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反思【4篇】
【导言】此例“包身工教学反思【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一篇】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目标;技巧
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首当其冲就是要制订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制订教学目标时,养成了“教学目标是个筐,什么东西都直接往里装”的习惯,殊不知,这样做教学目标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拿《包身工》这篇文章来说,《包身工》是夏衍的一部报告文学,教学时我们要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包身工的含义、鉴赏文章丰富的语言内涵、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掌握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针对本次比赛李老师讲的这堂课,我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能看出课前他做了充分准备,制订教学目标时,考虑得也相当充分。他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了解包身工制度,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文章中社会背景的作用,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中的句子。可以说,他的这个教学目标涉及面较广。试想,一堂课40分钟,而要讲的知识点如此之多,就算是把这些内容读一遍也要花十几分钟呀。若是老师口若悬河地讲着,学生这边脑子里刚进点东西理解,那边知识点又蜂拥而至,他们如何应对,唯一能做的就是机械地配合,根本就达不到让学生学到东西的目的。所以,一堂课,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选好一个角度,把问题讲清楚,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参透。其实,我认为,《包身工》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重点:(1)背景材料的描写及其作用。(2)几个人物描写的作用。(3)语言鉴赏及写作技巧。故而,在第一课时,只要抓住当堂课的一个要点讲就可以了。有些年轻教师上公开课时,总是怕漏了这漏了那,担心教学内容涵盖面不全,会让人误解为能力不强,为了显示自己对文章掌握得通透,对教学游刃有余,明明是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的内容,他却硬生生地挤压成一节课讲完,所讲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没有一个问题讲透。
美国课程学家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每上完一堂课,我们应当静心反思,学生学到了什么?其实,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我认为,一次良好的教学,学生应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而不是只有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参与、课堂部分环节参与、部分时间参与和形式性的无效参与。李老师在讲《包身工》这篇课文的时候,创意很新颖,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导入和结束课程。上课伊始,李老师就以“你感到幸福吗”为导入,全部学生大声地回答道:“不幸福!”在课堂结束的时候,老师又以“你感到幸福吗”为结束语,全部学生又整齐地大声地喊道:“幸福!”看似热闹的课堂,不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吗?难道一个班上70多名学生都是一个母亲所生,有着同样的情感领悟及生活体验?着实让人难以接受。虽是新颖的形式却让人感受不到愉悦,同样的默契令人无语,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显得极为做作。李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努力营造充满欢声笑语、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可当你一味地去追求形式、营造气氛,殊不知已经失去了课堂的纯真本性――真实与自然。
要想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应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愿意主动思考,不论答案如何,教师都要给予中肯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就算学生的答案完全背离原意,我们也应该说:“你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如果你仔细考虑,也会回答得很好的。”或是这样说:“你的回答很有创意,值得探讨,或许你换个角度,会领略到不一样的意境。”我想,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这么通情达理的老师,他们肯定都会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而如果学生遇到的都是钟情于“否定”的老师,那么,他的课堂必定是毫无生机,哪怕你是“狂风”,也“吹不起半点涟漪”,从而又形成了老师唾沫横飞,学生埋头苦记的老景象,返回了灌输式的传统式教学,还何谈教学,何谈课改,何谈教育?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投影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已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可见,必要的辅助手段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有的老师在借助多媒体上公开课时,并没有遵循多媒体教学的规律,而是“为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实用性,且对多媒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常以花哨为标准。应知道,多媒体是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花瓶,多媒体的作用应是画龙点睛,而不是多此一举。由此我建议,教学课件务必简单实用。
以上是我个人浅薄的看法,如有不当请同行指正。其实,我也是属于文章中“年轻老师”中的一个,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鞭策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研读更多的理论书籍,然后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更多的心得体会。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第二篇】
一、关于策略教学一致的观点和方法
1.策略教学有助于培养创造力
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认为策略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策略教学最终以形成学生创造 性的思维为最高目的和标准。提出直接教学观的一些学者认为,通过策略教学,可以培养更清楚和更全面地看 待事物的能力:不同一般地看待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力或“横向思维”)。同时,他们都认为策略是可教的 和可迁移的,主张把认知策略的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正式列入课程计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考虑知识、智 慧技能学习的同时考虑策略的学习,这一观点受到普遍重视。对职业教育者的民意测验发现,90%的人认为思 维技能方面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计划中主要的优先内容。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知策略的学习和智慧技能 的学习一样也是一种学习的形式,而且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2.认知策略是内部心智技能
直接教学和互惠教学都把认知策略作为技能进行教学,称之为思维技能(thingking skill)。波罗教授把 思维定义为“操作技能、 通过它将智力作用在经验上”。互惠教学的拥护者伯瑞特教授反对把认知策略作为言 语声明的规则进行教学,提倡把策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程序化过程,强调在学习者的实际行动中证实策略知识 ,而不是把策略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给学生。1974年,维特罗克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提出了一系列由学习者 采取的旨在促进学习的具体技术(也称生成技术),如列标题与小标题、自己设计问题、写概要、抽象出主要 观点和原理等,就是将策略作为技能进行研究的实例。加涅在策略的定义中也明确指出它是一种内部心智技能 ,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是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策略无疑在知识分类中应归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 ,应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3.反省认知是策略迁移的条件
反省认知是弗拉维尔于7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的提出是由 于人们的研究策略时发现策略不能够迁移,只有当个体达到了反省认知水平时,策略才能迁移。这一观点为现 代认知心理学广泛接受,无论是直接教学还是互惠教学都强调反省认知在策略教学中的重要性。鼓励讲授反省 认知策略的科斯特教授认为,教学方法中输入培养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智力行为发展为有意义的教育 结果。他认为这种自控能力是智力任务上成功行为所必要的,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反省认知的教学策略。
二、关于策略教学的对立观点和方法
1.策略是跨学科的可概括的技能,是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技能。
持直接教学观点的波罗教授认为,尽管存在着科目的差异,但是思考的习惯和能应用于任一学科领域的一 般的思维技能是存在的。例如,愿意寻找可选择的解决途径是一个可概括的思维习惯,而有意地引起争论则是 可应用于任一情景中有助于产生主意的技能。他进一步指出,这些概括性的思维技能确实存在,只是不能在某 一专门的课程中讲授,因为正是这些概括性的技能不能通过使用某一专门学科内容的材料来成功地教学,一些 理论家才坚信这些技能不存在。但是,持互惠教学观点的心理学家们则认为不存在可概括的思维技能,他们说 数学有数学的思维,自然科学有自然科学的思维,而在历史中则有历史的思维,每一种情况下的规则是不同的 。他们提倡在具体的情境中教特殊的与任务相对应的策略。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一般思维方法 训练与具体解决问题技能训练。前者试图训练单一的、一般的思维策略,通过这种训练后,这些能力产生广泛 的迁移,教育史上的形式训练说就持这样的观点;后者则提供训练材料由具体的和个别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构成 ,并经过长期系统的实验研究后表明这样习得的能力易于在类似的任务中迁移。
2.策略教学是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还是渗透到每一学科中进行教学?
把策略独立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正是“存在着概括性的策略知识”这一观点的反映。直接教学的拥护者 认为,教师应该直接讲授思维本身,应该在课程中有一个专门的空间留给思维技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教师 和家长都认识到思维正在被直接教学。同时,他们也希望在“思维课”上讲授的技能应该在地理、历史、社会 研究和自然科学中找到自己的用途。波罗教授勾划出这样的蓝图:每一个年级的学生每周必须接受2小时的思维 技能的直接教学。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称为CORT的教学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有60节课,他称之为“操作性工具 ”。教思维时,教师呈现出这样一个工具,然后要求学生在许多项目上应用这一工具的各个方面。他认为,方 案中专门设计的工具术语能点破学生的思维过程,产生一个反省的形式,使学生很快认识到它们的真正价值, 与说教式的告诫相比,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波罗教授强调内容的参与将会分散正在使用的工具 的参与,因此策略教学必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互惠教学的研究者们认为应该通过内容材料来教 思维。他们认为这样的方法有两个优点:第一,通过它,思维很容易被引入课程,因为课程中的材料无论如何 是必须学完的(而且它已经为教师所熟悉)。其次,这一方法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教了思维又教了内容。卡 尔教授提出当内容目标依据对思维有提高的活动而定时,当思维技能渗透到整个课程中时,思维技能的教学就 会成功;相反,将思维技能作为一门学科就会导致失败。他提出两个方法防止这一失败:(1)依附策略,即将 思维作为其它已被接受的教学目标的一部分。(2)渗透策略,即在教育过程中完全渗透思维技能的活动。这样 ,它就不会被隔离开来而降低为用言语表明的学科。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直接训练与间接训练 。前者认为策略可以离开材料内容单独训练,因此在许多国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门训练思维方法的程序;后 者则认为策略不能离开材料内容单独训练。例如,加涅认为,认知策略能力不象其它认知能力那样,可以直接 训练,必须通过材料内容迂回教学。这是因为“认知策略的内在组织性意味着,教学条件只能对其获得与改进 产生间接影响”。经过系统的研究后,一般的看法是:策略的学习与教材内容的学习相结合为宜。
3.策略是由教师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还是由学生自己自发地产生并总结出来?
直接教学认为策略知识是可概括的,而且应该有它专门的术语,使思维过程清楚地被学生意识到。因此他 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策略知识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让学生把它作为一种可操作的工具去使用。互惠教学 则认为应强加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发产生的策略,否则其思维行为会受到削弱。卡尔教授批评目前许多课 本所做的都是列出一系列规则,提供例证,然后提供一些要求应用这些规则的练习,这使得思维技能被概括为 一些相同的操作。这两种观点导致了两种对立的方法:通过规则运用的训练与通过实例的训练。传统上,学校 试图通过规则的运用来教会学生的思维方法。长期和系统的研究发现,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实例并将自己的解 答过程与专家的解答过程加以比较,训练思维技能的效果更好。许多心理学家之所以提出发现教学法是因为这 种教学方法先不告诉学生发现的结论,只给他们提供例子,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尝试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 样,发现法就为培养学生的训练能力提供了机会,并能导致更多更远的迁移。
从前面我们已看到了有关策略教学对立的观点和方法,也许我们有时会倾向于这一方的观点,有时又会倾 向于另一方的观点,甚至有时会很难作出取舍,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正是关于认知策略长期存在的问题,归 纳起来这些问题中最根本的有两个: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策略是一些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还是特殊的与任务 有关的具体能力?另一个问题则涉及它的范围,即认知策略是否仅指思维策略,或者除包括思维策略之外,还 包括其它较低级的认知过程中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
三、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
根据认知过程的模式——加涅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过程被分为信息加工过程和执行过程。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受内部执行控制过程的修正和调节,这些内部定向过程被称为认知策略。这里“执行控制 ”部分的作用主要是指复述、编码等策略的作用。由此可见,加涅对于前述第二个问题所持的观点是认知策略 不仅仅限于解决创造性问题中的思维策略,也包括其它较低级的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注意、信息编码提取 中的策略)。但是,关于认知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反省认知成分在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却没有体现出 来。从信息加工和反省认知的观点看,信息加工心理学所讲的策略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思维,包括自 己对信息表征、组织、存贮、提取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维,以及对自己使用某种 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等。波果斯基和托尼提出的反省认知模式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该模式的 主要成分是:具体的策略知识、一般的策略知识(与此有关的对策略效用的信念)和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对这 个模式,波果斯基是这样解释的:儿童策略的获得依下列顺序发生:(1)在父母和教师的指导下,儿童学 习应用某策略,并通过重复应用,最终了解了它的属性(特殊策略知识开始形成)。这些属性包括策略的有效 性和它的适用范围。(2)如果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其它刺激, 他会在同一领域以类似的形式习得其它策略(即 具体策略扩大了应用范围和得到了丰富);(3 )教师指出或学生直觉到同一领域中的多种策略的相似性和差 异性(相关的策略知识得以组织);(4)此时, 儿童认识并相信策略行为的一般作用(一般性策略知识在同 一领域或不同领域间被积累起来),由此儿童会把学习的成功或不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或缺乏努力,而不是 归因于个人能力的高低或运气的好坏;(5 )儿童开始获得更高级的技能,如选择适合于某一任务而不适合于 其它任务的策略,并对策略的运用加以监控,以及在必要的策略成分未曾教过的条件下,填补策略的空白。根 据这样的观点来看,反省认知的核心成分是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和获得的一般策略性知识(尤其是自我有效的归 因和关于自己心理能力发展的信念)。
结合这两个模式,我们认为学习的各个阶段都有策略的参与,策略涉及学习的全部过程。学习过程分成信 息加工过程和执行过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包括了短时感觉阶段、短时记忆(即工作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 阶段。在执行过程中,反应应该包括两种反应,一种是对外的操作,一种是对内的策略的应用;而对这两个过 程起调节控制作用的是反省认知技能,包括反省认知习得过程和一般策略知识(尤其是自我有效的归因和关于 自己心理能力发展的信念)。
在这几个阶段,具体使用的策略有:促进选择性注意的策略,如自我提问、做读书笔记、记听课笔记等; 促进短时记忆的策略,如复述、笔记、将输入的信息形成组块(chunking)等;促进新知识内在联系的策略, 如分析学习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和组织结构、多问几个为什么等;促进激活与新信息有关的原有知识的策略, 如启发式等;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的策略,如列表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把新知识应用于解释新的例子等;促进 新知识长期保持的策略,如记忆术、双重编码、提高加工水平等;执行的策略,如提取的策略,阅读、写作的 策略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调节策略:反省认知技能,如自我鉴别错误,选择最优恢复途径的策略,自我评价 反馈信息的合理性等。可见,认知策略应该包括在两部分中:一部分是包含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一 部分是包含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又分为认知过程中的策略(如促进短时记忆和长 时记忆的策略)和部分基本的思维过程中的策略(如概念形成的策略);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则分为部分较高 级的思维过程中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在整个过程中起调节控制作用的反省认知技能。有些人把策略 的范围限制在执行控制过程中,认为这部分才有思维的参与,而前面的非执行过程不能算为策略。导致这一分 歧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使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语言,可 以说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思维和策略是同义词。因此,正如前面所指出的,策略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 程的思维,包括自己对信息表征、组织、存贮、提取方式的思维,对思维过程本身(如推理方法)的思维,以 及对自己使用某种学习或记忆方法效果的思维等。这样,在信息加工过程阶段也有思维的参与。因此,在认知 范围内,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可以不加区分地作为一个概念,而在整个学习领域,学习策略所涉及的范围则大 于认知策略的范围。学习策略除了涉及认知领域外,还涉及动作领域和情感领域。根据认知策略的分类模式, 由于整个思维过程从需要意识努力变为不需要意识努力,以前属于执行控制过程中的策略转变为信息加工过程 本身认知过程的策略,因此它仍应算为策略行为。
四、理解与协调的可能性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关于策略问题的对立观点。根据新的认知策略分类模式,这些观点对立的 原因在于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即它们只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某一局限范围内适用,只要把它们放在一个整体 中去考虑,对立观点的理解和协调便成为可能。
1.按照认知策略分类模式,认知策略既包括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又包括特殊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
一般地,包含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属于一般的跨学科的能力,而包含在执行过程中的策略则是特 殊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然而,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是相互渗透,兼而有之的。例如,怀特和维特 罗克1982年提出,他们已经发现了四种一般认知策略的证据。这四种策略是:寻找深层意义的策略;承认局部 目标的策略;灵活探索策略;将部分综合成整体的策略。很显然,这四种策略都应包含在执行过程中,但却是 一般的在任何领域中都适用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关于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一直存在着两 种不同的思路的原因。一种思路强调训练一般的问题解决策略,专门教一些产生假设、涉及检验之类的策略; 一种思路强调专业知识结构的训练,认为只有在掌握完备的专业知识后,问题解决能力才可能提高。其实,只 要搞清楚了问题解决过程中既有一般的策略能力,又有特殊的专业能力,这两种思路就可以达到殊途同归的效 果,也就不会再有“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了。
2.策略教学既有需要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的部分,又有需要渗透到每一学科中进行教学的部分。
根据这样的模式,对于在信息加工过程本身中的策略,如记忆术、编码方法、复述策略等,相对来说不受 内容的影响。就象我们学习读和写一样,可以脱离具体的学科讲授,这时我们把思维作为手段和工具,它服务 于各门科目的学习中。对于在执行过程中较高级的策略知识,缺乏具体的内容便很难得到良好的说明,必须结 合具体的内容,在每门科目中进行迂回的教学。这时,我们把思维作为目标,学生直接学到的就是如何思维, 这样我们就从实际意义上将思维既作为是促进学习的极其重要的手段看待,又将之视为一个高度可取的目的看 待。有人认为,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内容上会分散对于策略知识的注意,不利于策略的习得,且不能迁移。我 们认为,策略的迁移和内容的有趣并不是矛盾的,关键是要处理得当,有意义的内容正好促进策略的迁移。在 研究策略的最新成果中普遍认为,策略不是一个从书面言语信息到应用的线性过程,它是个人、内容和情感相 互作用的过程。有趣的内容不仅使学生对这一策略应用的情境和过程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也有利于提取出来 应用于其它类似的、甚至不同的情境中。当然,如果在策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别的与策略完全无关 的地方,就会影响策略的学习,但这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监控的问题,与内容没有关系。
包身工教学反思【第三篇】
前一段时间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很多学生不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不理解她们为什么会如此麻木,为什么不****,为什么就甘受带工老板的蹂躏。事实上有些事情、感受,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所以当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包身工的图片使,他们都一脸茫然,还在一旁说笑,更有甚者,有学生竟然用“猥琐”一词来形容他们。可想而知,此刻的。学生养尊处优,娇生惯养,他们已经和现代的社会已经脱轨,他们不理解现代人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这一种环境,不理解父母的艰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此刻孩子的看法,让他们慢慢体会生活的不容易。
透过这一次的教学,我觉得整体状况不好,学生对于课本上的资料基本上都能够理解,也学会了怎样筛选信息,唯一不好的是他们体会不到他们的艰辛,他们不懂得珍惜此刻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总是觉得此刻的生活不好,总觉得书本上所说的都是过去式,在现实的生活中没有这种状况发生。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让学生慢慢的接触此刻的生活和社会,不要让他们和此刻的社会脱轨,要逐渐让他们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
包身工教学反思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反思;专业化
人之反思,古今皆有之,它是一种文明程度和个体成熟与理智的标志,古有“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之言,今有“反省”“检讨”和“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反思,首先是思想界和知识关于元科学研究的一种理念与方法,后来移植于教育教学,便产生了反思性教学。笔者认为这种移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标志。
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众说不一。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是“教学主体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对教学经验进行回顾与重新认识(包括思考、评价、整改等),以至产生新的更趋于合理性的教学方案与行为的活动过程。通俗地说,反思性教学,即“教学的反思”与“反思的教学”二者有机的统一。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反思能力是一个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其中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群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显然,这种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那么,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怎样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确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它并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遥想,而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英语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三种重要成分,即: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
认知成分指教师如何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大量的相互关联的有关事实、概念、概括和经验的信息被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可以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等等。教师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他们在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的差异。专家教师在教学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深刻的、具有丰富联系的图式,这些图式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判断哪些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并从记忆中提取出有关的信息,以便选择最恰当的反应策略。
批判成分指驱动思维过程的基础,包括经验、信念、社会政治取向以及教师的目标等,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等。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其实时时刻刻离不开批判成分的反思。不迷信、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提出质疑和可商榷之处的反思能力,也是体现一位英语教师个性和素质的地方。
教师的陈述则包括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写作、交谈的方式,教师用来解释和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解释系统等等。教育学指出,教师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尤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考虑到所任教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则更有必要对自己的课堂陈述进行反思。如是否口齿清晰、是否富有感染力、体态语言是否亲切自然大方等等。因此,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课堂陈述,使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形成亲切得体的教姿、教态,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
二、教师应把握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的反思能力就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一旦教师意识到问题,就会感到一种不适,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进入到反思环节。因此,在此过程中,接触到新的信息是很重要的,他人的教学经验、自己的经验、各种理论原理,以及意想不到的经验等都会帮助教师发现问题。
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回忆、与学生交谈、与同行探讨等来获得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析,看自己的教学思想观点是什么,它是否符合目前所倡导的理论,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