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总结报告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样例(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137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样例(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一篇】

古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小学所学的古诗字数较少,诗中有些字、词我们今天用得少或者不用,而有些字、词古代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又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与作者相距年代久远,作者的所思所想难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背景知识的渗透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前教师以十年为一阶段,从每一阶段中精心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将这些诗句的意思和陆游生平打印出来让学生预习,让学生提前置身于陆游强烈爱国之情的“场”中,课堂上教师再将资料进行适时地运用渗透。这样做都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降低了理解感悟的难度。

例如课堂上导入部分的五组诗句和课末两组诗句按年龄段排列,不但给学生创设了按照陆游生平足迹来寻根溯源的氛围,而且这几组诗更是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强有力的注解。在理解“不自哀”时,重新拿来陆游五十多岁和四十多岁的诗句来作为注解;在理解“戍轮台”时,重新拿来陆游三十多岁和二十岁的诗句来作为注解;在课即将结束时,又将陆游十几岁时立下的壮志“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和《示儿》首尾贯穿,以涵盖陆游的一生,从而成功地诠释了“亘古男儿一放翁”。以陆游的诗来注解陆游的诗,这比任何解释则更具说服力。

理解古诗的最高境界就是情景再现,要实现情景再现就得靠想象,而想象不是凭空就有的,这就要靠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境再造。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入情入境地想象,感悟,最终达到忘我的境界,实现与作者的换位。所以,音乐烘托出的气氛,教师的激情讲解,尤其是整堂课以陆游的诗作贯穿始终,而每一句诗作又会为学生再现一种情境,这一个个情境组成了陆游的生活空间。学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陆游,与诗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对话。所有这些,都“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了学生与诗人的自然换位。此时,学生已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了。尤其是学生在想象“戍轮台”这个词的画面时,当学生汇报结束后,教师及时出示“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犹如横空出现的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巨幅画卷,将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考虑到本节课学生可能是第一次运用“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我首先告诉学生画面的元素:颜色,声音,感受;告诉学生画面的来源:诗的注释,亲身经历,看过的图画,看过的影视。紧接着我给学生搭建了感知、尝试、体验、掌握这一方法的平台——先用学生最熟知的《静夜思》来切入,由于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诗意,所以教师示范性的描绘诗中的画面时,学生容易感知接受,并由此初步感知怎样把诗句变成丰富的画面。接着,又半扶半放地指导学生把刚刚学过的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想象成画面,给学生提供了初次尝试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轻松地学会这种方法,这在课堂进行中也得到了体现,尤其是学生通过“僵卧”一词看到的画面就非常的生动。

但在想象“戍轮台”的画面时出现了问题。或许是学生初次使用这种方法,不能得心应手;或许是守卫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的想象不够丰富,尽管老师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效果还是不佳。而“戍轮台”是本首诗的“诗眼”,是贯穿整首诗的主线,也是陆游毕生的追求,所以“戍轮台”三字非讲“透”不行,非讲“精”不可。这里教师主讲偏多一些。

每1篇古诗都包蕴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而诗独特的神蕴、意旨很多时候是无法用语句来表达的,诗的深远的意境也是无法用语句来转述的。有时学生想象到的画面很生动,但由于他们语言尚不丰富,所以在描绘时反而将生动的画面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只有靠诵读,反复地诵读来达到解读诗的意境的目的。让学生在读中入景,读中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内涵、节奏、语感。学生诵读古诗需要教师的指导,这种指导仅仅凭说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结合教师的范读。而简单机械的范读不能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高境界的范读应该是不让学生感到:老师要我跟他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范读我采用了和学生合作读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因为自己的参与而用心读,他会读得尽量好;老师读的部分他又会满怀期待地,认真地倾听。此时老师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感情的跌宕起伏,诗句的节奏都悄无声息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浑然不觉老师的“教”。

另外,诵读古诗也要运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置身于想象的情景当中,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让每一遍的诵读实现质的提升,情的升华。在读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共鸣。

但在最后四次情景诵读中,我没能根据学生读得情感不到位而进行及时指导。这是本节课的又一败笔。今后定会改进!

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古诗教学,就会创设出灵性课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二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2).“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2)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三篇】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1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

文档为doc格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四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五篇】

诗人陆游所处的南宋距今八百多年,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做到了以下几点: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本诗作者满怀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被罢官归隐,年老体弱之际报国之心仍矢志不移。了解了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深入的体会作者的爱国热忱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如鱼之江海中,自有无穷乐趣,而后发现情致理趣所在。所以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多媒体的感性渲染,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陆游的强烈爱国之心。

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诗人深夜醒来,聆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是什么心境?由此可能会想到什么?从而也能体会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处境,诗人忧国忧民,夜不能寐,学生的表情肃穆,朗读的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

不过很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一、诵是学习古诗的基础。

学习任何一首古诗都离不开扎扎实实地诵读,诵读是读懂、读透的前提。这一节课上,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分别是:第一个层次是初步朗读——知诗人,这个环节的读,是让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第二个层次是再次朗读——明诗意,这个环节的读,让学生在读诗之后,小组内交流诗意,达成共识后再次朗读,在读中一次一次丰富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第三个层次是融情朗读——悟诗情,这一次朗读,教师融入了图片、资料,让学生体悟到陆游的爱国情感。可以说这三个层次的诵读,是逐步深入,逐步推进的,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将古诗读透彻、读丰满。而每次的读的形式有略有所不同,自由读、赛读、朗读、默读、互读、齐读等等,读的层次不一样,读的深度不一样,读的形式也不一样。这样的诵读既形式多样,不觉得枯燥无味,又使教学有效果。

二、品是学好古诗的关键。

这节课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之后,小组交流,品味古诗所蕴含的大意。在全班交流中,不断引导,纠正,让学生品悟到了古诗的大意。再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陆游躺卧在病床上衰老的样子,感悟陆游的志在千里;对比南宋与北宋疆土的地图,感悟陆游的拳拳报国之心;融入陆游军旅生活的资料,深入感受陆游与国家的感情之浓。这些图片和资料的补充,无不帮助学生品析作品,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些手段丰富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赏是感悟古诗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古诗犹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值得我们细细欣赏。而这首爱国诗篇少了优美,却多了一些悲壮,那么这样的诗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我定位陆游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可贵品质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感悟陆游的'精神可贵。由于当时的背景距离现在久远,学生很难触摸到人物的内心,甚至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近陆游的时代,走进陆游的心里。这节课,教师通过陆游及当时朝代背景资料,补充地图、人物图像,一次一次将人物形象和情感丰满地再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拳拳报国之志。这爱国情感不论是何时都是我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髓,值得学生品味、感悟、欣赏,所以最后,我还拓展了爱国诗句让学生去诵读、欣赏。整节课,学生逐步融入到了爱国的情感中,赏到了中华民族可贵的品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的“古诗诵·品·赏”教学法,在教学探索之路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我们今后能在古诗教学中提炼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推动国学文化的传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六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1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七篇】

2、了解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学习本诗“寄情于梦”的写法。

4、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本诗“寄情于梦”的写法。

2、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录音、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是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梦;杜甫的《梦李白二首》,摹写的是诗人与李白肝胆相照的友谊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词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而陆游诗中的梦,大都是爱国之梦。

(二)走近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在朝中任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不久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此时诗人已是68岁的老人,让我们结合以上简介一起赏析这首诗歌。

(三)初读感知。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全班齐读。

(2)正字音:押韵:哀台来。

(3)明节奏: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4)播放范读。

(5)个别朗读。

赏读诗歌,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内容。

一位肌骨衰老,卧病在床,生活孤苦,居处僻所的老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仍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防,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于是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四)再读品析诗歌,悟诗情(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析诗句)。

1、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意味着什么?

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意味着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

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答:“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如梦境。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板书“壮志难酬英雄梦”)。

(五)小结。

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巧妙联系起来,把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

(六)比较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七)赏析诗歌(从现实和梦境入手,赏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部分,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部分,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现实的壮志难酬和梦境中的豪情壮志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词人那种壮志难酬的悲壮。

(八)小结。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案【第八篇】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思想感情。

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35 154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