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31791

【导言】此例“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一篇】

《鸟的天堂》一课是原六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课文,新课标试验教材中把它安排在了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三课。这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1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采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利用现代多媒体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让学生感悟榕树的。美,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播放了群鸟在榕树上活动的真实景象,让学生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不但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3、在教学中我又抓住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如果你就是那只画眉鸟,此刻会唱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些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4、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二篇】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了巴金先生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运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描写大榕树,突出它的静态之美;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鸟欢闹的场景。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运用学校高端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体机,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

2、罗丹有一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及时捕捉文眼、亮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用得特别传神的词语。有的认为“堆”字用得好 ,写出了大榕树枝叶繁茂的样子;有的认为“明亮”用得好,说明大榕树的叶子色彩鲜明,有光泽;有的认为“颤动”用得妙,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

3、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使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例如,当学生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三篇】

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 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四篇】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东华小学 高忆梅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对学生来说,这世界是新奇的,问题无处不在。给予学生质疑,就等于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无知”,给予他们“求知”的自由。对《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感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脱离以往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并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教学片段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急切地想见到鸟,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这是作者的错觉,因此作者用 “仿佛”。

(学生掌声鼓励。)

生:我想是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还有,当时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用上“仿佛”更准确。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这么多不同的解释,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平时写作文时,也会像作者一样,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地用好每个词。

教学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中国,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可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不知道什么”,提出“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以“求知”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求新的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无形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特别是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能都没想到,所以学生一提出来,便可以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下子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不过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质疑的时候老师可以延迟评价,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就渐渐地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重视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先通过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的时间。

4、改变“请君入瓮”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牵引教学进程的教学思路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们往往是教师独自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友好或懊恼地“请君入瓮”,从而在学生身上求得教师所定的答案,完成教师所定的目标。虽然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但细一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并不了解;而教师也不过是无疑而问,问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只是想应灌给学生。我想这也就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没人提问题的原因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83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