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八年级物理教案1
一、学习目标
1、能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能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3、能掌握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4、能熟练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
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三、复习巩固
1、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学习
(一)压力
问题学法指导
1、已知物体A的重力GA=10N,物体B的重力GB=20N,F=20N,F1=15N,试试判断下列各图中,表面受到的压力的大小。
甲乙丙丁戊
甲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丙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丁图中地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N;戊图中顶面受到的压力是______N。
小组内讨论(小组间相互检查)
2、请你分别画出长方体受到的重力(左图)和对斜面压力(右图)的示意图
小组内讨论
3、通过上面1和2你认为: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______。压力的方向是否和重力的方向始终相同,___________。压力是不是就是重力,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
(二)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由图可知,两人对雪的__________大小差不多,但一个人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从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阅读、讨论
2、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此时口器对皮肤有压力;重重的骆驼站在沙中,它的脚对沙地有压力,这两个压力一样大吗?如果不一样大,哪个产生的压力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压力的作用效果一样吗?认为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讨论
3、如图所示,同时对一端削尖,另一端未削的铅笔施力,手指有什么感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施力,同一手指的感觉相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内做实验探究
4、通过上述事例和实验,你猜想压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说说你猜想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完成。
5、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在这个实验中,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甲图和乙图中,让小桌腿朝下是保持___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乙图和丙图中,是保持_________不变,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由甲图和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有关;由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出:在_______________一定时,_______________越大,海绵被压下的深度越______,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__有关。综合可以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
阅读、实验、小组分析讨论
6、①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②用F1=20xxN的力压在2m2的面积上和用F2=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____________
③用F1=20xxN的力压在4m2的面积上和用F2=3000N的力压在3m2的面积上,哪个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你是怎样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内讨论完成
7、压强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压强。在物理上用字母____表示压强,____表示压力,_____表示物体的受力面积,计算压强的公式是________,其中压力的单位是_____,受力面积的单位是_____,压强的单位是_____,压强还有一个专用单位叫_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三)减小或增大压强(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学法指导
1、推土机具有宽大的履带是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压强的(填“增大”或“减小”下同),而它锋利的土铲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压强的;篆刻刀的刃很锋利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压强的;铁轨铺在一根根枕木上是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_________压强的。阅读、讨论
2、总结得出: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内讨论
五、自主小结
1、请同学们在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的结构。
2、在本课学习中运用什么学习方法?
六、随堂检测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有关。
2、某人对地面的压强是×104Pa,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是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
(1)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2)比较乙、丙两个实验可知,压力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4、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很宽B、铁轨铺在枕木上C、刀磨得很薄D、推土机安装履带
5、你购买纸包饮料时,一般配有一根塑料吸管,吸管一端是斜面的,一头是平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A、将任意一头插入饮料管孔均可
B、将平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C、将斜面一头插入饮料管孔
D、不用塑料管也可以
6、我们在用螺丝固定物体时,往往在螺丝下面垫上一个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
A、减小摩擦B、美观C、增加硬度D、减小压强
7、一个人在公园结冰的湖面上行走,不小心压破冰面掉进了冰窟窿,工作人员需要接近冰窟窿去救他,旁边有长、宽都差不多的梯子和木板,为了救人,应该()
A、立即跑向冰窟窿
B、将木板铺子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C、将梯子铺在冰面上,从上面爬过去救落水者
D、从冰面上爬过去救落水者
8、如图所示,物体A的重力为30N,物体B的重力为40N,已知A的底面积为1×10-2m2,B的底面积为2×10-2m2,则物体B对A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_Pa,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__Pa。
随堂检测答案:
1、压力受力面积
2、地面每平方米受到人×104N的压力
3、压力受力面积
4、A
5、C
6、D
7、B
8、4×1037×103
八年级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于是我们选“”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八年级优秀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服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学生分组实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并能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学仪器
电脑教学平台一套,滑轮组、铁架台、弹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块和细线各20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师:我们学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在投影仪上映出下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片,一分钟后,教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
学生:第三种方法最省力。
教师:如果从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怎样呢?
首先,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三种工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从地面运到三楼,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同学们计算一下,单纯完成此任务,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果,板书:W1=G沙·h=600J
第三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总·h=690J
第二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总·h=780J
第一种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总·h=3120J
学生分析计算结果:三种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额外多做的功不一样,可见第三种方式最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在脑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为新课讲授做好充足准备。
师: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
板书: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
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
典型练习:
用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做的功是额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功,对水做的功是功。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搬沙子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通过典型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三个概念。
二、引入机械效率
1、学生分组实验(共20个小组,分2个内容,每10个小组做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
测定:把重G=的木块,提高到h=的高度时,
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
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投影仪上映出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做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机械效率做好铺垫。
2、讨论与分析
教师提问:(1)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2)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
教师提问:(3)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学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师提问: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
学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师提问: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二)机械效率的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板书:
(三)机械效率的公式:
练习:
1、计算课本例题中起重机的机械效率。
2、计算学生分组实验中所用的简单机械效率。
师:由计算结果推知。
板书:
(四)机械效率η是个百分数,一定小于100%,没有单位。
三、小结
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机械的效率,其实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效率”的含义很广泛。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效率问题。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是讲效率的社会,时时、事事、处处都要求高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我们在学习中,也应注意学习的效率,特别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设计意图:把机械效率和学习效率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同时还渗透学习要讲究效率的方法。
四、内容深化:
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