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8350

【导言】此例“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一篇】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是1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作者以别于常人的细腻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盲女的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动作所感动着。

[课堂回放]第二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今天老师就同大家一道走进文字的心灵深处,跟随安静去触摸春天吧!下面请几位同学接力读全文,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上课伊始,我将“竞争激励的机制”引入到了课堂,“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学生找读,感悟,旁注,老师巡视并个别指点;然后然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在进行交流。

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细致的咀嚼、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

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这就是我的一节语文课,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比美妙的语文课。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天有幸再次请到区教育局陈督学来我班听我一节语文课,经过陈督学的耐心指导,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陈督学已经听过我很多次课,每一次都能教会我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他的指导下我感觉自己有很大的进步。非常感谢这位60多岁的老人多次对我的指导!也期待能够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自己得到更大的`提升!

陈督学在评课时给了这节课很高的评价,首先肯定了我的教态自然、亲切,课堂声音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组织教学很老练,其次还肯定了我的教学设计比较新颖,层次较清晰,同时还对我们班的学生予以高度评价,孩子们今天课堂表现很积极,课堂气氛很活跃。最后,陈督学帮我理出了中段古诗教学的基本流程,并鼓励我以后多研究不同的课型,争取将课上得更有亮点。现将陈督学指导的中段古诗教学流程整理如下。

层次一:破题——介绍作者及背景。(今天我在教学设计上忽略了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下次不能忽略)

层次二:初读——要求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层次三:再读——要求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层次四:自读自学——让学生看插图,看注释,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诗词文字理解诗词大意。

层次五:师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半句半句的分析,再连起来分析一句,最后将整首诗连起来分析大意。

层次六:想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层次七:体会诗人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所要表达的感情。

层次八:读出感情——引导学生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鼓励学生大胆摇头晃脑的读,意在读出诗情画意。

层次九:背诵古诗——可采取小组比赛背诵、男女比赛,同桌比赛等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们的诵读兴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第三篇】

《蝙蝠和雷达》是1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弄清楚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教学难点是明确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能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充当了与学生平等中首席的角色,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本着这样一条原则:深奥难懂的课文,我通过点拨、启发等多种方法,理解透彻,汲取营养。比较简单的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学的兴趣。本课属于比较简单扼课文,我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自学。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参与学生的讨论,检查他们的正误,与学生共同思考,参与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气氛,所以师生关系特别融洽。课堂上有笑声,有掌声,有争论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自己解决第一节课自己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自读、自想、讨论交流、填写教师设计的表格,自己找重点词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己去板书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只做问题的引领者,只起穿针引线,搭桥铺路的。作用。所以我认为教师充当了“与学生平等的首席”角色。

二、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学习第三段时学生读懂了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很高这个内容后,启发学生找出表现蝙蝠飞行本领高的词语“夜里”“还能捕捉”“无论怎么……都”“即使……也”。学习第五自然段试验准备的句子中,从重点词语“横七竖八”“许多绳子”“许多铃铛”,体会出科学家工作的细腻。在第六自然段中理解“配合”体会嘴和耳朵的缺一不可。在第七自然段中理解“反复”“终于”,体会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体会科学家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理解后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体会到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为习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我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表现。

三、利用电教手段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理解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是一个很抽象的问题,因为超声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利用播放视频的方法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视频中设置上了超声波向前推进和返回的线条是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的了直观形象的画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内课外相结合,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仿生学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交流完仿生学资料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那些动物的特殊本领,受到什么启发,想发明什么?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本单元的习作埋下伏笔。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教学中教材、学生被老师折腾得够呛。1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含义了,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了,分析来分析去,1篇几百字的文章被肢解地七零八落,一句句并不难于理解的句子总要让学生说个体会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学生在课文课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教材理解与创新这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内容挖掘深一点,教学设计新一点,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但是如果超出这个度就会使语文学习的难度拔高,就会让人望而生危!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的“简简单单”地教。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第四篇】

《挑山工》是1篇篇幅相对比较长的课文,又是1篇说理性的文章。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我在备课时,做了这样的处理:1、(第一课时)解决生字新词,并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学生了解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之后,提出疑问:为什么挑山工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2、(第二课时)从挑山工与作者四次相遇的`对话中感受挑山工的朴素与勤劳,以及挑山工那番朴素中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的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一下的意图:

(1)、体现教学的整体性。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问题“挑山工与作者几次相遇?”抓住挑山工的神态、动作、外貌把相遇时的情景填写在表格上。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第二部分写了什么。通过全班交流,交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填写的方法。并指名读,让学生感受挑山工的形象,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展现出来。让学生举一反三,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继续填写其他三次相遇时的情景。我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生动精彩的刻画,但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无法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环节反而是多余的,因为通读下来学生在朗读方面没有任何的提高,而我也没有进行及时地引导和范读。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种形式的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感知挑山工的形象;同时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深入体会挑山工向着目标不停攀登的精神。课堂上由于我的引导不足,学生只是泛泛而读,此时我可以采用范读或及时的点评,给学生以启发。由此我想到了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对于学生读书的影响力有多么大。评价可以多元化,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欠缺和不足还有很多很多,但每次的尝试都是一种锻炼,我会紧记师傅和其他老师给我的建议,继续努力!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难点

1、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策略:

1、玩具导入,激发兴趣

玩具一直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离学生生活较近。教学时,从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字词教学,自主+引导

关于识字、写字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借助拼音识字。写字时,注意字的结构,结合形近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3、阅读理解,层层递进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品味文中的语句,体会其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一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二是体会“我”有陀螺之前与有陀螺之后的心理变化,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感受其中的变化。

结尾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回顾整篇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抓住陀螺的样子和“我”取得胜利时的表现来理解。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组里哪些同学玩过陀螺,陀螺有哪些种类。

(2)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

(3)原始陀螺图片、现在陀螺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到童年,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抽陀螺等。(多媒体依次显示相应的游戏)课前,老师曾让大家调查统计过班里有多少同学玩过陀螺,陀螺又有哪些种类。大家现在来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把话说清楚。)

2、玩过陀螺的人着实不少,那谁可以说说玩陀螺的技巧呢?

(找学生回答。)

学生们说的可能是现代的陀螺,不是文中高洪波先生所玩的陀螺,教师可以适时夸赞。

3、现在的陀螺是在以前陀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同学们知道陀螺的历史吗?

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及以下文本内容:

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以前的陀螺多用木头制成,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之直立旋转。现代的陀螺经改造多为塑料或铁制,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4、这么说来陀螺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我们知道现代陀螺是怎么玩的,那么以前的陀螺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洪波先生的《陀螺》,看看以前的陀螺。

(板书课题:陀螺)

设计意图:

现在学生们玩的陀螺与以前的陀螺大不相同,只有了解以前的陀螺样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赢得陀螺比赛的欣喜。课前的调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通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在有疑问或有体会的地方作上批注,可以是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

2、多种形式认读要求认读的生字。

(1)多媒体出示课文要求的会认字。 兵 恨 帅 彻 溃 誉 丑 豪

(2)小组之间互读生字,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3)找学生读,教师正音,注意翘舌音“帅、彻、丑”。

3、讲解多音字。

钉(dīnɡ)组词:钉子 旋(xuán)组词:旋转 (dìnɡ)组词:钉扣子 (xuàn)组词:旋风

4、书法课堂,教学生字。课件出示会写字:

(1)重点指导:“旋”左窄右宽,“况”左边是两点水,“仍”最后一笔是撇不是捺,“预”的左边是“予”而不是“矛”。

(2)学生书写、仿写,每个汉字认真书写两遍。

(3)多媒体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增强,但字体字形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教师要细心耐心地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掌握清楚字音、字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事件。

预设:本文的线索是陀螺。主要讲了“我”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小伙伴的大陀螺,为“我”带来了胜利的喜悦。

2、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读课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先出示填空,再根据讲解出示答案)

(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在课文的开始,作者介绍了一下陀螺是什么。那么接下来作者做什么了?(自己削不出好陀螺,叔叔答应送一只陀螺)陀螺做好之后呢?(作者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陀螺)作者最初做陀螺的目的是什么?(和别人比赛,也就是斗陀螺)最后作者赢了还是输了?(赢了)作者从中有了一定的感悟。

设计意图:

本文内容较长,而默读是较快阅读的一种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默读基础,给出问题,再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准文中的脉络,便于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四、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生字词,小组间相互报听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相机纠错,指导书写。

3、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陀螺》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3、预设一:第4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陀螺的________。(渴望、盼望……)

(2)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作者得不到陀螺的懊恼、郁闷心情,从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作者对陀螺的酷爱。

(教师提示学生把懊恼、郁闷和酷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预设二:第5自然段。(课件出示这一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1)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者的期盼终于得到了回应。在这段时间“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我”的精神是恍惚的,说明“我”非常期盼陀螺的出现。从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看出来的。(多媒体同时出现标红的最后一句话。)

(2)有同学已经把“恍惚”“期盼”作为批注写在这句话的旁边了,非常棒!

预设三:第7自然段。

(1)你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得到新陀螺的兴奋,把“我”的状态描述得很具体、形象。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我”很兴奋?

生: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这句话: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3)这句话里面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从“手舞足蹈、马上、一显身手”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陀螺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而第2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我”很满意这样的设计,所以很兴奋。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夸奖,在分析文本时,不要孤立某个片段来看,而要联系前后文。)

预设四:第8自然段。(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1)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的陀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夸赞,这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可以用我们上一组学过的词语。

生: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沮丧的。

(教师提示“沮丧”要作为批注写到这句话旁边的空白处。)

(2)那么“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预设五:第11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1)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如何?

生:兴奋、自豪……

(2)虽然陀螺的样子遭到同伴们的嘲笑,但是这个“丑陀螺”的战斗力惊人,谁可以把描写这个陀螺的战斗的句子读一下?看看是不是很激烈。

(3)找同学读第10自然段。

(4)是的,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大陀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奇的事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下?

生:这句话是说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对待别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的。

4、小结: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可以只凭外貌来评价。这也是作者从玩“陀螺”中领悟到的。

设计意图:

借助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表述给予及时评价,以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同时,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高洪波的儿童诗集《我喜欢你,狐狸》。

四、作业设计

玩一次陀螺,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有独特个性和生活体验的个体。所以在一开始的课堂设计中,我增加了汇报调查班级玩陀螺的项目,有利于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快速丰富起来。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二、关注学生,注意思考。

本堂课过多地关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不同回答的反馈缺乏合理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给学生阅读思考指明方向。

三、引导默读,提高效率。

本课篇幅较长,阅读所费时间较多,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默读速度的训练,不仅要快,而且要准。快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准要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这便需要教师多加引导,才能实现。这也符合大阅读时代的要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1 32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