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我的空中楼阁3篇

网友发表时间 457756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我的空中楼阁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我的空中楼阁1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章(课) 节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我的空中楼阁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一、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了解本文语言清新、优美,描绘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特点。

三、难点是领会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悟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握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深厚。

3、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具小黑板教学方法讨论指导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明确目标,导入  新课

(一)明确目标:

教师语:我们在上节课作了“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欣赏实践,今天我们还结合《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来进行“明确意象,构建意境”的欣赏实践。

(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下面文字)

明确意象,构建意境

指在把握语言的基础上,将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内容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物象,融入作者和读者的双重感受后,明确清晰的意象,然后找出意象构成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和意象群之间的内存关系,结合诗人情感、创作背景、读者的真切体验,构建起符合文章主旨又体现读者个性的意境来,使读者与作者在一定层面上达到情感的共鸣。

(教师可以适当解说)    ,  、

(二)导人新课。

教师语:《我的空中楼阁》作为1篇辞意双美的散文佳作,它凭借着作家特有的艺术感觉和从容婉转的情思,借助于清新俊朗的笔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山上一所家居小屋。稍样于这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既可以得到舒心腹意的美的享受,美的启迪,还会做一次灵魂和精神力量的心灵巡礼。

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欣赏了其优美的画面和飞扬的神采,今天我们就随着清新、隽永而具有音韵美的语言,去走进文中的意境,做一次心灵旅游。

教师板书课题:我的空中楼阁,明确目标:明确意象,构建意境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来重现山中小屋的优美意境,建构起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利用多媒体电脑,一边在电视屏幕中播放风光图片,一边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随机播放,来烘托氛围,使学生受到轻松、欢快氛围的感染。

曲目:(可任选一首或随机几首选用)

钢琴曲:《蓝色多瑙河》、《献给爱丽丝》、《秋日的私语》、《小夜曲》,长笛名曲:《云河》。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来读感受,教师要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来指导,使学生朗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富有情感,以致于达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具体指导如下:

第l—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要求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其目的是通过读,力求达到这样境界:学生走进“山中小屋”的幽静所在,产生同作者一起欣赏小屋的愿望。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语气逐渐加强,节奏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4—8段,是作者把镜头拉近,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有一定的波澜。开端“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语调要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发现新大陆”——“树”的感觉。接着的“……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的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两段语调要变为轻快的节奏中逐渐舒缓直到“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句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就像在欣赏一位很有风度的绅士,对其进行亲切地品头论足。接着第8段,语调就要转为轻快,尤其是“一片蓝,那是墙3一片白,那是窗”、“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这样的对偶句,要读出整齐的节奏感,对加点词要语调加重,为“轻灵而自由”蓄势,读到这句语调快而重,情绪是欢快的。

第9—11段,这是作者站在小屋里欣赏自己的“领土”和“领空”,读到“有形的围墙”中的小花园,情绪是欢快中带有满足感的,而读到其“领空”时,情绪是欢快中带有激动感的,要读出作者的。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心情。像“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要读出明快的节奏,而。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我们叫它云或霞”这两个句子语调要加重,加高,到第11段“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要注意前后句子头尾蝉联的“清新”一词,语气注重上递下接,•而

且要顺势而“上”,最后把畅快的心情落到“香”字上,仿佛从“清新的空气”中真的闻到香味,读出作者的主观情感。

第12—13段,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重点理解小屋在“破院或入暮”时显现出的“柔静”和“宁温”的意境。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对“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这句要读出作者在这安静、独立的环境中充满了陶醉之情。

第14段,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和幸福的情感,读者要重在品味富有节奏的,成双作对的,音节和谐的诗化的句子,语调要轻快而有亲切感。“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这段,作者先用对偶句抒写小屋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再用一个反问句强调这种感情,接着是两个并列的整句,抒发作者深切的感受和欢快的情怀,最后颇有情趣地给山坡和小路起名,用一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语调的节奏要注意激荡起伏,要富有炽热的情绪。

第15段,这是作者意犹未尽地为我们展示的一幅小屋夜景图。朗读时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整散变化,舒卷自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走进如烟似雾、朦胧缥渺的意境,朗读时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如同欣赏一曲旋律轻盈的《小夜曲》。

第16—18段,这三段是一首乐曲的尾声。虽然单句成段,但句子长短整散,错落有致。虽然不是妙语如珠,却淡雅自然,字字饱含情致,句句富有风韵。其中的“鸟语盈耳”、“巨画”、“名叫自然”等词语都充满着惊喜之倩,情感是充沛而炽热的,语气是欢快的肯定的、要读出作者自由的心灵、开阔的襟怀。犹如一首轻音乐以一欢快的音符结束全章,’使人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三、师生在共同研讨、品渎的基础上,在优美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共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共同走进文章的意境之中。

四、能力迁移训练。

通过师生共同的欣赏实践,学生对文中的主旨和情趣、意境都有了一定的理解。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印发散文《湘西吊脚楼》一文供学生做比较欣赏。思考:两文在景情交融的意境创设上、在语言技巧的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

一、语言美

二、画面美     托物言志   追求自由生活、独立人格

三、情趣

教后记

[1]

我的空中楼阁2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就是1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

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

(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

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

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b“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新奇,传神,细腻地描绘了静态之物的动态感,从而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

排比、比喻结合

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以动写静,美景连动,令人浮想联翩,使景物有了活力,有了灵气。

(2)画的笔法

①工笔细描

如关于小屋傍晚到早晨光线的变化,像一幅幅美妙的图画,让人感受真切而留恋不已。

②写意渲染

如远观小屋,全是写意画法,求神似。

(3)动静的糅合

动静景物的组合艺术往往会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是糅合的艺术要求,文章正是把盎然生机糅进静态景物之中的。如“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这一节,动静糅合,产生了意料不到的美感。

三、总结、扩展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中优美的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板书设计

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分析

1.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生活情况的语句,理解其含义。

如:写自己小花园时说 “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侧重表现“无形的围墙”,目的是说小屋环境“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是何等心情舒畅,自由自在。描写破晓和入暮美景时,可以看出作者在观察过程中有难以言传的享受,作者还点到,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讨论

(1)文章反复写山、树和屋,原因是什么?

明确: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则是人文景观,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明确: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

(3)托物言志的手法

①小屋及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什么不同?

明确: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

②写小屋在山上有什么意图?

明确:小屋脱离尘世,自由,表现作者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任。

③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关系怎样?作者为什么把景物写得那么美丽动人?

明确:作者与小屋外在环境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写外在景物,实际上写内心愿望,绿树,鲜花等都带上了作者情趣和志向的色彩,正因为作者对这些美景深爱情笃,才写得如此动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4)有关“空中楼阁”的含义

含义是双重的:①指山上的空中小屋;②喻指作者美好生活理想的心灵追求:自由。安静、独立的生活。

(5)疑点讨论

小屋究竟是真是虚?

此处自由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有标准答案。

二、总结、扩展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霞、瑞雪苍松等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于景物本身,而要通过景物的特点,领悟作者寄托的深意,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这样才能真正品散文之美。

三、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写法,写1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题目自拟。

四、板书设计

第 1 2 页

我的空中楼阁3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教师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点染勾画。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田园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农田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王维”。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觉得他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5:我觉得他是当代“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生6:我觉得他是当代“朱自清”。朱处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教师总结:大家对作者的形象设计都很好,都体现了一点: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多媒体显示:

学生涵咏品味,讨论、交流。

明确:(1)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2)“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3)“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4)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5)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教师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三、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

四、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教师应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受,读出情感,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选七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第一位同学读1~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应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逐渐加强语气,节奏要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二位同学读4~8段,这一部分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要有波澜。第4段语调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新奇的感觉。第5段写树,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段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第8段,语调要转为轻快。

第三位同学读9~11段,应在欢快中读出满足感、激动感。

第四位同学读12~13段,这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朗读时,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读出陶醉之情。

第五位同学读14段,这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幸福感,语调要轻快,整句要读出节奏感。

第六位同学读15段,注意整散变化,要读出深情。

第七位同学读16~18段,应充满惊喜之情,读出充沛而炽热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1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主要鉴赏了本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一个为话题,写1篇文章。

雪   梅   竹   松树

绿草  大江  高山  太阳

2.下面是一首题为《荣誉》的小诗,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出空位的内容。

因为年轻,才那样渴望拥有;

因为成熟,                              ;

拥有的东西,不再是我憧憬的;我所憧憬的,                               。

奖牌是一阵风,金杯是一阵雨,跋涉才是太阳,永恒地照耀心灵的土地。

3.请用一句话概话下面一段话的内容。

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我的面孔枯黄憔悴了,甚至我的颈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己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不超过10个字)

参考答案:

2.(1)又把拥有的遗弃     (2)是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是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3.生命的奉献中永恒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品读文中下面这段主。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谈谈你对文中作者的“快乐”“幸福”的理解。

2.写一段话描述作者一天的生活情形。

3.如何认识、评价作者的幸福观?请谈谈你的看法。

4.请谈谈你的“幸福观”,好吗?(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我的幸福观”为题的演讲活动)

提示:对第1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下面几种认识供参考。①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做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②可以认为作者把一间交通不便的山脊陋室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正是为了表现崇尚自然的纯净朴实,追求超然物外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在文末的“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暗示了他对尘世间追名逐利的浑浊和渲嚣的厌恶,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和乐趣,作者只有独处于自然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③可以认为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求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二、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桐花与柿树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中,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是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待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

(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

(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有联系

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1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嫣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花和柿树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花留给我的只有伤心罢了,而柿对,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2.趣味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说说它的寓意。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己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生命的力量,成了一只真正的鹰。

参考答案:

1.(1)桐花与“我”的苦难经历有联系,有象征意义并贴紧主题。

(2)①为了说明柿饼的作用,突出其奉献精神。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它们象征着:人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4)bc(a不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d桐花留给“我”更多的是启示;e不是直抒胸臆。)

2.人对生命的力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在大责任、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中,才能显示出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45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