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精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一篇】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1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1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
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1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四、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二篇】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1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三篇】
巴金先生《鸟的天堂》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我所知,诉自我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透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一样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透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齐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何1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就应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潜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那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1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第四篇】
《鸟的天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东华小学 高忆梅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对学生来说,这世界是新奇的,问题无处不在。给予学生质疑,就等于使学生知道他们的“无知”,给予他们“求知”的自由。对《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我尝试放手让学生读、让学生感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脱离以往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的方式,并起到了良好的成效。
教学片段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想象到的。因为他听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急切地想见到鸟,所以他想象到了这里有许多鸟。这是作者的错觉,因此作者用 “仿佛”。
(学生掌声鼓励。)
生:我想是因为树叶很茂密,把鸟窝都遮住了,所以“我”不知道鸟在哪里。
生:还有,当时天快黑了,鸟儿要休息了,所以作者见不着一只鸟。用上“仿佛”更准确。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这么多不同的解释,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在平时写作文时,也会像作者一样,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地用好每个词。
教学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中国,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可见,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发现“不知道什么”,提出“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以“求知”为学习的动力,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突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求新的能力。
1、鼓励大胆质疑: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无形中激励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特别是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能都没想到,所以学生一提出来,便可以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下子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不过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质疑的时候老师可以延迟评价,由于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就渐渐地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重视多读:
在阅读教学中,“读”也是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更是其它能力形成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篇文章学生读得不够,对内容毫无感知,能问出什么?又从何处问呢?因此在教学新课时,一定要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先通过形式多样、选择自由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再让学生读出问题,给予思考、提问的时间。
4、改变“请君入瓮”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问题来牵引教学进程的教学思路非常普遍,但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些问题是学生的问题吗?我们往往是教师独自钻研教材,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难点,设计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友好或懊恼地“请君入瓮”,从而在学生身上求得教师所定的答案,完成教师所定的目标。虽然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但细一思考,其实这种教学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并不了解;而教师也不过是无疑而问,问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不是问题的问题,只是想应灌给学生。我想这也就是高年级的同学越来越没人提问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