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5980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学范文“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第一篇】

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思想是统帅,是灵魂”有了明确的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动作。比方说拉丁舞里出脚的速度:应该在音乐节奏出来的瞬间把脚踩上去,而不应该音乐还没出来,就开始提前动作了。这就明显看出专业舞者和普通舞者的区别了。再有,出脚瞬间的意识应该这样形成:一只可恶的老鼠钻进你家厨房糟蹋了许多食物,偶尔一天它终于出现了,你一看到它就立刻血往上泳:非一脚把它踩死不可,要稳、准、快、狠!“煞”的一下,你把脚弹了出去…

在跳舞时,要求的韧带始终是收紧的,然而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收紧两条大腿,也不知收紧后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为了帮助她们找到这种意识,我发给每人一张纸,告诉她们:这张纸代表100元人民币,把它夹到大腿根部走前进后退walk,谁掉下来了这100元就归老师了。不管你如何走,不要让它掉下来就成,这种潜意识形成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一定要夹紧大腿,否则100元就没了”。经过这样反复训练之后,学生们的大腿明显的收紧了,这样她们的形体既显得挺拔了,又加快了出脚的速度和力度,节奏感明显加强,可谓一举多得。

跳舞的时候讲究“挺胸、收腹、抬头”,这种意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养成。只要一出脚他们就会下意识的往下低头,其实他们低头也看不到任何东西。为了塑造他们挺拔的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方法:一是建议他们睡觉时去掉枕头,平躺于稍硬的床面上,这样可使整个身体都呈平直的状态,在休息中挺拔身体,不占用其它工作学习时间;二是提醒他们在跳舞过程中要养成从镜子中看动作的习惯:舞蹈房的镜子就是令舞者纠正动作的,从头到脚一览无余,也不用低头去看自己的脚下了。养成了这两种意识,他们的头自然也就抬起来了,胸也挺拔起来了,从而也养成了规范优美的舞蹈架型。往那儿一站,感觉就是与众不同!

舞蹈的意识存在于跳舞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对音乐的诠释和理解,对舞伴的引带和跟随等等。只有形成了正确的“意识”,才能引领一个舞者由低到高、层层深入,达到那种出神入化的高深境界;体会越深,自信越强,跳出的舞来就越美,越耐人寻味。

印度舞的基本动作有哪些?

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庙里表演给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基本动作:印度舞节奏明快,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保持微笑。

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服装:在印度,一般只有已婚妇女才穿长达6米的纱丽,但舞者例外,哪怕很年轻的女孩也可以这样打扮。有时候,舞者也穿PUNJABI:裤子+过膝长衣+长围巾。裤子的款式有很多,有些宽大,有些紧身。围巾的系法也不相同,平时可以戴在脖子上,跳舞时系在腰间,增加线条感。PUNJABI已成为时尚,去年日本便风靡这种款式的衣服。

配饰:额头上贴的长尖形饰物叫BINDI,传统BINDI很大,上面镶满了钻和宝石。但现在流行的是简练的款式。女孩一般在结婚或跳舞时佩戴它。眉毛上方的一圈散钻也可以叫BINDI,表示好运。

红点:眉心点红点。跳舞时,为了增加亮度,也可用小钻代替传统的红点。如果跳表现穆斯林题材的舞蹈,只能用小钻,因为红点是印度教的象征。不跳舞的时候,通常只有已婚妇女才能点红点。

手镯:印度舞中,手势是非常重要的舞蹈语言,所以舞者很在意手镯。佩戴数量很多,最多可达20个。

脚镯:印度舞中有许多跺脚的动作,要有脆响的声音,又有急促的节奏,所以脚躅很重要。据说有舞蹈家经过训练可以只动脚上的一块小肌肉,使得只有一个脚铃响。

手姿:印度舞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手姿。手部姿态约有100多种,每一种手姿都有特定的意义,有的代表美丽,有的代表和平,有的代表生气,有的甚至表示丑陋。印度人相信手姿是人和神交流的符号,而不同的神喜欢不同的手姿。

微笑:舞蹈过程中,舞者发自内心的微笑终始如一,表达了喜悦平和的心境。

头动:头部有节奏地向左、右动。

腰动:腰部的摆动让身体婀娜多姿。

脚动:脚尖、脚跟、跺脚。印度舞脚的动作也极具表情。

眼睛:舞蹈时眼睛随之转动是印度舞精髓所在。

印度舞手语变幻莫测。比如用手指脸的姿势表示美丽,荷花手姿是表演给神看时常用的手姿。手姿不仅表演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花样繁多的手姿还反映了表演者活跃的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脑部锻炼,可谓“心灵手巧。”

跳跃的姿势代表了印度神鸟“PIKAKE”。跳跃时,注意要眼睛盯着手。这种跳跃姿势不仅好看,还能练习身体平衡能力,提高骨密度,特别是臀部和骨盆的力量。

与其他舞蹈不同,印度舞要求跳舞者常常处于半蹲的姿势。这个姿势对大腿和臀部线条很有好处噢!

想要有风情万种的眼神吗?向印度舞学习!头不动,四面八方转动你的眼珠,记得转动的时候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第二篇】

[关键词]《恐龙当家》;亲情;成长

《恐龙当家》是一部由迪士尼和皮克斯公司于2015年发行制作的一部描述恐龙的3D动画电影。这部电影的诞生历经坎坷,档期延长了18个月,而票房却创造了迪士尼影业的一个“新低点”。一部分人评价该电影故事老套,

“槽点满满”。也有人评价它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低龄励志片”。

该电影如同所有的迪士尼电影一样,画面精美逼真,动物拟人化后的造型可爱,情节动感十足,而且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该片的“回家”主题感人至深,其故事主题虽落入俗套,但作为一部面向幼儿的动画电影,极具教育意义,也凸显了电影艺术的魅力。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片的多重主题,以期让更多观众了解该片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一、电影内容梗概

影片开始于一种假设,6500万年前,假如那颗陨石没有砸中地球,恐龙就不会灭绝。之后又过了数百万年,恐龙智力进化,它们学会种植、畜牧、建筑,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家庭。某座山脚下的平原地带,雷龙亨利一家迎来三个性格各异的娃娃。丑小鸭式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三只小恐龙在同一天,相继从恐龙蛋里破壳而出。最大的恐龙蛋却最后才有动静,从里面出来的是个子最小的恐龙。爸爸亨利为其取名为阿洛。阿洛孱弱胆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和恐惧。而它的姐姐莉比行动敏捷,哥哥巴克强壮过人。哥哥嘲笑它、捉弄它,公鸡总是啄它,甚至连一只萤火虫飞来都把它吓坏了。父亲为了让阿洛变得勇敢,趁着夜里将它带到屋外的草地,对它说:“你需要克服内心的恐惧,才能看见彼端的美景。”接着尾巴一扫,萤火虫顿时满天飞。之后,它布置给阿洛一个抓贼的任务,但是阿洛生性懦弱,把被陷阱困住的贼放跑了。为了通过言传身教使阿洛变得勇敢,父亲便带着阿洛去沿着河边追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风云聚变,电闪雷鸣,洪水突涨。为了救阿洛,父亲被汹涌的河水冲走了。与父亲的生离死别在阿洛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一连串的事件过后,它与母亲艾达以及两个兄弟姐妹走散,在茫茫世界中流浪。绝望之时,偷粮食的贼――小野人又一次出现,并为阿洛带来了食物(其实小野人曾经偷过阿洛家的食物,为了表达歉意才送它食物)。虽然语言不通,但这一举动逐渐温暖了阿洛的心,后来它给小野人取名点点,并从此相依为命。在霸王龙巴奇的指引下,两位好友开启了跨越千山万水的回家之旅。在充满坎坷和危险的回家之路上,阿洛与点点结伴而行,而这两个本不该碰面的恐龙和人类小男孩,缔结超越了种族和时空的纯真友情,小恐龙阿洛在冒险历程中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恐龙当家》的多重主题分析

《恐龙当家》展现了亲情、友情、克服恐惧和个体成长三个主题,同时对于当代父母在育儿方面有一定的启示。

(一)亲情

影片中阿洛的父亲为了保护它,帮助它克服心中的恐惧,丧生于洪水之中,这种厚重的父爱的表达,在美国的其他电影中比比皆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狮子王》到《疯狂原始人》,到现在的《恐龙当家》。如同《狮子王》中辛巴在父亲的灵魂重现的鼓励下,开始觉醒,并鼓起勇气担当拯救草原的责任一样,阿洛在父亲灵魂的感召下,克服了困难,解救了朋友点点于危难之中,成长为一名勇士,并最终成功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影片中当阿洛和点点一同在夜里来到山崖边上休息时,他们都很想家。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但是他们能沟通“家”这个概念。用一个小木棍代表一个家人,用一个圈把木棍圈住,代表着家。世界上最能给我们安慰的,又何尝不是家和家人呢?小野人非常伤心地将三个木棍中的两个推倒,用土埋住,阿洛意会到小野人失去了父母亲,他也将4个木棍中的一根推到,用土埋住,代表的是他失去的父亲。亲情是难以言表的,即便双方语言不通,但凡有血有肉之躯,对至亲的共同的思念会产生情感共鸣。

(二)友情

影片中没有恐龙世界互相猎食的残酷,像阿洛一样的食草龙以农耕者的形象出现,而以巴奇为首的食肉龙则以畜牧者的形象出现,将弱肉强食的原始社会拟人化。人类男孩点点反而成了物化的一方,他不会说话,像阿乐的宠物一直陪在其身旁。但是即便是语言完全不相通的两个个体,在回家之旅相互扶持,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都成功回家。

(三)克服恐惧和个体成长

个体的成长是指一个人通过成功完成一件事情而长大,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他要经历重重困难,克服自身的弱点,发掘自身潜能,战胜各种妖魔鬼怪,最终获得成长。而完成这件事情本身具有仪式性。电影中阿洛一家人在玉米仓的墙壁上印上自己的脚印,就意味着作为个人能给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妈妈是第一个印上脚印的,爸爸是第二个,莉比在自己能够帮忙给玉米浇水后也印上了第三个脚印,巴克在能独立耕地后印上了第四个脚印,唯独阿洛,没能独立大胆地去给鸡喂玉米,家人没有允许他印上脚印。直到影片结束,他历经一系列的磨难回到家,才印上了宝贵的最后一个脚印。有人说最后阿洛在玉米仓上按上脚印有些唐突,感觉他还没做什么,既没有收成玉米,也没有击退外敌。但实际上,影片中多次出现暴风雨。暴风雨象征着成长中的挫折与磨难,贯穿了整部影片,见证了阿洛从懦弱到坚强的过程。最后一次,阿洛终于打败了大反派霹雳,可是他与点点被洪水冲走了。在洪流中,阿洛把点点紧紧搂在怀里,生怕他受到伤害。阿洛同自己的恐惧做斗争,从懦弱变得坚强,这就是他个人的一种成长。

为了克服恐惧,恐龙爸爸和狮子王爸爸采用的是类似的方法:带孩子贴近大自然,在静谧的夜晚,观察平日里极其难以观察到的景象。萤火虫、闪烁的群星,似乎只有大自然才能告诉孩子答案,才能抚慰孩子内心的创伤。同时,当孩子面对同龄人的讥笑时,作为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当孩子有先天缺陷,父母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淡然接受一切,给孩子找到适合他自己成长的路,适合他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是去拔苗助长,而是和周围所有人一起,去爱护他,帮助他克服自身缺陷,克服恐惧,成为一个更成熟、更优秀的人。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第三篇】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教学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幽默感,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健康的笑,又使学生品位和深思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幽默让学生的求知成为一种享受。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往往是复杂而无趣的,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照搬课本,学生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使用教学幽默能改变这种情况。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教学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不妨来点幽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本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让学生计算“1000-50×2”,老师出了这样的题目:老张有1000元钱,现在只剩下两张50元,老张用去了多少钱?另一个题目是这样出的:一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0法郎,准备去,并向妻子保证,一定会给她赢回来许多钱的。过了几个小时,他回到家里,妻子忙问他:“那张大钞票生了小崽没有?”“生了。”赌徒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张50法郎的钞票交给妻子,让后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请问:赌徒输了多少钱?可想而知: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做哪道题呢?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来揭示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二、幽默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进步。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紧张的学习心理,即使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加以指正,也会使尴尬烟消云散,反倒成为一种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地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好几个学生都答成“小华家离学校有800远。”就将这些学生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有156厘米。”“不,你应该说是156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5千克。”“不,35重。”他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并且很快就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幽默让学生的笑声成为一种点缀。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而幽默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课点缀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的动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例如:“鸡兔同笼,头有45个,脚有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老师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脚”,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又明白的领会了解题方法。

四、幽默让学生的思维持续敏捷。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沉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作为教师,就要设法让课堂的学生尽量保持思维敏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第四篇】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对折 描图 打开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65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