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一语文教案(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36446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一语文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0年新版高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着重了解文中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与作家作品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自幼苦读,九岁能属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

补充注音:

2、补充注释:

(1)不能得日:得到阳光。

(2)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听得到。

(3)日过午已昏:屋里光线昏暗。

(4)庭阶寂寂:少有人迹。

(5)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6)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7)相为应答: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串行答疑,对共性问题课堂上加以讲解。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课后练习二、三。

2、请学生朗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二、讲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

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

提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

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

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

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问:在这样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

“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有更大收获。

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

明确:写幽静。

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

“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

三、小结: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讲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句从文章结构上说,承上启下,接榫自然。

2、学生默读课文第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共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继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旧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

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师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

4、分析第二层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讲解: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特别是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

5、分析第三层

(1)找两名同学朗读(一名同学读“大母”的话;另一名同学读其他内容)

(2)教师讲解: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写这个细节,巧妙地写了三个动人的场面。先是叙述祖母来到轩中只写了一句话,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哺哺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接着写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这一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既是对回忆祖母遗事而言,也是对上一层回忆母亲遗事而说,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6、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

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

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问:在写法上与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因为都是怀旧,所以情调和谐。怀念亡妻,同样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写。例如,“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等等。

接着问:请再想一想,写法上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可写之事很多,但只写与项脊轩有关的事情,可见选材之严,取材之精。“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更是生动,一种天真无邪的情态,跃然纸上。

继续讲解: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字眼,而伉丽深情自见。这种写法,是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补写的这一段,就文意看,写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使文章的余韵悠然不尽。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盖,伞。

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

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体朗读课文第2、3、4、5、6段。

小结: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着重回忆母亲、祖母和妻子的遗事,绘形绘声,颇能打动读者之心。

三、课文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一。

2、背诵全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一语文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高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的:

1、认识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掌握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语文是什么?

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

很多人都对语文存在这样的误解: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其没有理解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我们从呱呱而哭,到牙牙学语,到能够说出令人忍俊不禁的成熟话语。其实,当我们悉心倾听一个人的幽幽诉说时,当我们沉醉于慷慨激昂的演讲时,当我们倾听自己心灵的回音时,当我们复述一个幽默的故事时,当我们聚在一起阐述一个观点时,当我们消除了误会相视一笑时,我们就是在学语文吗?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时时是生活。在生活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语文和生活并存。语文的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哪怕是一个字的书写,一句话的诵读,一个句子的理解,一个意思的表达,一种语气的运用,都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语文书,更要从丰富的生活中去汲取。因此我才说,学习语文就是享受生活。

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存在于时时处处,与我们的苦乐悲欢息息相关。因此,学习语文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是享受创造的过程,更是享受生活的过程。

一、语文的魅力

(1)投影: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语音的抑扬顿挫,文字的象形意会,词语的丰富多彩,话语的妙趣横生。--朱学坤《语文的魅力》

从各个方面举例来说明语文的魅力。

举例1:

汉字有很多意义联想的组成部分,不仅有趣,也便于记忆,安,屋顶之下,一个“女”。表现女性柔弱,不宜在外,“宜室宜家”,才是安全的。

家,屋顶之下,豕表示猪,代表牲畜,说明农业社会里一个家庭必须有一定的家畜。女和母在古代的甲骨文中这两个字基本形状是一样的:

母字比女字多了两个点。表示乳房,象征着同是女性,不同在于生养和哺育孩子。愁字表示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秋天里人们为过冬而发愁。

举例3: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一对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互为戏谑。有关他们的趣闻还真不少呢。有一天,两个人共同乘船欣赏江上晚景,苏东坡抬头一看,忽见岸上有两条狗正在争抢一根骨头,触景生情,便对佛印说:“我说个对子给你对一下,好不好?”佛印说:“好啊!”苏东坡便吟哦道:“狗啃河上骨。”佛印一听,便知晓东坡在作对暗骂自己。正动脑筋准备回敬一下,一不小心,手中持着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掉到江水中,佛印灵机一动,对东坡说道:“水漂东坡诗。”东坡一下子显得分外尴尬。

还有一次,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路过寺门时,忽见一驴拴在山坡上吃草,心中一喜,欲作对戏弄一下佛印和尚。见到佛印后,东坡有意戏谑道:“秃驴何在?”佛印一听,知道东坡又在出损招作对骂他,略加思考,手指窗外,道:“东坡吃草”。这一次东坡又未能占到便宜,羞愧万分。

举例4:

曾国藩带领他的湘军同太平军打仗,总是打一仗,败一仗,伤亡很大,特别是鄱阳湖一战,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皇帝知道了,就下了一道斥责他的圣旨,并且要他把历次的战况据实奏报。曾国藩把历次战役的惨败情况据实写上,并在奏章最后用“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这样一句话。奏章写好后,他请一位幕友看看。那幕友看了奏章后说:“中堂大人,不能这样写,这样写皇上是要加罪的。”曾国藩就向这位幕友请教该怎样写。幕友沉吟了一会,提起笔来,把“屡战屡败”这个句子改了一下。曾国藩一看,不禁暗暗叫绝。

这一改果然奏效。奏章送上去以后,皇帝觉得曾国藩虽然战败,但忠心可嘉,非但没有拿他问罪,反而赞扬了他。

屡战屡败,消极之至,多次打仗,从无胜利。屡败屡战,积极之至,多次打仗,虽无胜利,继续战斗。勇气可嘉,惨烈之至,惊天动地。

(2)语文的魅力在于读和写。

投影:

当你静下心来,烹一壶清茶,煮一杯咖啡,放一曲悠扬的音乐,打开书卷,一股清幽的书香扑鼻而来,书中世界,洋洋大观,尽收眼底,可观宇宙之大,可察品类之盛,可神交于古人,可觅知音于今人,岂不雅哉?岂不乐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其实,那是一种品位的提升。

写可以畅叙幽情,写可以净化心灵,升华理想,写可以感化同类,启迪世人,写可以展露才华,获得知音,甚至可以写出百世之典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自己的文章能为老百姓做点什么的时候,这就是“不朽之盛事”!

二、热爱语文、学好语文

从以下五个方面谈如何学好语文。

1、兴趣,兴趣是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

2、习惯,习惯是恒久的保证。

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多看一些书,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书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3、明确自己所要掌握的高考能力要求和知识要点,明确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明确相应的对策,平时注意积累,做个学习的有心人。

高考语文把语文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五个层级,即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析。五个能力层级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语文知识要求包括五大方面:(1)语言知识及其运用(2)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3)文言文阅读(4)现代文阅读(5)写作。每项知识的具体内容要求更应认真了解。至于试卷形式和结构在练习中就可了解,不必太费心思。了解了这些就好比航船有了目标和航线,就不愁到达不了目的地了。

4、书写

书写的要求是规范和工整。举例向学生说明书写对语文成绩的影响。

5、使用工具书。

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语文是论语说文的孔子;是逍遥云游的庄周;是投江求索的屈子啊;是壮心不已的曹孟德;她还是编织梦幻的安徒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语文是一望无际的蒹葭苍苍,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诸葛孔明的锦囊妙计,是用自己美丽、丰韵、娇媚换取人生体验的玛蒂尔德。

语文是眩目的先秦散文、诸子百家;是皎皎的汉宫秋月、赋体先贤;是小桥流水人家里的杂剧;是谁解其中味里的红楼一梦;是一千人眼中不同的哈姆雷特!

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鸡虫得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是愉悦、轻逸、趣味、莞尔??

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是大厦,文明而庄严;有着一条条迷人的雨线,每一根线条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谛。语文是鲜花,悦目而幽香;是你的后花园,丰润而妩媚;有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在现代,成了每个人生活中必须有可缺的一部分,可见语文之魅力,语文之精彩。语文并不只是一本书,也不只是一段话,而是生活。每天人们的口语交流,报纸上的各类信息,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还仅仅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的语文。语文是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的记录者,语文是生活的真实缩影。

有人说,语文是快乐的,这里有活生生的人,有曲折的故事,有诙谐的语言-------有人说,语文是美丽的,这里有美丽的风景如“春天”,有美丽的父爱如“背影”,有美丽的书法如“兰亭”--------有人说,语文是人生,1篇真情的文章,一席精彩的话语,一腔圆润的朗诵,一手美妙的字迹------都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有人说,语文是饱含生命的,它让我们感到生命脉搏的跳动。总之,语文是如此之精彩。

语文无处不在,我们总能不自觉时接触语文。看到繁花满地,就想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骄阳如火,蝉声鸣叫时,就会想起“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当荷花亭亭玉立,荷叶无边,会想起:“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朋友相聚,又要告别,心中便于工作会念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语文,真是太精彩了!

语文陪伴着代代人,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脚印。正因为有了语文,我们的智慧火花才会闪现,我们创作的热情才会激昂。语文在生活中,不断地让我们体验,给我们启迪。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范例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本文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了解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重点品读第4、5段,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画面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理解文章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教师由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1篇很重要的课文,高一的学生对知识领悟力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3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