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寓言四则》教案【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66170

【导言】此例“《寓言四则》教案【参考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寓言四则【第一篇】

9 寓言两则

重庆市九龙坡区铁马小学 瞿泽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又丢  修  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寓言四则【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è)、坠(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寓言四则》教案【第三篇】

第一课时 《矛与盾》

教学目的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

理解文言文词义句义,能讲述文言故事。

有感情朗读,能背诵此文。

4,懂得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文言文要以教学生学会方法,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明白道理为重点,这些也都是难点。

教学过程:

结合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说说看冲突是什么意思,联系实际简单说一说产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看来要解决冲突就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和谐美好。板题"矛与盾"

知道矛和盾是什么吗 谁能来介绍介绍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课件出示矛和盾)这两种古代兵器是怎么成为制造冲突的罪魁祸首了呢

2,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去瞧一瞧吧。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检查预习,指名读书,提示:注意根据课文内容适当的停顿。

2,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 (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 文言文读起来也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再

试着读一读,还可以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师:谁还想读 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文

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不读错字。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才能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精当讲解,反复朗读,明白寓意。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咱们先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句一句仔细读。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个友情小提示,古文中单音词比较多,所以遇到不懂的词,查一下字典一定会解决,还可以把你查到的解释和译文对照一下。

2,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小组交流,不懂的地方可以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

4,全班交流:咱们再到集市上去看看,刚才那堆人围在一起,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你们读懂了吗 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⑴生: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他在夸耀自己的盾非常坚固。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誉"是夸耀的意思。谁来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⑵这面盾坚固吗 看来你是初次经商,还没有体会到商人的心情。夸得还不够!假如你是他,你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会怎样誉盾呢 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先自己吆喝吆喝,练习一下。(学生自主练习朗读)

师:瞧你得意的样子,这面盾有什么值得你夸耀的

生:这面盾没有东西可穿透,十分坚固。

师:口气还真不小!不仅夸盾坚固,还夸它坚固到什么东西都不能穿透,这面盾"物莫能陷也。"

⑶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5,(小结过渡)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做生意!不信 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⑴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⑵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 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师:"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⑶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教师引读此句。

⑷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生:夸盾时他用了两个否定词,想把他的盾卖出去。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6,——"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⑴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生:没人买。旁边有人怀疑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⑵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 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就听出了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

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⑶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⑷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7,——"其人弗能应也。"

⑴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生:那个人哑口无言。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不能回答。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

⑵师: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 小组讨论一下,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生小组讨论发言: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8,师: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说。那么,你读了这则语言,是否明白了什么道理 你想对楚人说点什么

现在,你能明白矛盾的意思了吧,你能用这则寓言来解释"矛盾"吗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寓言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寓言中的道理耐人寻味。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的伙伴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53个字,让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

六,课后大家可以选择性地做做这几项作业。

课件出示:

⑴向亲朋好友复述故事,聆听他们的体会。

⑵设计广告词

⑶自读文言寓言《掩耳盗铃》

板书设计:

矛与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弗能应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和会写生字。

2,主动用学过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学习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知道

了哪些呢 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如能直接背诵搜集到的文言文成语故事就更好了)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鹬和蚌。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以前学过的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按照鹬蚌相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一分课文的层次。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提问:你从何得知蚌张开了壳 又怎么知道它要晒太阳 找出相关的赐予。鹬来犯的目的是什么 蚌是如何反击的 对此又有什么评论

3,"鹬"师出无名兼出师不利,采取什么态度才是可取的呢 而文中的鹬呢 读相关的句子,分析鹬的心态。他的想法正确吗

4,那么"蚌"采取的对抗方式就可取吗 说说自己的看法。

5,因为鹬蚌双方谁也不想放过对方,所以出现"渔者得而并禽之"的结果

就是必然的了。分析这场冲突,矛盾产生的原因与事情的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想对谁说点什么

三,熟读成诵

按照起因 经过 结果的思路,试背课文,并在小组里交流背诵。

作业设计:

用你认为合理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来改写这则寓言,让它有一个较好的结局。可以用阿拉文库,也可以用文言文,但是要保证你的文言文大作别人能看的懂。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起因 蚌方出曝 鹬啄其肉

经过 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 渔者得而并禽之

课后小记:

相关链接:鹬蚌相争课堂教学实录(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

什么是真正的精彩--关于《鹬蚌相争》的两个问题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二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之一

《寓言四则》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用自已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

1、     搜集其他寓言故事。

2、     搜集寓言动画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导入。

1、     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吧!

2、     你知道寓言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吗?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齐读课题。

“揠”是什么意思?“揠苗助长”又是什么意思?

2、《揠苗助长》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在快乐中懂得道理。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读?

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1篇课文读熟的?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怎么办?

3、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你们有自己朗读的方法,说明你们会学习。相信你们经过练习,一定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充满自信地练习读书。

4、     检查读书效果。(分组分段读课文)

5、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注意“十分焦急、筋疲力尽、自言自语”这些词,一边朗读,一边做动作。

三、       互相交流,师生对话。(改革亮点之一)

1、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动手查找,一定会有很多收获,请自由交流。

学生各陈己见。

2、     自由质疑,相机引导。

3、     “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你快替这位庄稼人出出主意,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禾苗长得快些呢?

四、       真诚对话,点明寓意。

1、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2、观看图片,加深印象。

3、你周围有《揠苗助长》中的农夫这样的人吗?如果你遇到了,你准备怎么做?

五、       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好:寓 焦 批 疲 勃

第二课时

一、 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 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二、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5、 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 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 朗读感悟

1、 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 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分组说说故事。

4、 指名说故事。

5、 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 学习课文1、2、7、8自然段。

8、 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 拓展

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

作业:

1、 读课文。

2、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15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