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醉花阴(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 醉花阴》【第一篇】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反思(一)
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她问道:“老师,我在有些参考书上看到的"佳节又重阳"是说的中秋节后又重阳节,这个又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幸亏自己当时灵机一动,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你想想,哪种理解更好,哪种理解更能够体现此人清照的那种思念丈夫的愁苦?”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我又下来查找资料,了解到“佳节”的出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在很多的诗词作品中,佳节指代重阳节的比指代中秋节的多,因此后来我又给问我学生的问题补充了这个答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必须。另外呢,《声声慢》呢,我上的是一节讨论课,其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学生的智慧。针对上片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乍暖还寒”好还是“乍寒还冷”好,我自己设计的答案呢,主要是围绕这个天气的变化来答的,结果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不仅有天气的变化这一层,而且还从南渡前后此人的情感角度来思考,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比我仅仅简单的从一个方面来思考更加的全面、合理。在下片当中,我提的这样一个问题,也同样遭到这种待遇,就是针对“大雁”这种意象的理解,我设计的答案主要是大雁是一种候鸟,能够南来北往,而词人清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够回到家乡。从而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感慨。我的学生们不仅结合词人的身世谈到了我说的这个方面,还运用典故&ldqu→←o;鸿雁传书”来说这只大雁就是以前为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从而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也是初次登上三尺讲台我的一些感悟: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灵活多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想只要我做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处理的很好。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反思(二)
“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一直令我迷恋,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选择她的词作为公开课了。一曲《醉花阴》,缕缕闺怨情仇,情思袅袅,醉人心扉。
《醉花阴》作为课文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我很清楚自己的授课思路,重点放在读与品两大版块。其一,读的方面我尽可能做到了亲自情感范读,为学生指导节奏停顿的划分,给学生充足的练读时间,最后让学生在配乐当中齐读展示。读的过程把握住了,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学诗词的氛围,这是此课的重点之一。其二,品词,我分为两步,先品意象,再品佳句意境。这个版块也是学习重点之一。首先,通过借鉴古往今来相关的诗词佳句来归纳其意象所赋予的情感意图,让学生能从此诗词中积累诗词意象以运用到鉴赏其他诗词作品中去,能够鼓励、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其次,品佳句这一环节出自于品佳境,从下阕中尽情品菊、品愁和品瘦,一气呵成。最后小结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幽怨情深的音乐当中提升课堂氛围,顺利进行情感诵读。
本节课我设计的亮点其一在读,其二在鉴古。读,我设计了配乐读,不仅教师配乐范读,也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的读书兴致一下子就提升了;同时,我还准备了《醉花阴》的优美的音乐,在学生记笔记之时作为背景音乐提升氛围,为下一步的情感诵读奠定基础;鉴古,我指的是古事、古景、古韵、古诗词。课堂伊始,我用“赵明诚梦成词女之夫”的古事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串接了“赵明诚作词挑战其妻终不敌”的古事用以验证千古佳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整个教学ppt制作中,我选用的图片皆展现古韵古景,一个幽怨别致的词女形象通过图片展现无疑;品读意象上,也借鉴了古诗词来归纳学习,整堂课古韵浓浓;在配乐和音乐的选择上同样经过精挑细选,特别是一曲《醉花阴》让课堂沉醉其中。
由于之前有精心准备过,本以为自己能信心满满地将它完美诠释。可事与愿违,课上到中途自己竟是懊恼至极。在品读意象的设计上,我做了些自认为是更好的改动,希望让学生从诗词中寻找作者所叙述的三个生活片段,计划由此展开对词意的理解和对意象的品读。这个设想在(5)班上课时非常顺利地实施了,想必向来积极的(6)班反应会更快一些。在这个环节我特意提示了学生要关注不同的时间段与时间词,随之也很快听到学生在底下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地寻到了。可一反常态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展现自己的成果,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平时的课堂即使再难的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作答,我预计过这样子的概括性问题难不倒学生,只要学生正常发挥地踊跃作答我就可以顺势总结归纳,这应该是一个不需耗时的环节。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当然。(事后回想,(6)班学生的活跃不可否认,他们一直期待我的公开课,而且跃跃欲试想要表现,可是越是在乎越是临场会胆怯,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为了减少教师调课的麻烦,我选择了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公开课,这样子的时间段面临放学,学生处于一天当中最疲累的时间,也是他们最想放松的时间,而他们当时的状态已经算很好了。)学生的被动状态一时间让我心里焦急万分。事实证明不能提前把事情预想得更好。而我预设的总结归纳的时间最后用在了鼓励学生起来表达观点之上。我深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可是计划的变更却百感交集得让那些片刻的时间变得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在那一个世纪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屡次精心修改,想到了自己想要完美展现李词之美的初衷,想到了莫主任那么认真地为我指导修改……一抬眼,有一瞬间我竟忘了学生,竟只看到后面黑压压的同行,竟觉得一股深深地对不住……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变得沮丧、走神与失望。这的确是当时我自己的感受。可是课堂还在继续。由于反复的充分的准备,即使走了神,我依然可以照常让自己的讲课继续。无论多长的世纪总会过去,我走神了、沮丧了,但是我却不能半途而废。我不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这整堂课负责,只要还剩一分钟,都必须尽力把它上好。幸而我回来了。我临时调整心态,调整教学重心,拨出更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学生明显动起来了,无论是“品瘦”还是“品愁”,学生们踊跃发言,还有学生主动当堂背诵全词。
课堂结束后,我还久久沉浸在一种无知的情绪当中。一开始,我觉得这股情绪是懊恼,而后来,我越发理解了莫主任评课时所说的“欣慰”一词。我该“欣慰”的是我不能在这堂课上按我所想地讲课,而是最终回归到以学生为主的授课。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上出来的,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结果,而成功的主角是学生,老师的使命应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引领到学习当中来。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堂课,同样的一节课,我以为再次经历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可是这份“完美”或许与我们想象当中的“完美”不尽相同。而且,正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将使我们“完美”。
《 醉花阴》【第二篇】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
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诗境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
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
2.自主评价
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
4.教师范背
三、思读:体会意境美
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
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温馨提示:鉴赏古诗词要发挥想象、借助联想和类比,调动生活积累,以便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选用词中意象,拟写下联:
上联:愁满佳节,永昼难熬夜初凉;
参考答案:酒对东篱,西风消魂人空瘦。
4.当堂背诵
四、品读,领略语言美
1.师:好的诗词,往往一词立骨,一语传神。你认为最能体现这首词神韵的是哪个词或哪个句子?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
“永”:即“长”。时近重阳,已白日渐短,作者却以为长,可见百无聊赖之感,寂寞孤独之深。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把酒”:两人对饮,方有雅趣,可现在花间独酌,形单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泪呀!此为用细节写愁。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温馨提示:读书切忌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诗词鉴赏要注意咬文嚼字,揣摩感情。
2.师: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温馨提示:分析名句从修辞、情感角度阐述,还要有篇的意识。
3.师:离别本关夫妻双方,为何明诚苦思冥想、废寝忘食三昼夜写出来的诗词却不及易安三句?
明确:清照重阳独酌,切身感受,有感而发,明诚则代人立言,难免隔靴搔痒。再加上清照终身未育,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与明诚情投意合,但女人弱势的地位,清照恐不得不忧,所以她的情感比明诚要复杂得多呀!正如鲁迅说:“从血管里喷出的都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
4.细心的同学或许已经发现,“永昼”难捱,“半夜”凉透,“黄昏”把酒,这时间似乎错乱,这是为什么?
小结:说明清照思夫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常事。错乱的时间像个小小的窗户,让我们看到长久以来郁积在她心头的相思,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所以,读诗要从无疑处生疑,才能见人之所未见。在明诚宦游莱州、淄州期间,清照独居青州,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表达相思愁苦的诗词,你知道的有哪些?
如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耦香残玉簟秋》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温馨提示:诗词背诵积累要有整合意识,冰糖葫芦式的记忆效果更明显。
5.读了这些闺情词,你能感受到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吗?
小结:词风婉约,多用白描,语言清丽浅近,意境自然浑成,后人谓之“易安体”。
——在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宋代,一女子能如此大胆直白地表达思夫之情,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温馨提示:理解诗歌要学会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类,以收举一反三之效果。
五、比读,鉴赏情感美
1.李清照是写愁的高手,她笔下的愁因时而异,姿态百出,异彩纷呈但都哀婉动人。其词集《漱玉词》收词40多首,“愁”字竟出现15次,愁词多至近10首。分析《武陵春》中的愁和这首闺情词中的愁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小结:这两类词写于不同时期。李清照一生经历以宋室南渡为界,前期书香门第给了她良好的文化教养,与赵明诚琴瑟和谐让她饱尝幸福,所以此时虽愁,但还有诗酒自娱的闲适,还有暗香盈袖的浪漫,这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适之愁。后期,国家风雨飘摇,丈夫先她而去,她只身一人颠沛流离,漂泊江南,此时正值暮春,断红狼籍,徒留尘香,这愁是惨痛而凄绝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离别之怨、相思之苦为南渡前愁词的基本旋律,《醉花阴》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国之痛为南渡后愁词的主题音乐,《武陵春》是典型。解读诗词,应学会知人论世。
六、扩读:明了丰盈美
1.李清照是北宋词坛婉约词之宗,然其亦有豪放之作,说说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豪放风格的诗词。
2.出示《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及《夏日绝句》,并说说这两首诗词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小结:《夏日绝句》中忧国之念,恢复之志,不下陆游《书愤》,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在《渔家傲》中,词人通过神奇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太空,不顾“路长”“日暮”,在九万里风的推动下,泠然作海外行。反应了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空间的愿望。虽然词中没有出现象《乌江》诗的直语豪言,但我们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逊须眉的那份飒爽豪气,梁启超就说“此绝似苏、辛派”。
小结:西谚云,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任何一个出色的作家,他都不会只有一种风格。豪放如“大江东去”的东坡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清照也具有这种刚柔相济的美。
温馨提示: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诗歌风格,避免以偏概全。
七、学法小结
1.深情诵读,吟咏诗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含英咀华,领略语言;
4.分析手法,以明技巧;
5.知人论世,以明其本。
八、小结课堂
梁衡说,李清照是乱世中的美神。诚哉斯言,清照之美,美在其刚柔相救济的诗词,美在其真挚动人的情感,美在其冠绝一时的才情,更美在其大胆追求自我的执着以及面对黑暗的铮铮铁骨。斯人已没,而其留风余韵必将泽被后人。
九、作业布置
1.课下搜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重点探讨其内容、词风的变化及其原因,写1篇鉴赏小论文。(选做)
2.几年前,有教授出书——《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声称李清照好酒,德行有亏。请你搜集并研究她的和酒有关的诗词,然后作一回应。(选做)
3.课外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加深对李清照的了解。
《 醉花阴》【第三篇】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我只在清晨时刻绽放……
------------------------------------------------------------
回应人: 网络白痴 发表日期: -07-16 09:52:58
注释: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 醉花阴》【第四篇】
醉 花 阴作者:李清照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忱纱厨,半夜凉初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