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实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7982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1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个性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务必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透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透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透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用心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构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潜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2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在认识了几种*面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面图形,学生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的一次飞跃。

一、情境的引入,激发兴趣。

课的开始,我运用两只羊争吵的情境(一只在长方形羊圈里,另一只系在木桩上),比较长方形和圆的面积,既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二、探究的方法,孰优孰劣。

在探究圆的面积的这一-环节,教材上,先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圆的面积是多少,并让学生填好表格,以期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旨在激活学生己有的经验,数出圆的面积,教材表格中却给出了正方形的面积,以及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我认为这有些强拉着学生走,并不真正出于学生内在的探究需求。因此,在课的开始,我把这部分内容暂且放着。

在五年级上册,学生们已经学过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探究像手掌、树叶等曲线图形的面积;还探索过*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根据这些已有的经验,学生自己可以提出探究圆的面积的两种方法。在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的局限性后,重点研究如何用转化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

三、探究的过程,自主操作。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考虑到了学生的现实认知水*,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找到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使学生合乎情理地认识到:*均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有机渗透了极限的思想,体会了“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过程。接着让学生根据提示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

一、转化结果单一

课堂上学生将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面图形结果单一,只出现了*行四边形。虽然在课的最后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三角形和梯形,但这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我想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在课上提示了剪,强调了拼,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想不到直间转化成求多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方法;而怎么剪对学生来说就是有难度的;二是拼成梯形和三角形是有一定的条件的,要*均分成一定的份数才有可能拼成,三是课上留给学生的时间有限,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剪、拼不同的图形是很难的,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又是不现实的。

二、缺少思维的碰撞

我觉得操作探究部分,我有点操之过急。尤其是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部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课件操作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虽有碰撞,但总觉得不够。在以后这一类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时间,多进行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让使学生的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我个人认为这一章是整册书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当中反应出了如下一些问题:

1、搞不清楚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看到圆的半径或者直径,不能很快求出该圆的直径或者半径。此外,看到圆的直径或者半径,不能很好的算出圆的周长、面积。

2、知道一个圆的周长,不能很好的求出圆的直径或者半径。对计算一个小数除以3。14,感觉有点束手无策的味道。

3、不能清楚的求出圆的周长或者面积,往往答非所问,要求面积,他要去算周长,要求周长,他又算成了面积。单位也往往把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搞混淆,这也算是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

4、对于学生来说,最难的是组合图形面积、周长、阴影部分的。相关计算,还有半圆有关的计算都是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忽略的问题,总是按一个圆的来计算。计算当中,很多学生对半径的*方也是常常出错,对一个数和3。14的乘积,总是会把小数点搞错。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3

[关键词]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变式 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中,习题课是重要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典型习题适当进行拓展、变换,可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探究解题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笔者以高中数学教学中一道常见的关于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题为例,简单谈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

例题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两点,当弦AB最短时,求直线l的方程。

解析:教师让学生结合图像独立研究,容易得到结论:当直线l与CP垂直时,弦AB最短,此时直线l方程为2x+y-8=0.通过直观感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证明此结论,由关系式d2+(AB2)2=r2,r2=8,d2≤CP2=5可知当d2=5,即CPAB时,弦AB最短,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推理论证,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该题的变式。

变式1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当ABC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分析: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如何表示,学生通常会选择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或θ=∠ACB来表示三角形的面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解法1:设圆心C到直线的距离为d(0≤d≤5),

SABC=12AB・d=r2-d2・d= (r2-d2)d2 ≤(r2-d2)+d22=4 ,

当且仅当r2-d2=d2,即d=22r=2 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分两种情况求直线;方程:(1)当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方程x=2符合题意; (2)当直线l斜率存在时,设直线l方程为y-4=k(x-2),由d=|4k-5-2k+4|1+k2 =2,求得k=-34,则直线l方程为3x+4y-22=0,所以所求的直线有两条。学生容易将直线l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x=2的情况忽略,从而导致出错。

解法2:设θ=∠ACB,SABC=12AC・BCsin∠ACB ,容易得到当∠ACB=90°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d=22r,从而求最值及直线方程。

归纳以上两种解法,让学生找到其中的不同点与相同点。不同点是面积的表示方法不同;相同点是最后都得到d=22r,从而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2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3,4)的直线l与圆交于A、B,当ABC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解析:稍微改变题目的条件,学生容易按照上题的解答方法解答,设圆心C到直线l的距离为d,SABC=12AC・BCsin∠ACB ,容易得到当∠ACB=90°时,ABC的面积最大,此时d=22r,从而求最值及直线方程。通过分析发现,产生错误的原因为函数表示中没有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不是0≤d≤5,而是0≤d≤2,∠ACB也取不到90°.当d=2,也就是∠ACB取最小值120°时,ABC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直线方程即可。以上问题解决后再给出以下训练题,巩固对问题的认识,开阔学生的思维。

变式3 已知圆C:(x-4)2+(y-5)2=8,过点P(2,4)互相垂直的直线l1与l2分别与圆交于A、B及E、F,当AB+EF最大时,求直线l方程。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4

《圆的面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又是学习圆柱与圆锥的基础,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了“极限”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讲是深奥难懂的。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主要是长方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自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再一次让学生熟悉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问题的策略。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只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依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因此,新课内容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本节课,我认为我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再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并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效地体验从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想一想以前咱们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面积公式都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生边回答课件边演示*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从这些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都先转化成长方形,可否将圆也转化成长方形呢?)怎么转化?(生讨论,看书等后回答:把圆分成若干等份,拼成长方形),你想分成多少等份?(16等份)多点行不行?(众说不一,同桌讨论后回答:行)为什么呢?(分的等份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如果越少呢?(拼成的图形就越不象长方形)如果分成两等份呢?(用两个半圆试拼)(那就拼不成长方形了)现在我们将这个圆分成16等份,请两个同学**拼一拼,大家首先看圆周围的黑线表示圆的什么?(周长)这条红线呢?(半径)这两条线很顽皮,在拼的过程中要跟我们玩捉迷藏,一定要盯住它们各藏到哪儿了?(学生操作)他们先把两个半圆展开,然后犬牙交错地拼在一起,成了什么图形啦?(长方形)是精确的长方形吗?(不是,是近似的)为什么?(上下两条长边上有许多小包包)对,两条长边不是直的,是波浪形的,怎样才能使它接近一条直线呢?(把圆分的等份越多,就越接近直线)好,现在我们就将圆分成32等份拼一下,为了便于观察,我们用课件来演示。同样用黑线表示周长,红线表示半径。也学这两位同学这样拼起来,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几乎是一个长方形了)这样一拼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形状变了,面积没变)现在大家找一找,黑线和红线各藏到哪里去了?(黑线分成了两段,到了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红线到了长方形的右边)各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呀?(表示圆周长的一半成了长方形的长,表示半径的红线成了长方形的宽)(老师对应地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圆的面积等于什么呀?(学生互相合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老师对应板书并熟读公式)好,现在大家用学具拼一拼,看还能拼出什么学过的图形?(可以拼出近似三角形、*行四边形、梯形)真不错,拼成的这些图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问题我们留到数学活动课再去进一步探讨。

二、运用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我利用多**精确演示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圆锥,圆柱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三、练习坡度适当,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课上及时安排了坡度适当、由易到难的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课后设想:

圆除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外,还可以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如果让学生在这里再动手操作,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有很大的好处,但一节课无法容纳这么多的内容,所以这一节课就选择了单纯让学生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来推导圆面积的公式。但回头想想,也可以把圆的面积分两课时来上,一课时是让学生操作,圆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第二课时才深入地研究如何推导圆面积的公式,这样费时多些但对学生的能力开拓会更有好处。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5

《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一、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面图形:*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转变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公式推导

*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πrh=r,*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πr2。

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创新。正如《画》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58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