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案汇总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长相思教案汇总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长相思》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长相思》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内容分析
《长相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暴雪之声的。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正是情意绵绵的思乡佳作,形象地诠释了“月是故乡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同时受到思乡、爱乡这种高尚情操的熏染。
学生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据了解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古诗的学习重在感悟积累,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情,我把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情感符号。即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学生轻扣诗歌的大门,从而让他们在诗海中徜徉,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教学方式 ,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走进词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思乡的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激情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意图: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本课前两首思乡名句的引入能唤醒学生的体验,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思乡这一情感基础,又有利于积累古诗名句,厚实文化积淀。
2.板题,读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题)
3.质疑:读了这一诗题,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配画面,知诗人。
(课件显示纳兰性德简介)师简介纳兰性德。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 一读,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2.生展示读,生互评。(注意“更、聒”的读音)
(二)二读,读诗味
1.我是这样读古诗的,你们听听,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2.生说不同之处。
3.生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摇头晃脑读、打节拍读、手舞足蹈读)
4.生展示读,师评。
(三) 三读,读画面
词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四、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一)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1.作者身在何处?你怎么知道的?(师板书:身在征途)
2.想像上阙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自由朗读词的上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有什么感受?
3.自由读、齐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中体会征途之艰。
(二)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过渡: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词的下阙,想像下阙的情境,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抓住“聒”体会)
2.写话练习。(播放背景音乐)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情境,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汇报交流。
3.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师指诗句引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1.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师板书:心系故园)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破碎、痛苦、伤感。。。。。。)
3.情境质疑: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重点解决为何不归)
(四)互文印证
1.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课件出示这首词)
2.看画面听音乐,反复诵读此句。
(五)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师板书:轻?重!)
小结过渡: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五、吟诗, 舞诗, 唱诗
1.过渡:将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随着音乐,再来读一读。 (配乐齐读)
2.情到深处总想一吐为快,现在把你的感受用你喜欢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打节拍读……(配乐个性朗读)
3.唱读。我们现在学的这首诗古人还为它配了曲,想听吗?学生边听边试着吟唱。师引导学生和着音乐来唱读。
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这时让学生以吟、舞、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可谓“水到渠成”。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六、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师配乐小结: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
七、自主作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轻? 重!
心系故园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长相思》教案【第三篇】
《长相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首宋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堂片断:
(师范读全词,生仿读两遍古诗后)
师:同学们能从刚才老师读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这是一首关于边关将士思念家乡的词。
(这是一位平时极少发言的女生的回答,这种极准确的感受力令我赞许。但我想知道她是怎么感受到的?是通过课本上的背景图:“一幅士兵守卫图”知道的,还是从文本上感悟到的?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追问)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体会到的。注释上说“榆关”指的是“山海关”,“那畔”指的是“关外”。整句诗让我知道了将士们离家乡很远。
师向她点头赞许:你真会学习,能借助注释来体会。谁还想说?
生2:我知道将士们思念家乡,以致于深更半夜睡不着觉。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
生2:我从“聒碎乡心梦不成”体会到的。
生3插嘴:我从“故园无此声”知道词人因为外面声音嘈杂不能入睡,才更思念家乡,因为家乡就没有这种声音,很宁静。
(学生的灵感被激发)
生4:我觉得词人思念家乡,不仅是家乡的宁静,更是因为家乡很温暖。因为关外“风一更,雪一更”,将士们可能冻得睡不着觉。
师(指着一名举手的男生):你来说?
(出乎意料)生5笑着说:老师,我想读?
生5声情并茂地读了全词,很满足地坐了下去。
师:有了这么多体会,大家也都读读吧!
学生很投入地朗诵。
师:现在你又有新的体会吗?
(学生小手林立)
生1:老师,我从“山一程,水一程”体会到将士们行军艰难,山高路远。
生2:我知道士兵很多:“夜深千帐灯”,很多人都睡不着觉,都亮着灯。
生3:我从“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连用了四个“一”体会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很浓。
(这也是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女生,她敏锐的语感不由令我带头为她鼓起掌来)
……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地继续着,而这一切仅缘于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原因:我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时间,给了他们允许插嘴的机会。课堂上,学生们的智慧令我由衷地赞叹!
部编版长相思教学设计【第四篇】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阿拉文库·》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