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反思【参考5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反思【参考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知陆游
导入:通过背诵上平时积累的名家的作品引入名人。
这一环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陆游的藏诗量,以及诗歌特点让孩子们对陆游充满敬意。第二部分陆游简介,让孩子们了解陆游的字、号以及有“小李白”之称。第三部分是对陆游作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感受陆游的爱国热情。引出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二、学陆游
1、读古诗解字词
(这一课会写的字有“僵、哀”,这两字我采用的是说文解字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了解由文造字的原理的同时理解字意,记忆字形。再深入诗句理解诗句中的意思,为后边学习古诗打好基础。这一环节我还把“孤村、阑、戍”这几个字词拿出来让孩子组词练习,理解词意。)
2、明诗意、悟诗情
(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
重点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铁马冰河梦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用想象诗中场景的办法來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日夜想的都是国家。
3、编故事
用编故事的方法理解诗意背诵诗句。
4、情感升华
说说心里话,结合当今社会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三、爱陆游
文化延伸
分别用陆游七十多岁时惊天地泣鬼神的“壮心未与年俱死,死亦犹能做鬼雄”和临终之际的千古绝唱《示儿》来让孩子们再次感受陆游的一片赤诚之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二篇】
学习目标:
1、深情朗诵,感受爱国之情;
2、合作鉴赏,体会用词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读准一首诗: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自学指导一:
1、读准字音:戍
2、读出节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试读,点评。
集体朗诵。
三、读懂一首诗:
自学指导二:
结合注释,合理想象,四人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
四、读懂一种情:
自学指导三:
找一找,品一品:从诗中哪些词、句,你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发言。
僵卧:诗人年迈体弱,赋闲在家,无事可做;
孤村:孤寂荒凉,远离朝堂,诗人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泪洒荒村。
大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然而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为什么?
没有,“不自哀”,他还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夜阑:夜已将近,诗人忧思难眠。
入梦来:窗外寒风呼啸,如战马嘶鸣;雨打柴扉,似万箭齐发。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这是一个多么豪壮的梦啊!然而,这只是一个梦呀!
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这一个梦,陆游竟做了一辈子。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击,晚年更是落魄困窘,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都在想着江山社稷。陆游的一生就像一本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却是热血沸腾的理想。在这本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而这种情感也时刻在老师的心中激荡,于是,在一个深夜,我写下了这样的诗行:
年迈的诗人
瘦成一杆长矛
被遗弃在,这穷乡僻壤
他在黑夜里闪着锈迹的寒光
怀想着曾经的战场
北望北望
死,也要死在这片曾经的土地之上
葬我在黄河的边上,替大宋守卫着这辽阔的北疆
天地之间,您是南宋铁骨铮铮的绝响
孩子们,时间跨越了千年,但这种爱国的情感早已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就让我们全体起立,让世界听一听我们每一个爱国者的声音!
师生齐诵。下课。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反思之【第三篇】
诗人陆游所处的南宋距今8百多年,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本诗作者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被罢官归隐,年老体弱之际报国之心仍矢志不移。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感性渲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陆游的强烈爱国之心。
三、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诗人深夜醒来,聆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是什么心境?由此可能会想到什么?从而也能体会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处境,诗人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学生的表情肃穆,朗读的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不过很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反思之【第四篇】
一、注重背景知识的渗透
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小学所学的古诗字数较少,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以十年为一阶段,从每一阶段中精心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将这些诗句的意思和陆游生平打印出来让学生预习,让学生提前置身于陆游强烈爱国之情的“场”中,课堂上教师再将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这样做都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了理解感悟的难度。
例如课堂上导入部分的五组诗句和课末两组诗句按年龄段排列,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按照陆游生平足迹来寻根溯源的氛围,而且这几组诗更是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强有力的注解。在理解“不自哀”时,重新拿来陆游五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诗句来作为注解;在理解“戍轮台”时,重新拿来陆游三十多岁和二十岁的诗句来作为注解;在课即将结束时,又将陆游十几岁时立下的壮志“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和《示儿》首尾贯穿,以涵盖陆游的一生,从而成功地诠释了“亘古男儿一放翁”。以陆游的诗来注解陆游的诗,这比任何解释则更具说服力。
二、精心创设情境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陆游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陆游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陆游,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戍轮台”这个词的画面时,当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及时出示“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犹如横空出现的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巨幅画卷,将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以“浸润”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考虑到本节课学生可能是第一次运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我首先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声音,感受;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亲身经历,看过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紧接着我给学生搭建了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静夜思》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教师示范性的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刚刚学过的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初次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学生通过“僵卧”一词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但在想象“戍轮台”的画面时出现了问题。或许是学生初次使用这种方法,不能得心应手;或许是守卫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的想象不够丰富,尽管老师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效果还是不佳。而“戍轮台”是本首诗的“诗眼”,是贯穿整首诗的主线,也是陆游毕生的追求,所以“戍轮台”三字非讲“透&rd{}quo;不行,非讲“精”不可。这里教师主讲偏多一些。
四、吟诵悟诗情
每1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范读我采用了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
另外,诵读古诗也要运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让每一遍的诵读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但在最后四次情景诵读中,我没能根据学生读得情感不到位而进行及时指导。这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今后定会改进!
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古诗教学,就会创设出灵性课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中华文化丰厚博大,而古诗便是这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瑰宝。今天我们继续再学习一首陆游的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陆游已年近70。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
二、知诗人,初步朗读。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2、要想学懂这首诗,还需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谁课前有所了解?
陆游自(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3、指名朗读。除了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
4、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汇报朗读效果
5、齐读,读出节奏。
三、明诗意。
1、师: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你们能借助课前预习以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吗?
2、小组汇报。
3、带着你的理解一起朗读这首诗。
四、悟诗情。
1、出示图片。此时此刻,陆游拖着病体躺在冰冷的床上,他听到了什么?他会想些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地图,了解南宋背景。
你感觉陆游是个什么样的人?
2、出示资料,感受陆游的爱国之情。
陆游是个爱国志士,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爱国热情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中年入蜀抗金,48岁时投身军旅生活,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使他对祖国收复失地的愿望更加强烈。
指名朗读,读出爱国的悲壮之情。
3、补充资料,感受内心强烈的悲愤。
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派打击排挤,退居家乡,凄凉寂寞。看着山河破碎,国家飘摇却报国无门,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这有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悲愤、痛心、渴望)
指名朗读。
4、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他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丢了半壁江山,政权摇摇欲坠,便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读)
五、情感升华。
师: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六、小结
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你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