1.云南知多少:

2.作者简介:

3.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酬和()铁箍()熹微()

请在下面写一遍、力求工整、规范、美观:

(2)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扶摇直上别开生面

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3)认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几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吗?

三、研读赏析

1.说说《云南的歌会》中你最喜欢的场景?谈谈你的理由。

2.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那哪一种?为什么?

A.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B.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3.作者为什么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4.“金满斗会”给人的感受如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内容特点写作重点

四、拓展迁移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你能用一段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吗?

五、课后练笔

收集我们当地的民风民俗,或者是你了解的中国的民俗,节日,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话题或者是以中国的风俗为话题,写一文章。

《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

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⑴ 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⑵ 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⑴ 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⑵ 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4、讨论第五段:

⑴ 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⑵ 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⑴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1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1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8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