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优秀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1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因为是诵读篇目,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我设计采用以诵读为主线,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学习这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一、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三、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这样的课堂才会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第二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1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三篇】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隐逸者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解释丙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关键词“域”“国”各1分)
小题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乙文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题5:①吟鞭-马鞭落红-落花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试题分析:
小题1:A-凭借、依靠,B-早晨/朝见,C-护城河/池塘,D-偏爱/私情。
小题2:例句是判断句,A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D句是被动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孰”“以”“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谁”“凭借”“界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由己及王,使齐王认识到积弊之深,从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这种类比,收到很好的讽谏效果;乙文把战争与治国类比,由战争推论到治国,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认识到治理国家中人和的重要性。这种类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吟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马鞭”。赏析句子可以选择比喻的角度,当然也可从象征的角度出发。表明作者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献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四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兵革之利( ) (2)环而攻之而不胜 ( )
(3)委而去之 ( )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2分)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
答案
小题1(1)凭借(2)却、可是 (3)放弃(4)这
小题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小题3D
小题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 家和万事兴。(3)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4)众人拾柴火焰高 。(5) 团结就是力量 。 (6) 人心齐,泰山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