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4927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高一语文教案精编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其清新的语言、灵巧的构思、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经常听老师上《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没发现好的使人难忘的好课,自己上来也觉得无趣。1篇如此优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师手里怎么就变样、变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1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祝福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五四运动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四、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从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

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描绘目的何在?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屋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寿终正寝)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明确:

1、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2、对于中心的表达上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

“我”是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高一语文教案3

高一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荷塘月色

拿来主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杜鹃枝上杜鹃啼

第二单元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记念刘和珍君

过万重山漫想

简笔与繁笔

第三单元

内蒙访古

琐忆

胡同文化

外国散文两篇

世间闻美的坟墓

冬天之美

第四单元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第五单元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第六单元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荷塘月色

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1篇写景散文,也是1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教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②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

②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

[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8 123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