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劝学》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4077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劝学》教学设计【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第一篇】

一、导入

既来(升入高中)之,则安之,我教《劝学》。——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入课文二、作者简介

“性本恶”→“明礼而化之”

三、释题

关键字:劝——何解?

学——学什么?

四、朗诵

五、理清思路,内容分析

1、作者开门见山,引用了什么观点?

2、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

△变)(书与人、获得教养、学习改变一生……)

△怎样变?(比喻)

3、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又何在呢?

4、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与方法?

5、结构梳理:

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提高自己(两喻)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五喻)改变自己(三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五喻)积累(四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喻)坚持(四喻)正反对比专心(两喻)

六、分类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

1、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一词多义

《劝学》优秀原创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理解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2、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荀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呢。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荀子在他所做的《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学习要掌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文言知识(幻灯片)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你们都掌握了吗?

你们掌握的怎么样,我考一考就知道了。下面我们来进行一场有奖抢答赛。老师会在幻灯片上显示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的文言知识,

二、整体把握

这篇文言文是1篇议论性散文,那么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劝的?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如何论证?

又怎么劝?

第二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可见学习既有意义又有作用,咱学不学?

怎么学呢?

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学习,荀子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看他的学习方法能不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齐备第三段,思考荀子提出了哪些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

以上荀子所提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对你们有没有什么启示?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一定要坚持专一,善于积累。

四、小结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学习态度走进高三,圆大学梦。竞赛式抢答。

明确:学不可以已。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比喻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说明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故木受绳则直。则利”说明外力可以改变事物进一步引出“君子博学。行无过矣”总结上述观点,进一步说明学习对人的重要意义。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比喻论证

“吾尝。闻者彰”说明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假舆。绝江河”说明学习可以提高能力。

“君子。物也”总结说明学习对人的作用。

生答:“学”

(提问学生有哪些学习方法)

齐背第三段,

思考回答

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哪里看出来的)“积土成山。故江海”(怎样理解这句话)

正反比喻学生理解,师引导。

学习要坚持(从哪里看出来)

“骐。可镂”理解分析。

正反比喻学习态度要专一

“蚓。躁也”理解分析

生回答,各抒己见

作业:

1、做拓展卷

2、写1篇小文章。

要求: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1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

荀子《劝学》教案设计【第四篇】

文本解读:

《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是1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

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如工作、学习、奉献等。)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它的题目是:《劝学》。(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1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 学不可以已)

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4、齐声朗读第4段,读后将开始学习小组学习活动。各小组任务: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第4段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② 各小组汇总难点字词句,老师讲解。

三、问题探究。

学生齐读,教师点拨,思考问题:这一段论述关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用什么方法论述的?明确:比喻。

问:用了几个比喻?分几层论述?各是论述哪个方面的?明确:十个比喻。分三层论述,论述了(积累、坚持、专心)?

每一层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板书:正反对比设喻

积 第一层:积累--写积与不积达到的不同的效果,积从正面论证,不积从反面论证,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见识广博

第二层:坚持--写舍与不舍达到的不同的效果,先从反面论证,舍会怎样,再正面论述,不舍又会如何。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坚持才会有所成就

第 三层 :专心--写专与躁分别达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专是从正面论述,螃蟹的躁是从反面论述以此比喻说明,人只有专心一意才会有收获。

提问:三层都采用了对比设喻的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明确:使中心论点更生动鲜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联系现实来小结: 去年我校高考状元是洪汉寺,考取华中科技大学。他学习方法是什么呢?据他的班主任说:把平时做错题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时抽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错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地思考类似的题目。这种学习方法他坚持了三年,状元就是这样炼成了。之所以能成为状元是因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断反思,积累,坚持

四、积累与提高。

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在课外收集名人名言,诗词对联之类的,现在,我们就这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学生答,教师私下也作准备,以防学生答不上来)

(教师准备)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这也告诉我们要专心:少年时,专心于读书,青年时,专心于学业,中年时专心于家庭事业。

现在我们分角色背诵一下第四段:男生读正面设喻的句子,女生读反面设喻的句子。

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所以,就是不能停。这样,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比设喻的方法论证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背诵第3段。

板书设计:

劝学

观点:学不可以已 性恶论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论证方法

积累 坚持 专心 设喻 对比(反衬)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144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