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1
摘 要 微课深入平时的教学中,使得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可以很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 微课;体育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112-02
当今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就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提高国内现有水平下的教学质量。不仅是语数外等学科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需要运用信息化的方式来提高课堂质量。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平时的教学中来,笔者对此进行探讨。
1 微课的了解和制作
微课概念 微课是指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开展微课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内容,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微课教师作为资源的提供者,需要提供一些微视频、参考书籍以及相关的学习网站等素材,其中的微视频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一些视频软件的出现可以帮助教师很容易地将一些影像资料转换成适合PC端或手机端的视频形式。它的特点有:教学时间不长;资源内容较小;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创作,趣味创作;成果简化,易于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精选内容,设计与制作学生感兴趣的微课 微课视频课件的选择和设计在辅助教学中十分重要,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规划和课程安排来选用课件,对于微课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来作出。比如篮球的三步上篮教学,可以利用手机把三步上篮的分解动作拍摄下来:先是无球原地的三步上篮,之后是持球原地的三步上篮,最后是行进间的运球三步上篮。录-阿拉文库§ 制完后,先检查动作是否正确;然后找少数学生观看,看是否能看懂,是否感兴趣;最后在课堂上运用。
2 循序渐进,加强微课在课堂中的运用
有了符合教学的微课件,还要恰当运用,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按照教学层次,大致可以按照以下环节有次序开展微课教学。
微课在课前的指导运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链接知识点制作好微课软件,发送给学生家长或家长邮箱,让家长和学生观看后,先了解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再根据微课来提前预习新内容。比如即将要学习篮球行进间运球,可以制作微课,先是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然后是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点。让学生看后,既可以复习学过的知识,还可以预习将要学习的知识。
利用微课简化动作,抓住主题重点 课程以一个主题为主,生活思考、教学反思、重点强调、难点突破等,都是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研究问题的来源。比如要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可以利用微课设计,先在场地内画上两个脚印,用卡通人物做动作示范,第一步右脚放在第一个脚印上,第二步左脚放在第二个脚印上,第三步高高跳起,把球投出去;第一步要大,第二步要小,第三步要高高跃起。并告诉学生有个口诀:一大二小三高跳。让学生在练习时口中喊出“一,二,三”。
利用微课讲解规则,分析战术 微课不仅可以教知识点,还可以用来讲解比赛规则,分析比赛战术。当要进行对一段时间学习的考核时,可以用比赛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足球,但是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真正的比赛中去呢?毕竟学习到了技巧,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又不懂规则。这时就可以利用微课制作小视频剪辑,把有关的比赛规则结合比赛画面展现到学生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观看小视频,了解什么是“442”,什么是“531”,什么是越位,什么是点球,什么情况下是犯规,红黄牌,等等。
利用微课拓展学生活动 可从学生中挑选一些技术动作和战术执行准确到位的学生,将他们的动作制作成微课在学生中示范。也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运动录制成视频,再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学生自己的微课也可以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竞争。
3 授之以渔,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运动情感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予渔。”教会学生某种技巧再好,也不如培养他们对于体育的兴趣。一切练习锻炼都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一个人再有能力,也要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身体之上。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热爱运动,对体育课没有兴趣,那谈何锻炼身体,强身健体?可以利用微课制作某种体育项目的精彩视频集锦让学生观看,以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篮球运动,随着NBA、CBA等篮球赛事的广泛转播,许多知名球星被学生熟知,甚至当成偶像,这其中的褒贬暂且不论,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合理利用,帮助篮球教学,增强篮球情感。互联网上有很多球星的精彩集锦,可以从中节选一些制作成微课,来提升学生对篮球的热爱。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球星精彩集锦,在网上建立篮球课堂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自由发挥对篮球比赛和球星表现的见解,产生更深层次的对篮球的认识、理解。
又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笔者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展示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教师在课堂上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多媒体独特的动画技术和音像剪辑、粘贴组合技术,使学生如临其境,在强烈的逼真情境中领悟动作要领,达到事半功倍。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微课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微课去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是顺应时展的。运用微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为体育教学提供方便,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可以使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2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教学幽默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新奇、巧妙、风趣的语言、表情、动作表达出幽默感,既使学生忍俊不禁,引发出健康的笑,又使学生品位和深思教学内容。教学幽默是教师教学机智与创新能力的展示,具有多方面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幽默让学生的求知成为一种享受。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往往是复杂而无趣的,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照搬课本,学生必然会对教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使用教学幽默能改变这种情况。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教学真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时,不妨来点幽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本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例如:让学生计算“1000-50×2”,老师出了这样的题目:老张有1000元钱,现在只剩下两张50元,老张用去了多少钱?另一个题目是这样出的:一个赌徒从家里拿了1000法郎,准备去,并向妻子保证,一定会给她赢回来许多钱的。过了几个小时,他回到家里,妻子忙问他:“那张大钞票生了小崽没有?”“生了。”赌徒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张50法郎的钞票交给妻子,让后哭丧着脸说:“不幸的是,它们的母亲去世了……”请问:赌徒输了多少钱?可想而知:如果你是学生,你会喜欢做哪道题呢?教师运用幽默的方法来揭示教学内容, 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深刻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二、幽默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进步。
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紧张的学习心理,即使学生犯了点小错误,教师以幽默的方式加以指正,也会使尴尬烟消云散,反倒成为一种进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罚重做若干遍地方法不能直接促进学生心灵的发展,因此,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使学生根治这些错误,不妨适时来点幽默,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华家离学校有多远?”好几个学生都答成“小华家离学校有800远。”就将这些学生叫到面前,一一笑着问:“××,你有多高?”“我有156厘米。”“不,你应该说是156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5千克。”“不,35重。”他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羞愧的低下了头,并且很快就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幽默让学生的笑声成为一种点缀。
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只有在活跃而幽默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才能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幽默,把课点缀得有趣有味,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热情的动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例如:“鸡兔同笼,头有45个,脚有116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议论纷纷,有的笔算,有的心算,却算不出来。问题在哪里呢?鸡的两只脚和兔的四只脚在捣乱。于是,老师就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接着老师说:“现在鸡与兔的脚数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该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同学们齐声回答。教师问:“与先前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呢?”“少了26只脚”,反应快的学生马上叫了起来。老师再问“这26只脚哪里去了?”等等问题后,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了答案。这古老而烦人的题目,就在老师幽默地“命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只脚”中,使学生饶有兴趣又明白的领会了解题方法。
四、幽默让学生的思维持续敏捷。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会有感到枯燥、沉闷的时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和沉闷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钝,无创造性可言。作为教师,就要设法让课堂的学生尽量保持思维敏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3
课堂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并使之有“参与”或“把控”的感觉,并能“欲罢不能”地持续参与,我想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是课堂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只有当师生之间情感、思想发生碰撞,民主地进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参与对话和讨论时,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师生互动是有效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教学时会采取这种形式,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动起来”。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设置许多问题,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机器,一堂课很热闹;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一律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学生学得很愉快,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样的课堂,师生是动起来了,瞧着出热闹,可是这样的互动是有效的吗?有没有突破预设问题产生新问题?学生的个性思维有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发言有没有对教师产生促进作用?一律的肯定是不是学生就真的全是正确的?这样一问,就可见上述的师生互动是表面的、浅层的,不是有效的师生互动。那怎样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有生命意义的呢?
1.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师生课堂生命状态。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也就是教师在生命课堂中的课堂生命状态,而教师的课堂生命状态也决定了学生的课堂生命状态。所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转变自己的角色。以前,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轻视学生的智慧,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教师的威压下丧失了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只会装知识的圆桶,其结果是可悲的。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应当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不但从地位更要从灵魂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就能打开紧闭的心扉,消除原有的畏惧教师的心理。这样,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就不再存有障碍。
如在教授一年级《滑稽歌》这一课时,我要求自己放下身段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必须“做得出”。在课前5分钟的时间里,我和小朋友一起很快乐地、很自然地进行了歌表演《两只老虎》,小朋友们很兴奋,接下来我又和小朋友一起在教室里玩“找老虎的游戏”、“爬楼梯的游戏”、还把袜子穿在自己的耳朵上等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参与下,非常有兴趣地解决了我在游戏中设计的本课中的一个个的难点和重点。
生命的课堂流淌着人性,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和感染,师生的课堂生命状态也才能被激发。
2.语言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是课堂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反馈。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能彻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人情”味,课堂主体将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学生的情感得以渲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对于我们老师要做到“说得出”。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歌曲,我们教师应用不同的语音、语调和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能进入状态,课堂才能吸引住学生。如我在《滑稽歌》这一课中设计的一段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对话:
师:两只老虎,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是太奇怪太好玩了。小朋友喜欢这两只滑稽的老虎吗?
生:喜欢。
师:今天啊这两只滑稽的老虎也来到了我们一(4)班的音乐课堂上,我想今天这两只老虎肯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玩有趣的事。
(多媒体及教师地面上出示老虎的脚印)师:咦,两只老虎呢?(师生在教室里四处张望)教室里怎么只有它们的脚印啊?小老虎去哪啦?
生:不知道,可能藏起来了,好玩。
师:它们肯定是想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顺着它们的脚印来找一找好吗?(学生按脚印找老虎,找到的却是小音符,直到最后一个脚印老虎才出现在电脑大屏幕上。)
这样的语言交流一下就好像把一年级的学生带到了他们的世界中去,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得到了激发,和老师的互动有效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具有生命独特性的评价是生命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保障。
微电影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破原先“创作者”和“观赏者”的壁垒,在互动过程中,一旦受众的评论看法得到相应的肯定及反馈,这样大大加强了受众的认同心理。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反应都是对课堂的一个反馈,所以在生命课堂中我们也应该对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做出相应的肯定及反馈,也就是评价,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命独特性,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但都希望有人能够认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学生的生命独特性来评价。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4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对折 描图 打开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范文5
记得上小学六年级的那一年,我在一次期末考试中竟然拿了一个不仅是我觉得兴奋,还让爸爸和妈妈感到欣慰的成绩。当我拿着奖状回到家的时候,还未进家门口,那股香喷喷的饭菜味道就迎面扑来!
“来来来,今天妈妈特意煮了你最爱吃的菜,先去洗个脸和手,然后就吃饭。”妈妈脸带笑容地说。
不用我多说,她一定是兴奋极了!
“不错,不错,这次考得还真不错啊,有进步,好继续努力!”爸爸边拿着成绩表边欣慰地说。
看,一向严肃的爸爸,今天却变了个人似的,一脸慈祥的样子。
“哎,你们俩今天究竟怎么了?”我明知故问地看着他们说。
“没什么,今天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啊。好了,别问那么多了,快去洗手吧!”妈妈边微笑着说边推着我去洗手。
其实,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我哪能取得今天的如此成绩呢?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谢谢我的爸爸和妈妈。
再往前说吧,记得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为了让我增长更多的见识,所以他们经常带我出去玩,让我见识见识。那份亲情,那份关怀,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也是值得我回味的。我想,如果不是那份亲情,不是父母养育我,教育我,我哪有今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