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一篇】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课文以梅花为线索,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开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文章以梅花喻人,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教学中,我就课题进行解剖,直接导入课文中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文章中心,整体上把握课文,起到很好效果。教学伊始,熟读课文,学生知道课题中“魂”实际上是“精神”,找出梅花精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如果请你换个题目,我们可以换成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换成“民族魂”“松树魂”……通过换课题,学生了解到: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
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本课教学后,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说说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帮助学生体味梅花傲雪的精神,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同时我让学生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学生了解余光中、李白、张继的“思乡”和文中外祖父的“思乡”有什么不一样,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思乡之情、离别之情的诗歌,使他们对这种感情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中心突出,借物抒情,对于这一点,学生读上几遍,读熟以后就很容易明白,那么文章是怎么借物抒情的?需要仔细探究,学生再次读文就会发现,作者借梅花来抒发情感,用的是外祖父和梅花之间的`几件事来表现主题的。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如,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感觉有不少遗憾:这篇课文在其他教材中是用两课时的,我们在备课时,把以前的课件拿来就用,没有深入研究,精心准备,导致教学节奏按照两课时标准教学,教学知识点抓得不准,致使部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需要其他时间补充。
在以后教学中,在导入课文学习时,就应该播放用多幅梅花的图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乐的课件,同学们在惊叹梅花的美丽之时,对梅花开放时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此时,我应在课文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再用一次图片展示,让学生们再对“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升华,使他们理解为什么身处异国的外公会对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1、因为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所以在导入中回扣课文,既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又为本活动作了铺垫。
2、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掌握本次口语交际的要点。
有些孩子注意力好分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不注意倾听。因为小组较多,所以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第二篇】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认识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立方分米,最后认识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
三、分层中及时匹配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地巩固。
学生学完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以后,我设计了一道看图填合适的单位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加深理解。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重点认识1立方厘米,深化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在学生理解了“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以后,又及时跟进了一组练习,再一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这样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匹配相应的练习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另外,在处理课本练习第4题时,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分层数方块的方法,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一个铺垫,注重了知识的前呼后应。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旋转》教学反思【第三篇】
本节课在对《旋转》的教学过程中吸取了《平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将核心概念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情境引出旋转并且将旋转的特点由学生自主总结出来,在此过程中让我反思到一点:教师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具体的活动经验是要学生自己通过克服困难去完成的,这是教师代替不了的,所以和平移不同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拿实物去旋转,去理解,去发现旋转后的状态,进而进行比较。平移害怕学生总结不出来就直接告诉了,但是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学生听的云里雾里的,背诵的数学知识显然是不理解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会出现习题错误,问题回答不出来。
这次通过引导和平移的对比教学观察其不同,类比教学,所以学生能较好的说出旋转的特点:大小不变,方向变。
另外反思本单元在数学学科中的地位其实是近世代数和实变函数的最基础的部分,涉及到了变换的知识,所以从高等数学的角度看,小学数学的每一部分知识看似很简单但是却又和数学的专业性联系密切,这就需要教师从每一节数学课启发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而对于后续的学习可以稍微涉及但不宜讲太多,一来孩子不理解,二来会对孩子造成一些负担,程度好的有求知欲但现在的学习内容满足不了,教师不易解释太多,而对程度不佳会造成障碍,认为数学难,所以在数学学科上,体现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专业用语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深与浅的度,了解学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学习心理学也是教学所必须的。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四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失重、心驰神往、广袤无垠、嶙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登上月球,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的情况。
2、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指导。
三、自由读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登月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2、指名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3、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
(1)飞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1)宇航员从月球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经历76千米,历时95个小时。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语言方面:恰当的描述,用数字说明,叙述中有议论。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插图,引导想象。
(1)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1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月球之旅》是第四单元的最后1篇课文。也是1篇纪实报道,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航天知识方面的文章。和学习第十课一样,首先是小组自学完成读课文、读准字音、写书生字词以及弄清课文主要内容等问题。找出不懂得地方。在接下来的展示学习中,首先检查学生的读——每组请一个学生分段读完课文,再进行听写——上黑板听写,错了一个以上就不给本组加分。
接着就是请人讲课文主要内容,并逐段弄清每段的意思,算是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是说最令自己兴奋的那一段。先读,再说理由。最后是理解难句子:“对于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飞跃。”自由发言,如果哪一组的同学说的最接近就给那一组加分。所以有几个学生发言了。最后,我根据大家的发言进行了小结,拿出了较通顺的句子组成的我的理解:“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了月球,他的步子和平时一样小,但这标志着人类的航天事业以向前迈了一大步,已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在议论的基础上,问题得到了解决。使大家动了脑筋后获得的结论,尽管他们的语言还很零碎。小组学习真的是高效课堂的阵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