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教案 >

初中历史教案【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2651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汇集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初中历史总复习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称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动教材中介绍的比较详细,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其称霸过程的分析,了解到诸侯争霸的实质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诸侯称霸的历史作用: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学好它对于后面历史学习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作用,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从战争的性质看,"春秋无义战",其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丁深重的灾难。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争霸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发展,它客观上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问题相对比较抽象,理论难度又比较大,而且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析争霸战争的实质和结果,要明白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课是这段大变革时期在政治上的表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为以后要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本课,对于以后历的动荡时期学习不利。

教法建议:

关于"春秋五霸"。教师应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并引导学生回答出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先后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那么为什么要把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呢?从而导入新课。

关于"齐桓公称霸"。建议教师首先从诸侯争霸的背景讲起,出示有关西、东周的直接管辖的土地、人口、兵力、财力、物力等对比图。使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此时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已经严重削弱,因而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这成为诸侯争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诸侯首领。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诸侯纷起,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历称?quot;春秋五霸"。在讲到齐桓公称霸的条件和活动时,建议教师提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个诸侯国的国王,为了成为霸主,你会如何做呢?然后在学生答案中,找到相关内容,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使学生明白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雄厚的实力、有利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进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会盟是称霸的标志。

关于"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因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初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建议教师以战争的后果为基点,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总结的方式。在讲授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由历史现象到历史实质的提炼过程。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教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在学生看对照表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估计学生能够说出表面原因,但是对深层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2、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人民海军的建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 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4 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 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后习题

1 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2 完成《历史填图册》19页各题。

初中历史教案【第三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

2.能力培养: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在地理上取得重大发现的过程,它使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者,既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又具有超乎寻常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郑和远航等史实的穿插对比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文艺复兴表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他乡。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最的艺术家是谁?(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一、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国家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为什么呢?(《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国家,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最热衷于探寻新航路。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学生看书答: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最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教师指图讲解: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哥伦布直到死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他率领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死去。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初中历史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显著对比中知道是改革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提高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放成龙从小到大照片,请学生发现照片之间的区别和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想了解成龙小时候到现在这期间人们生活的变化和变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1、服饰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图片,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改革开放前后的服饰特点,并进行对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颜色非常单调、单一,改革开放后名牌服装争奇斗艳,而且服装不但成为人们穿着、用的东西,还是显示人们个性、风格的一种亮丽的风景线。

2、饮食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粮票、油票和厨房的图片,教师讲解粮票、油票的用途:油票和粮票就是当时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间的钱,只有用这个才能买到吃的、喝的,实行着统分统配的政策,规定了你一个人一个月能有多少规定量,油有多少斤,粮食有多少斤。学生总结改革开放前物资非常紧缺。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后人们饮食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谈谈现在饮食的特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之前匮乏单调,甚至温饱都困难,之后讲究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

3、居住条件的变化

幻灯片放映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居住条件图片,学生观察居住条件循序渐进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并引入“四大件”的知识。

教师总结:外部:改革开放前就是看看哪边的风水好就在哪边建,现在要整齐规划,粉刷漂亮。内部:从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新“四大件”(汽车、手机、电脑、数码相机)。

4、出行方式的变化

询问学生的出行方式,引入改革开放前,人们是怎样出行的。幻灯片放改革开放前后交通工具的图片,通过蒸汽火车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知识。对比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初和现在的出行图片,学生总结变化趋势。教师总结:道路设施逐渐完善,出行方式多样化。

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有哪些原因?给学生2分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改革开放后是由于经济迅速发展、物资丰富、城乡居民收入极大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5.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学生自主探究,看教材、互相讨论,完成改革开放前后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对比的表格。

教师最后总结。

教师提问:就业制度的变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自主择业带来个问题是弱势群体,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弱势群体呢?

学生思考,互相讨论回答。

(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深理解。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教师引导小结,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学生完成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饮食;居住条件;出行方式。

2.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17 36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