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优质4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一语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理解并概括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预习课文”中几个题目,因为比较简单,可以直接让学生交流展示。
2.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概括语段内容),老师可以在解题方法上作“精讲点拨”,比如:概括语段,可以先抓住过渡句,再结合语段内容。
二、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2.就课文第4节开展小组朗读比赛。方法如下:
各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在此基础上各推出一名代表参赛。同学用心倾听,评出优胜者并陈述理由。教师对未获优胜的同学予以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大胆展示自我的精神。
三、互动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1.文题揣摩: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就像一壶好茶,愈品就愈能感到它的芬芳。本文的标题特别吸引人,好在哪里?如果换一个形象题目,你会拟什么样的题目?(方法指导:逐字品味;想一想小学时是否有类似的文题。)
[讨论明确]:
一是标题醒目,二是采用比喻的写法,生动形象,三是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四是用“你”表示亲切的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产生探究的欲望。(对出任3点即可)
拟题示例:《蔚蓝的'王国》、《为你推开一扇窗》《引你走进一座花园》。
2.难词、难句理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方法指导:结合语境。)
[明确]:
指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和情感的人。
四、精讲点拨:
3.美语品析:“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这句话好在何处?(方法指导:从修辞角度考虑。)
讨论明确:用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文学的内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2.要求学生完成巩固案。(大多数是围绕目标出的题目,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做。)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第二篇】
教材简析
这篇序言侧重介绍了文学的特征、内涵和功能。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是什么,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激起了读者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本文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文章语言亲切,用文学的语言来描绘文学,情感真挚,词汇丰富多彩,用语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加深了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①能整体感知全文,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思路;
②能理解文中对文学内容、意义的阐释,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③能品味本文优美语言,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有关“门”的注释,朗读全文,理解本文“门”的喻义,找出文中必须掌握的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在理解课文中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感知全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的内涵。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门”对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否说出你对“门”的几种理解?
字典上对“门”的解释有:①房屋、车船或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②门径(窍~)。③旧时指封建家庭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双喜临门”。④宗教思想上的派别:儒~,佛~,左道旁~。⑤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徒。⑥一般事务的分类:分~别类,五花八~。⑦量词。⑧姓。
(大部分学生可能只会说出用围墙围起来的入口,观点较片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了解一下作者要为我们打开什么样的“门”,这扇门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明确: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
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2、读准加点字的字音,并会解释词义。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明确:(先请学生读并解释,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判断、补充。)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知到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全文。
要求:
1、要求读得流畅,读音准确;
2、边读边划出文中关键词、句;
3、思考标题“门”的含义;
4、理清课文思路、结构。
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自读并检查;
2、诵读交流:学生个人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并进行评价。
明确:
标题“门”的含义:文学之门,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可感。
理清思路:课文围绕“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眼“打开”二字,以“议论大门——初进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
重点词句的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提出组内讨论仍解决不了的词、句,全班讨论解决。
学生:“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这句话如何理解?“心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句话如何理解?
课后学习
1、认真读熟全文并思考课后练习。
2、挑选出你认为曾深深打动过你的文学作品,思考并写出它打动你的理由。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课文,结合学生实际,运用自己读文学作品的体验,领会文中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设计
精读品析
导入语:明确了标题“门”的含义后,请大家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
明确:走进了文学的门,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一个时代的历史小文,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人生的意义。不仅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2、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明确:(1)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2)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
3、作者阐述的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各是什么?
明确:(1)文学的特征是: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第一句)。(2)文学的内涵: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感情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第2~4句)。(3)文学的功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也能丰富人的感情(第5~8句)。(4)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共识”。
(以上问题先组织学生精读第3小节,然后小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学生评价。)
拓展探究
教师指导语:明确了课文中作者对文学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后,下面请大家再看一下赵丽宏在《致文学》中与文学对话的节录,进一步体会课文阐释的文学的含义,再结合你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写一段文字,说明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
附:《致文学》作者与文学的对话的节录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使何等丰富,人生的路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帏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的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1、组织学生自读,师生互动,学生谈体会,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文学作品的体验,仿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文学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②用词优美、恰当;
③字数200字。
3、学生仿写,交流,师生互评。
4、小结,组织学生积累优美的词语,文中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句。
课后学习
1、去图书馆借阅作者的散文作品,并写1篇读后感及进行美文点评。
2、向同学推荐一部你最欣赏的文学作品,要求对这部文学作品进行内容概要,写作手法、思想或文学价值等方面加以简要概述。字数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门————文学之门
议论大门 → 初识大门 → 打开大门
│ │ │
()由门谈起 ()打开文学之门的意义 (5)激励人们走进文学的大门
(设计/蔡玲雅)
评点
先让学生查阅“门”的含义入手引至理解课文中的“门”的含义,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整体感知全文,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在精读品析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结合作者的另1篇文章《致文学》,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加深对“文学”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通过仿写写出自己对“文学”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语言魅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吐字清楚,读音准确。
2.了解文学的内容和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
3.体会课文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优美丰富的语言。
3.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
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完成《补充习题》P1 的“预习提示”。
第一课时
一、《亲近文学》单元整体教学:
1.了解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及学习习惯。
2.介绍初中语文的特点并推荐方法。
3.向学生提出语文学习要求:预习、复习、作业、本簿准备等等。
4.理解本单元构思核心思想——亲近文学。
(1)介绍词典上“文学”概念: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2)让学生简略解释课本上“文学”这一概念:
A.课本上的文章。
B.文学著作。
(3)“亲近”含义:
A.了解著名作家。
B.热爱并阅读文学作品,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C.尝试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即学习写作等等。
4.重点探讨本单元导入语关键语句。 语句:“在这里,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尽收眼底,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将使你着迷,令你陶醉” 探讨:
(1)明白文学展示的是人生画卷,文学来自生活。那么应自觉注意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或特定文学作品与特定历史时代的关联,及在今天带给我们的享受和启示。
(2)语文学习中注意从三个角度入手:情感、形象、语言。而这三点共同的特征是“美”。那么,在学习中要能自觉从这三方面入手,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探讨它们之所以美的原因。
(3)简要探讨情感、形象和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
5.总结:学习使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形象来表达美的情感。
二、《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
(一)设置情境,自主导入。
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
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说出自己面对新校门时的内心感受,诸如:欣喜、快乐、兴奋、迫不及待地想探个究竟、想领略一下门内的风采)是的,一所陌生的大门带给我们无穷的想像,同学们都想踏进中学的门槛,融入中学的校园。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这是作家赵丽宏给大家打开的一扇门,他将引领大家徜徉一片神奇快乐的园地。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可以出示挂图。)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
面对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
(学生质疑或教师引导)带着问题,指名朗读课文。(注意强调重点字词)
1.“你”又是指谁呢? (青少年读者)
2.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文学之门)
3.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
(因为文学把我们引进了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4.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第2节,必要条件三个:花时间,花功夫,有兴趣。)
(三)自主合作,交流感受。
在作者看来,打开了这扇门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你有过类似的收获吗?请结合自身阅读经历来与大家交流。
(学生阅读勾画,小组交流记录,全班交流,相互评价——教师可利用此环节自然地推荐阅读书目。)
(四)自主拓展,深化认识。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致文学》(课后练习一),从中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你对“文学”的感受。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P1-3 的“随文练习”。 2.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灿烂的智慧”。
教学反思:
略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设计教案【第四篇】
《为你打开一扇门》教案示例
朱春梅
教学目标 :
1、感受文学的特征、文学的作用和文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学的特征、作用、魅力。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内容
其他相关内容:
1、欣赏丰富优美的语言(主要通过朗读)。
2、拟人手法和对话方式的运用。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1-4节第一层
课前准备:
教师:1、作者简介
2、文中涉及的一些资料
3、制作课件
4、布置预习题
学生: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传达的意思
2、掌握生字词的字形,了解其意义,并在文中落实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分工合作,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初步理解情况
二、教学1-2节
1、激发学生对文学了解和探索的愿望
(面对初一新生)当每一位同学站在新学校大门口时,你会有哪些感觉(欣喜、快乐、徘徊、仰慕、兴奋、无动于衷……)不同的感觉反映对事物不同的态度,观望、摩拳擦掌想大干一番,徘徊不前,哪些是可取的?(学生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强调:想要领略新学校美好风光,享受到新学校里的无穷乐趣,关键取决于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同样现在有扇门非常重要的门向大家开着,这就是作家赵丽宏给大家打开一扇文学之门,引领大家徜徉文学这块神奇快乐的园地。同学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呢?(启发学生思考)
2、出示作家赵丽宏简介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期间曾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初毕业。在《萌芽》月刊从事多年文学编辑工作,1987年应聘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中国台湾和国外出版。他写的《雨中》一文收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一册。
3、学生朗读1-4节第一层次,讨论概括文学的特征及对它们的理解
(1)生动形象(2)反映时代生活
(提示:结合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对这两个特征的理解)
教师出示相关的文学资料来配合讲解,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作品大多是学生所熟悉的。
教师补充:从上古文学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认识,先秦文学《尚书》中武王伐纣、《左传》中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之而竭)、《战国策》中苏秦连横合纵、朝秦暮楚,《离骚》中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反映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等,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历史长河滔滔不息。魏晋司马氏与曹魏斗争激烈化,政治极其黑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无法施展抱负,自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只能转而采取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但他们内心之痛苦在阮籍《咏怀诗》得以表现。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未尾两句诗人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孤独寂寞忧思,也是那个时代的心声。一部《水浒传》是一部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到失败的经过,起义失败的原因,看到了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目睹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感受了北宋末年市民阶层的社会理想等等。
4、朗读、背诵第4节第一层,加强对文学特征的感受。
三、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文学作品,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因此理解文学作品的特征不只停留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作一些内容上的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文学的作用及魅力。
课前准备:
教师:推荐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并作简要介绍,供学生参考。
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4节第二层次
1、学生朗读,小组讨论:文学的作用?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文学的作用的?
两层次,前者“了解”是浅层次的,后者是深层次,作者特别强调文学对人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作用。
2、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举例说明。
虽然智商很高,但缺乏修养,缺乏感情,例如科幻片中掌握能毁灭地球、毁灭人类的高科技武器的狂人,他们就是高智商的野蛮人,缺乏情感,缺乏修养。
二、教学5-11节,理解文学的魅力,说明各小节之间的关系。
1、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段朗读,并概括其内容,其他同学参与评比优劣。
第6节,增长见识
第7节,展现人生、丰富情感、明白事理
第8节,跨越时空、交汇虚实,启迪想象
第9节,真实真诚,引起读者共鸣
第10节,提高自身修养
第10节,具有纯洁性,教育大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举例席绢、韩寒的写作观)
2、第7节说“你把生活的惟幕……喜剧和悲剧”,你能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说出几个不同的角色吗?
3、作者将文学称为“你”,与文学对话,采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是什么?
三、集体朗读5-11节,背诵“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四、交流:第6-8节各指哪一类文学作品。
五、布置作业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的作用,文学的魅力。
[教学建议]
在了解文学作品的作用、文学作品的魅力后,引导学生自觉地“亲近文学”,在课堂上安排交流,点化学生沉积的思想情感,让其对文学有进一步的感悟。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活动,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心得。
课前准备:
教师:编录一个初中阶段课外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目录发给大家
学生:设置一份读书计划表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展示:你心中的文学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并说明理由。
二、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指点,并根据印发的优秀文学作品目录,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勉励大家多读书。
三、读书习惯培养:做读书卡,标题《佳作共欣赏》,一周交流一次。
篇 名
书刊及
期号
精美语
言集萃
文章中心
对本文感受最深的地方
掩书而思
四、布置作业 :依照读书计划,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教学建议]
这样的学生自我展示活动,符合初一新生的心理,同时可满足读书“小有成就”的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兴趣,教师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也可以带动阅读量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