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劝学》教学设计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8565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劝学》教学设计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 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 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 劝学 》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1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 马 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检查背诵情况?

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三、讲解第四自然段。?

1、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讲解:“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2、结合《优化设计》提供的相关材料及本文所体现的观点,了解荀子“人定胜天”的 思想 。?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一课时

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

《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

(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领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

(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

1、?诵读课文

下面我们请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分钟)

2、解题:

①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

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

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学不可以已

②作品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

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

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

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

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中华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

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

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

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课文讲析

正因为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

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

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

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

(生集体背诵)

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

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直木为轮)

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

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

第二课时

1、?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

3、?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

4、?分析课文三至四段

1)、分析第三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分总关系。

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

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

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词语分析:而:①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②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

④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

2)分析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

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 类比关系。

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

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

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特点:n.+?之?+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3)小结:

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4)作业布置

①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

②写1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劝学》教学设计3

一。知识要点

1.关于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批判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说,主张性恶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重视礼法的作用。

2.荀子散文的特色

《荀子》一书,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3.关于《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了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义。

4.课文内容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

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三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四段):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是: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这一部分仍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等10个比喻。

5.课文写法借鉴

比喻论证最为突出,它能使论述的语言生动、鲜明,并能增加论证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二。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 )

②木直中( )绳

③使之然( )也

④声非加疾( )也

⑤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⑧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⑨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

2.写出下列句子中红字的通假字,并掌握它们。

①虽有( )槁暴( )

②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 )非异也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

之 ┫②冰,水为之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

┏①取之于蓝

于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则 ┏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翻译下列句子,并了解这些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用法的特点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木直中绳, 以为轮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⑦兴:兴起。⑧备:具备。⑨舍:停下。

2、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3、

之①代词,它。②代词,它。③助词,的。④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于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介词,向。

而①连词,可是。②连词,而且。 ③连词,并且。 ④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不译。⑤连词,表承接关系,不译。

则①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②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就"。

4.

①从蓝草提取它,可是比蓝草颜色深。

②木材取直合乎墨线,弯曲它把它做成车轮。

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能到地上吃尘土,到地下喝泉水。

读书给了我们什么

高一(7)班 田然

美丽是什么?丑陋又是什么?你不用冥思苦索,去读读书吧!冰心会告诉你,那个坐在简陋小屋中一边看护生病母亲一边细心地一块一块地掏着橘肉的小姑娘就是美丽。契诃夫会告诉你,那个身穿新军大衣,提着小包表面威风却连只小狗都奈何不了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丑陋。美丽在雨果的笔下还是那个四面体鼻子、马蹄形嘴而奋力保护心上人的"敲钟怪物"。丑陋在金庸江湖中还是那个外表仁道,暗中断腿设计、为成为天下第一而不惜自我残肢体的"君子剑"岳不群。

瞬间是什么,永恒又是什么:你想把瞬间化作永恒吗?去读读书吧!镇关西这个大恶人,鲁提辖只用三拳就结果了他:第一拳打他个口斜鼻歪;第二拳打他个乌珠迸出;第三拳打他个落花流水。真是拳拳大快人心,这一瞬间被施耐庵化为了正义的永恒。我们用儿童特有的狡猾的目光盯着蔡老师那将落未落的教鞭,这一个微妙的瞬间被魏巍化为了慈爱的永恒。当张翠山得知大哥是妻子当年莽撞所害,一面是自己最敬重的大哥,一面是自己最恩爱的妻子,最终选择自杀来向大哥谢罪的悲壮瞬间,被金庸化为了侠义的永恒。

古往是什么?今来又是什么?你不必为自己无法同时身处古代与现代而烦忧。去读读书吧!你可以伴公子重耳一同经历难苦,看他如何从一个公子哥成长为一个明君。你也可以鉴证苦心人天不负的勾践如何卧薪尝胆而终成大事。你更可以与陈胜、吴广一道谋事反秦,呐喊出"等死,死国可乎?"立下鸿鹄之志。

我想这就是读书可以带给你的东西:它教会你如何去评价身边的美与丑。告诉你不是所有外表华丽的事物就值得我们去赏欣;相反,一些不被我们看好的,甚至曾经是我们避而远之的人或物,倒是值得我们歌颂与赞美的。下次,你在灼热的马路上见到正在工作的清洁工人,你还会远远避开吗?于是,你感到书给了你品德与思想。

书还记录下了忘记的每一个瞬间,把它们化为永恒,它们就像是一张张幻灯片深深印之你的脑中。下次,当你想要形容自己多年的恩师,你的脑海中不会映出那条教鞭吗?于是,你知道书给了你许多多彩的画面。

书从一个世纪传入另一个世纪,它记下了历史,传播的却是精神与力量。它以古老却又鲜活的事实泽被后世。下次,当你在遇到困难时,就不会想起那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名句吗,于是,你懂得读书给了你勇气与力量。

去读书,从书中得到平时你得不到的东西。为了丰富自己而去读书吧!

[评语]

读书给了我们什么?这发人深思之问多么不易回答啊!然而读罢田然同学的这篇随笔作文,你会为他从书中采撷的珍珠而感叹不已。书给了他那么多启悟乃至品德与思想,他是多么可爱的小书虫啊,非痴迷于读书,怎能有这般感受与思考!当然,从文中也可以看出他读了许多书,而且对这些书的内容理解、掌握得那么好。材料来自读书,灵感来自读书,读书之用大矣哉!

劝学4

劝学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1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一、讲解第一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深     寒    曲

明确: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     为    輮

不同程度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经常反省,才能达到智慧清明、行无过错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第二段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为此作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种事物进行设喻、论证。“青出于蓝”,是讲靛青从蓝草中取出,但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冷。这两个比喻句可以归纳扩展,得出:客观事物(如蓝、水)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结合本文所论中心事情是学习,联想一下,可得出同样道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改变,就能提高。这一分析推理的过程用图示可表示为:(略)

“輮木为轮”的比喻,说的是直木经过加热可以做成车轮;“木受绳则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就砺则利”,金属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这三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如直木、木头、金)经过人工改造(如车柔、绳、砺),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如为轮、直、利)。根据同样道理推论: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可见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这一分析过程,同样可以用图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过程其实是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分析的目的是寻找规律,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启迪思维。

3 总结本段中心思想。

明确: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4 词语: 輮、槁暴 受 就 中

三、讲解第三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4 词语: 致 绝 假

四、课后作业 :

背诵前面学过的几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解第四自然段。

1 请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2 本段可分几个层次,各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开头至“无以成江海”,说明知识在于积累。

②“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说明学习贵在坚持。

③“蚓无爪牙之利”至段末,从正反两方面强调说明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3 词语:跬 镂 一 焉

三、总结全文。

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明确:本文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论述。

四、齐读全文,体会本文善用比喻、说理透彻的特点。

五、完成习题

1、课后思考练习题

2、基训上的习题

六、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读懂原文,积累相关文言常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此基础上,将背诵全文。

[板书]见教材

背诵课文时间:30分钟。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558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