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反思范例(最新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社戏教学反思范例(最新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社戏教学反思【第一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3.初步尝试写作小论文。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开篇激趣
(课间由几个美术爱好者创作《月夜水乡图》、《赵庄社戏图》、《归航偷豆图》作为背景。)
1.音乐感染。
播放歌曲《童年》,学生可跟着哼。
2.导语引情。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那时可以欢歌、可以笑语,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也没人追究,真的天真烂漫。甚至可以跑几十里路,只为看一出戏。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相信大家能找回童年。
解说: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图画美、音乐美能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为学生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感知,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顺情节脉络。
2.简要复述课文。
三、自主选题
1.为学生提供探究课题。
投影课题:(1)思路剖析;(2)童趣感受;(3)真情感悟;(4)景物赏析;(5)语言品评;(6)人物鉴赏;(7)社戏考证(看社戏的时间、社戏演出的内容等);(8)反思评价(对本课是否有修改建议);(9)亲身实践(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写这个主题作文你会怎样来写)。
2.除此之外,同学们也可以另外确定探究课题。
3.探究相同课题的同学分为一组,4~5人为宜。
四、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1.老师简介“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小组讨论确定开展研究采用哪些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必要资料。小组若需要可到图书室及网上查阅。可参考的资料有:《越谚・风俗部》、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周作人的《鲁迅小说的人物・地方戏》、徐金的《鲁迅和绍兴戏》《朝花夕拾》的《小引》、《名作欣赏》中有关《社戏》鉴赏的篇章等。
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4.老师可参与讨论。当学生活动难以进行时,教师适时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开导。
解说:学生起步阶段,需要教师帮助搜集资料、查阅文献,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适时适度介入讨论,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阿拉文库·》导作用。
五、论文写作与评比
1.小组拟出研究性论文提纲,并讨论修正。
2.小组集体写作小论文。
3.写好论文后,小组开展互查、互评、互帮、互学活动。
4.把优秀论文拿到全班交流,并评奖鼓励,最后收集到《班级月刊》里。
解说:论文的写作、交流、评奖、收入《月刊》等系列举措,能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成就感。
六、反思总结
1.小组自我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也可为别组总结。
2.教师总结。
(1)教师提出学生对本课某些知识理解的偏差,并根据学生探究掌握的情况作适当补充。
(2)对合作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3)对论文成果的总结。
社戏教学反思【第二篇】
一、真读文本,保证目标可行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语文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文本解读能力的自我训练,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面对文本,老师首先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教师要学会“裸读”文本,不看教参,清空头脑,一字一字细读文本。从文本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读懂课文,在这样“读进去”的情况下,思考引导学生可能读到什么,学生会怎么读,这样才能“读出来”确定好教学目标,老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于1篇课文,一节课的时间,教学目标要小一点,教材处理一定要有取舍,不要面面俱到。如执教《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这篇文章是作家赵丽宏对文学的自我体验,我们执教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且是开学的第一课。教学的目标不妨小一点,定为在“诵读课文,能感受课文语言的美,能初步体会文学的魅力”,而不能过分拔高,超出学生的认知,更不能从文体知识角度去肢解课文。
二、真练语言,确立学科本位
语文课应该以语言运用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载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以语言训练为核心,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教学本位。多一点本位,少一点浮华,是我们课改中最应该坚守的底线。那么如何进行语言训练活动呢?教师要创设语言训练的情境。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情境,把对学生的语言“真”训练置于教学的始终,语文所独有的魅力才会在语文课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如宁鸿斌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以“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让学生开展了基于文本的语言训练;余映潮老师执教《夏》这篇散文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对称的语句进行赏读,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赏读中体会到了对称语言的美。笔者教学《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改写成小散文,这是创造性的语言转化训练活动,比起脱离文本和学生实际,空洞地表达感想要真实有效得多。
三、真设问题,注重课堂生成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线性的执行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流露的喜怒哀乐,呈现的言行举止,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每一个时机。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提出如下的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有怎样的关系?能不能调换位置?”“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有何作用?”于是,教者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抓住这两个问题深入讨论。学生在深入讨论中,通过对文本反复研读,作者的写作目的也逐步清晰化,课堂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发展,这就是课堂生成的自然之效。动态生成让课堂深刻而有效!
四、真做引导,还原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堂灌”式的陈旧课堂的弊端已经不言自明,于是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来“引导”学生学习,成了课改中“包治百病”的“妙方”。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充斥绝大部分课堂。但由于缺乏合作机制和合作策略,大多数合作流于形式。只是把原来“教师对一个班的灌输”演变为“优秀学生对一个小组的灌输”,这样远离文本,缺乏深入思考的“引导”和“强制”有何区别?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要善于“搭梯子”,保护并帮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欣赏、去鉴别,让学生游走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收获文本深处的珍珠。如《社戏》中有这样的语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大白鱼” 的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航船速度快,也表现孩子们看社戏过后月夜归航的欢快心情,这比喻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具有童话色彩,给人以美的想象;又写老渔夫的喝彩,从侧面衬托孩子们的摇船本领高;其中的“蹿”字,用得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航船的快速与灵活,并紧扣喻体“大白鱼”来写,传神而形象。这样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可以从修辞、写法以及用词的角度入手,由表及里进行分析,分析要结合文本,回答更要体现层次,这样精准而深刻的“导”比那些看似热闹的“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五、真会反思,激发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中什么最有价值?是学生的思维。思维如同深流的静水,在课堂上,在学生的生命中涌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进行理性反思,让语文教学展现丰富的人文风采。
常规解读《范进中举》,主人公范进基本都被解读为 “被功名利禄扭曲了的读书人”“精神堕落的读书人”。我们反思一下,这究竟是作者的思想,还是读者的观点?我们是盲从教参?还是相信文字?初读课文后,学生还会继续提出疑问:为什么范进作为一个科举考试的成功者,却成了人们讽刺、挖苦的对象?这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去反思,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走一遭、品一回。学生在深入阅读后,发现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无师自通的“两面人”到底有怎样的目的?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了解一下吴敬梓,去读一读《儒林外史》,学生就会对“范进”,对文章的主题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吴敬梓是一个在20岁中了秀才后就屡考不中的读书人,他才华横溢却科场失意,产生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儒林外史》就是讽刺当时的科考制度,讽刺挖苦曾经和他一样苦读的读书人,以达到他自己心灵上的快慰。课堂上,当老师打开思维活动的闸门时,学生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和追问,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得到锻炼和升华!
社戏教学反思【第三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授之以渔 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21-02
作者简介:康爱红(1970―),女,江苏如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南通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努力跨越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的学科特性与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学习方法与技巧的教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双边规律,尤其是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阶段以及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发展需求,有效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与提高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在本文中,笔者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的主体,就如何真正实现授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提出如下看法:
一、学会预习方法,打好课前准备之“渔”
所谓“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它是合理有效的“抢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如预习材料以文章为主,知识连续性体现在字、词、语法的运用上;同时,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注释、标记、工具书、网络资源等信息加工方式初读、细读课文,尝试归纳、理解课文中心,并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社戏》的预习引导中,笔者根据课文的体裁(记叙文)、课文知识背景(作者鲁迅、社戏是祭祀土地神所演的戏等)、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抽象概括能力不强)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利用词典识记陌生的字、词;利用信息检索工具了解什么是社戏,鲁迅写社戏的背景。这项预习任务的完成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课文前的两大问题:字词不识与阅读不畅,背景不熟悉与感悟不精确。接着让学生整理文章中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尾,因为课文是记叙文,要学好、理解好课文,便要熟悉掌握课文的写作要素。最后,让学生标记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自己在课文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预习的任务是让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它的出发点是促进课堂学习,所以教师在课文预习引导中只要让学生课堂学习时心中有数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过分花哨和严苛的预习任务,反而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二、引导课堂自学,打好课堂学习之“渔”
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养分、获取学习技能的主阵地。听课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环节与关键步骤,它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艺术,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教学引导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假设与推理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重点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项课堂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课堂自学的热情与能力,为随后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打好基础。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自学引导:笔者首先将学生预习时产生的问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将多个同类问题概括成一个,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概括能力。学生自主概括之后,笔者和学生共同敲定了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争取将问题在组内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也是这堂课自学引导的重点:这篇课文是王安忆写自己外甥的回忆文章,描法细腻有趣,是记叙文写作优秀的范例。笔者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写作结构,思考课文三个小标题的作用,学习王安忆的表现手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提高能力。所以,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应该根据课堂资源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意识地挖掘课堂的潜在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培养对策,并且坚持灵活运用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真正获得学习技巧,成为课堂学习与实践的主人。
三、懂得总结反思,打好课后固基之“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复的自省与概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学习能力,尤其要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地对自己学习中的情况进行反思与归因,找出自己在本课学习的短板,充分发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通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巩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例如在教完苏教版七年级上《端午日》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总结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为字、词、成语等基础知识未掌握或掌握不牢带来的问题,这类问题只需引导学生回去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识记即可;另一类是因为对句子、文段含义的错误解读而产生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解读错误?是因为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解读太过浅薄?还是因为对《端午日》写作背景缺乏了解或不熟悉湘西风俗而出现解读偏差?抑或是因为缺乏对上下文的有机联系,而出现解读不完整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全面的反思总结,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快较好地解决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反思、正确归因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戏教学反思【第四篇】
一、形成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
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是各类课文整体阅读的基本思维线索,即在各类课文整体阅读过程中思维行进的轨迹。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有助予整体阅读方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整体阅读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未读先思,构想全篇
未读先思,构想全篇是指在阅读新课文时,先根据课文的标题思考,推测全篇的内容、结构,构想全篇的大致轮廓。然后再去阅读课文,边读边与推想的结果对照,研究两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初步认识。
比如,学生看到《孔乙已》这一标题,会觉得这是个很怪的人名。为此可以引导他们去推想:孔乙己也许是个知名人士,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有辉煌的业绩,文章可能用记叙的方法,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孔乙己也许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就像唐吉诃德和桑丘,那么,全文应是着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描写。对照原文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有些想法与原文很接近,有些却十分离谱。无论学生的推想是对是错,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二)读中细想,捕捉初感
经过了依文章标题推想猜测的过程,就进入了正文的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阅读中的最初感受,以便在后面阅读中研究探讨。
仍以《孔乙己》为例。比如,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小说标题是《孔乙已》,而开头却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去写鲁镇的酒店,那里的掌柜、伙计和酒客,似乎不够开门见山:小说中的主人公从笑声中走来,在笑声中离去,而自己读到这些描写时感到压抑,感到酸楚,甚至还有点想哭,等等。在初读课文中,学生常常会产生诸如上面的一些想法、疑问,有时也许只是头脑中闪过的一个念头,这些就是初读课文中产生的最初感觉或感受。这些初感尽管可能模糊、浅薄、不成系统,却常常触及文章的要害。作为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抓住这些阅读初感,进行深入的思考,将阅读引向深入。
(三)掩卷凝思,深究细想
当学生把课文细细地读过,并有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让他们将书合上,用心去感受作品中那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图景,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比如在初读课文中学生已经发现,课文结尾处“我到现在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两词似乎相互矛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深究细想,等学生理解了“大约”与“的确”两词的深层含义,就不难解释阅读过程中那种压抑、酸楚的心理感觉。尽管课文中几次写到“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读者感到的却是一种无形的压抑。
(四)反复研讨,探求新知
通过前面三个层次的阅读,学生已经对全篇文章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就要引导他们反复研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可以用经验联想、现实想象的方式,把课文中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用心体味这图画中每个细节的意味;也可以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去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还可能两种方法同时并用,从而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全文。
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这样一个场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表明孔乙己是个特殊人物,他一到便引起酒店里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人的共同注意和兴趣。因为孔乙己的出现,使他们有了嘲笑的对象,从而在他们空虚无聊的生活中增加了一点调味品。“一到”、“所有”两词把酒客们的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也把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揭示无遗。
通过反复研读课文,从对小说的众多细节描写的感悟中,学生对全篇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理解,对孔乙己及其所处的社会也有了更充分、更完整的认识。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多媒体辅助阅读,那是一个别样的世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从枯燥传统教学到声图并茂、别开生面的电化教学,就能使每堂课的教学信息含量增多,显得生动、活泼,并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于介绍单元知识要点和背景
如教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可先把“单元目标概说”展现出来:教师的“教”应注意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的“学”应着眼于名人的崇高品质、奉献精神、良好的习惯、治学的方法等等,并对其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这样一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学生就一目了然,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用于有效地完成相关练习
比如在教读第三单元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口头完成这样一个练习: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这是一个____的聚会。”再通过多媒体把这道练习题的诸多答案一一展现出来。例如:
这是一个轻松的家庭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聚会。
这是一个气氛热烈的聚会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聚会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聚会。
通过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自然地进人情境,又使他们感知这个家庭聚会的浓郁的学术人文氛围和艺术生活色彩。
(三)用于强化分析课文内容
如教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邓稼先》一文。全文采用“板块”拼接的结构,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渎来令人仰止。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一一展现这“六大板块”的画面。
三、设计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形式
研究性阅读,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带着一定的研究课题或问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研究性质的真实阅读,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特定的成果。并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学习形式。它是对传统阅读的大胆革新。它的教学形式设计如下:
(一)借助“模式”教学
“模式”不等同于“一成不变”,它是一种规律的概括,它向上反映着某种教学思想,向下体现出教学步骤与方法。这种“自探共研”型模式的流程图为:
创设情境,诱导深入――放手自学,独立思考――组织讨论,交流成果――质疑问难,评点整合――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l、创设情境,诱导深入:就是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萌生问题和想法,从而让问题和想法牵引学生向阅读的深处走去。如教第五单元《荒岛余生》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由想象;假如你与父母出外旅游,在茫茫人海中走失了,你会怎么想,你将怎样做?
2、放手自学,独立思考:放手自学即让学生自由阅读;独立思考即不干扰学生,让其思绪驰骋飞扬,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成自己的观念和意向。
3、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研究性阅读要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它要求在阅读结果的不统一中,发掘阅渎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因此组织讨论,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解读文本和阐释义理中的新发现。
4、质疑问难,评点整合:这个阶段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全员再学习的阶段,是讨论交流成果的继续。此时可能产生激烈的碰撞,质疑问题中可能因持不同主张,学生各执一端,形成争执气氛;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需要深入研讨。如学习鲁迅的《社戏》,文章的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呢?教师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通过评点与整合,让学生明白了以下问题:鲁迅笔下的故乡有现实和理想之分;社戏之美不在戏,而在看戏过程中接触的人与物;社戏之美美在精神,故乡永久眷念;人人都有着眷念故乡的情结,人们对童年的追怀会与日俱增。
5、拓展提高,向外延伸:有两层意思,一是运用性延伸,可按梯度安排课外阅读,以巩固学习成果;二是对遗留问题,如少数学生没有完全信服的地方或问题,要继续进行研究,教师可指点迷津,以达到确认为止,如《孔乙己》一文学习后,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像孔乙己一样体现着自我性格的矛盾?”学生通过联想与拓展后明白。
(二)运用“策略”阅读
研究性阅读的运作,最终体现在具体的运用策略之中,阅读策略的设计尤为重要。
1、情境与体验策略:要求阅读时做到①尽快地进入阅读状态,形成主客交融,主体与阅读对象“对话”的阅读机制。②能使自己的经验与文本经验交流,达到物我同一。
2、习得与操练策略:习得就是依靠学生在与语言的自然接触中接受语文的熏陶,研究性阅读以习得为主要形式,如佳句佳篇的出口成诵,对相同情绪相同文风和相似主题的文章能归类编码积淀起来等。操练则通过反复的演练而获得稳定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习得和操练在阅读过程中具有特殊功效:它能从“真”――知识的准确性,“善”――知识的有用性,“美”――情与理的高度进行认读和判断,建立稳定的认知结构,从而以这种结构去解决新问题,即在阅读中顺利完成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3、反思与评价策略:反思是对已经过去的学习历程、学习效果作出的一种重审;评价是对现实学习状况作出的价值分析。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更应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评价则是一种手段。反思和评价都需要正确的阅读理念作为参照,这样,才能把阅读引向“明朗的天”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利用“专题”阅读
研究性阅读除了可以通过阅读模式统筹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及将“阅读策略”渗透于整个阅读过程外,设计出研究性阅读的专题供学生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l、建立问题库和课题目录。
专题研究必须有课题及问题来源,必须是学生兴趣或贴近阅读能力“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因此课题或问题的来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在学生中产生,也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编拟有创意的课题目录,供学生选择。诸如:时尚研究、区域文化研究、历史人物研究、环境问题研究等等。
2、制定研究方案,建立协作组。
凡事预则立,“方案”就是“预”。方案的意义在于将研究思维和思维方式具体化,将成果目标预想下来,将学习进程作阶段性划分。专题研究最好有合作伙伴,结成课题研究小组,以便分工合作,交流切磋,资源共享,在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中形成突破。
3、占有信息,形成见解。
占有信息,指尽可能多地搜集到相关课题的各种资料,包括实物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形成见解是指能够提供回答专题和问题所需要的“成果”,即形成比较系统的或者不太成熟的“观念”、“诠释”、“体会”和“论文”等。
4、展示成果,交流成果,物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