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3643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第二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1.谈话导入  :你们读过哪些中国古典名著?你最喜欢哪部著作中的哪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1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从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简介历史背景。

二、通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小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学生字。

3.注意“丞”字的部首;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一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诸葛亮准备造箭)

(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借箭)

(l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诸葛亮借箭成功)

小结:课文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2.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体会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分角色朗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书中标注出来。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1)默读课文,思考。

(2)分组交流。

(3)集体交流。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支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过渡: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教师揭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创造性思维)

4.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5.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合适吗?

6.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孙明今日伏周郎。

三、布置作业

复述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活动

活动名称:

我是小诸葛。

活动内容:

1.学习了后,你能说出几条军事妙计吗?

2.请你查阅资料,积累几条与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活动目的:

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答案:

一、讲的是周瑜设计,妄想谋害诸葛亮,诸葛亮巧施妙计,,周瑜自叹不如的故事。读了全文,大家都佩服诸葛亮才智过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计就计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很想除掉他,就在商议军事时,限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满以为诸葛亮钻进了他的圈套。其实,真正上当的还是周瑜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谋略过人,早已成竹在胸。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诸葛亮却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守信用,又顾全大局。于是,反请鲁肃帮忙,为他准备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和青布幔子。鲁肃信守诺言,没有走漏半点儿风声。这样,周瑜不仅没有获得真实的情报,客观上还为诸葛亮计谋的实现和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才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这是抓住了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特点,料他看不清虚实,决不肯轻易出动,只命弓弩手向江中放箭。因此,没费吹灰之力,就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借箭的过程,不但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而且说明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取箭时,诸葛亮叫“吃惊”的鲁肃“只管饮酒取乐”,反衬出诸葛亮的沉着镇定。

二、积累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满载而归。”同学们学了之后,一定知道这个歇后语中的故事。其实,诸葛亮还做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事情。今天,咱们就借歇后语来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斩马谡——不念旧情

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他知道魏军要抢占街亭,马谡自告奋勇任先锋,王平是副将。临行前诸葛亮千叮万嘱,让马谡一定要当道扎营。可马谡不顾王平反对执意守山,结果被司马截断了水源,围困在山上。街亭失守后,诸葛亮为了避免有更大的损失,退回汉中。事后,诸葛亮知道是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尽管和马谡的感情很深,可为了严明军纪,他还是依法将马谡斩首。诸葛亮杀了马谡后,想起马谡与自己平时的情谊,心中十分难过,伤心地哭了。为此,他一直非常细心地照顾马谡的儿子。

诸葛亮焚香弹琴——故弄玄虚

自马谡失了街亭之后,诸葛亮让关兴、张苞带3000兵马向武功山小路走,并告诉他们,遇魏兵不可大战;魏兵退了,便去阳平关。又叫张翼去修理剑阁平整回川道路。马岱、姜维做好埋伏,并通知南安、天水、安定平民撤回汉中。当司马懿率15万大军朝西城拥来时,诸葛亮身边已无一员武将,只有2500兵在城中。于是诸葛亮下令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大开,用30个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自己被上鹤毛大氅,戴了头巾,在城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满面笑容,悠闲地弹琴,吓得赶紧命令大军向西北山路退去。诸葛亮见魏兵远去,拍手大笑。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话说诸葛亮三气周瑜之后,周瑜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然生了周瑜,又何必要生诸葛亮呢?)而亡。孙权知道周瑜死后,非常伤心,并照周瑜遗书命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诸葛亮得知此事后,与赵云引五百军乘船去巴丘吊丧。途中,诸葛亮知周瑜灵柩已到柴桑,便率部前往。当诸葛亮一行来到柴桑后,周瑜部将想杀诸葛亮,但见赵云在其身旁便不敢下手。诸葛亮读了祭文后,伏地大哭,连鲁肃都很受感动。其实,诸葛亮并不是因为周瑜的死而伤心,他是哭给周瑜的部下看的,真正目的是消除东吴的敌意,维持孙刘联合。

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孔明给周瑜看病——自有妙方;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生不如死;诸葛亮见魏延——见得离不得;诸葛亮用兵——虚虚实实……”如果同学们对这些歇后语中的故事有兴趣,一定要好好地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草船借箭》【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借”字,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导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打算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一开始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根本原因——“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接着写周瑜假借公事,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但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地立下了军令状——“只要三天”。后又写了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但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然后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四更时候、大雾漫天、绳索连船、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两面受箭、天亮返回。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文章结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第二段(第3至5自然段):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

第三段(第6至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超过自己。

写作特点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同时又特别注意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和后果。

2、在注意前因后果的同时,文中大量地运用对话,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词语注释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迟延:耽搁,拖延。

才干:办事的能力。

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

委托:请别人代办。

疑惑:本课指心里不明白。

调度:管理和安排。本课指调用。

虚实:虚和实,泛指内部情况。本课指曹操因江面雾大,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

军令状:戏曲和旧小说中所说的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受军法处罚。

弓弩:弩,古代兵器,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弓弩手,古代军队中负责射箭的兵士。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必然: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

推却:借理由推托、拒绝。

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呐喊:大声喊叫。

句段赏析

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土、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他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了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如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 “轻易出动”。

3、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这段话的前一句写诸葛亮作出三天造好箭的保证,后一句写周瑜暗自得意的情形。周瑜之所以“很高兴”,是因为,在他看来,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到时完不成任务就可以治诸葛亮的罪,现在诸葛亮竟然提出只要三天,而且“愿意立下军令状”,他以为陷害诸葛亮的目的是十拿九稳可以达到了。这段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初步展示了周瑜胸襟狭窄、忌贤妒能的性格和诸葛亮豁达大度的品质。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大将风度。出现这样大的雾,是他早就预料到的,说明他懂气象;“曹操不敢派兵出来”,说明他识人性。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地“借箭”,一方面是他知人善任,另一方面是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5、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

通过和诸葛亮的较量,周瑜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干。“神机妙算”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连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不如他。这句话写出了周瑜是真心实意地佩服诸葛亮。

词语积累

一、近义词

妒忌——嫉妒 商议——商量 委托——托付 预计一一估计

惩罚一一惩处 迟延——拖延 推却——退让 吩咐——嘱咐

疑惑——疑虑 预计——估计

二、反义词

惩罚——奖励 迟延——提前 秘密——公开 疑惑——明白

教学建议

1、揭示课题,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后提问:“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就初步感知了“借”字的重要性。

2、理清脉络,围绕“借”字。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

3、掌握重点,突出“借”字。本文的重点在第二段,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表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干。这也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采取先抓重点,再讲全篇的变序教学法,重点突出诸葛亮“借”计之妙,进而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文章中心。

4、复述巩固,抓住“借”字。本文故事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抓住“借”字这条线索复述课文。复述时要先列出复述提纲,既要兼顾“借”的前因后果,又要突出“借”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内容,又加强了说话训练。

5、朗读欣赏,体会“借”字。本文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顾全大局;周瑜的心胸狭窄,妒贤忌能;鲁肃的忠厚;曹操的多疑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心思想,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借”的主旨。读的时候要尽量模拟各人的表情、语气,读出各自的心理情态。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第四篇】

吴存明  湖北武穴市江林小学

0713-6250293

黄冈市论文一等奖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1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 具 准 备:录像 幻灯片

教 学 时 间:三课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 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 透 点

复习前文导入  新课

1、 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 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1、三天造十万支箭。2、立下军令状。

复习导入  ,保持思维的性。

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 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 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 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3、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20`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5`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5`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近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57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