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语文《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4792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年级语文《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年级语文《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第一篇】

《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格。

因为这是1篇略读课文,我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出示了成语“一诺千金”,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它的意思,我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学生自己读课文,学习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到了能表现宋庆龄“一诺千金”的地方,组织交流感受,水到渠成地悟出了课文的道理。这节课实现了略读课文的教法,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出奇地好。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先谈谈自己生活中遵守承诺的事情,几个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先说,然后大家练写随笔。随堂指导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纷纷表示也要学习宋庆龄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两点思考:其一,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教学活动,正所谓生活处处皆德育。其二,抓住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略阅读的乐趣,正所谓该放手时要放手。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第二篇】

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讲究“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不能失信》是1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浅显易懂。我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来领会庆龄守信用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孩子受到熏陶感染,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得到启示,并让学生进行表演,从学生的表演中,引导学生思考: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她父母是怎么劝说的?她又是怎么说的?然后再针对“庆龄这样做对不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辩论,又给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是宋庆龄,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的碰撞中感悟体会诚实守信的可贵之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篇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学起来引起很大的共鸣。我也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就势展开“我的诚信故事”这一练笔。结果,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自己身上的故事展开来写,效果令人满意。

教育,不只是只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做人!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第三篇】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习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在班中并不排除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读了课文后,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根本不分重点不重点。

今天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让我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习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

看来,今后的路是任重而道远啊。

自主阅读,读中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认识课题上的“※”,明白这是1篇略读课文,紧接着提出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要求?顺势向学生讲述略读课文的要求:要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运用“你认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人吗?”这样一道能引起学生多元反应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合作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宋庆龄诚实可信的可贵品质。经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不能失信》的教学反思【第四篇】

今天上的是《我不能失信》,这是1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因为有了前面3篇精读课文打底,我想学生理解起来应该不成问题,于是我根据导语要求设计了几个问题,自我感觉这节课的教学简要而不失要点,于是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

上课伊始,我按原计划要求学生自读导语部分,明确这一课的学习要求,这一点学生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不一会儿就有同学举起了手,我大喜,马上请出小陈,他一站起来就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我晕,他是在读课文了,于是赶紧婉言让他坐下,另请他人。这时小王的手举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应倒是挺快的嘛,就请他吧。小王张口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鸽子,伯伯还送给她一只……”我一听,大晕! 原计划是再也不能进行了,于是赶紧调整方案,另辟蹊径。

课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了:本以为学生课前早已预习了课文,课堂上也自读了课文,讲出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应该不在话下,就算不能讲得简明扼要,但大概内容应该八九不离十吧,谁知却出来个“风马牛不相及”,真是让我汗颜!

细想之,我觉得存在的问题有两点:

一、学生不能择要点而讲 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择要点而讲,所以导致了像小陈那样的一站起来就照着课文读,他想简要些,但简要不起来,觉得课文上的话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讲。我想大部分学生处于这种状态。

二、学生的确不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504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